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是中国名茶“天山绿茶”的原产地,也是福建省绿茶主产区,自唐朝开始就产“腊面”、“芽茶”等贡品,产品素以“香高、味浓、色翠、耐泡”而驰名中外。茶业是当地的传统主导产业和农业经济的一大优势产业。蕉城区现有茶园面积9万亩,开采面积5.6万亩,2006年毛茶产量4815吨,茶叶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8亿多元,成为蕉城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
调整茶类品种结构是恢复和发展湖南茶叶生产的重要举措肖菊香(湖南省经济作物局长沙·410005)我省是全国产茶大省之一,1980年以前,茶园面积一直名列全国前茅,茶叶产量仅次于浙江,到1992年仍排在全国第2位。茶叶是繁荣我省农村经济、致富茶农的一大支...  相似文献   

3.
《茶世界》2010,(3)
松阳茶业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其茶树品种的利用和发展,历经了多次演进,每次演进都对茶叶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5.
1茶产业历史和现状 古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种茶始于唐,兴于宋,南宋为鼎盛时期。民国25年的《古田县志》载:[实业]茶业。——迩来有名于社会者,只九都乌龙,十七都之水仙而已,惟出产有限,不敷本地销售。”1976年,全县各乡镇都种茶,茶园面积达5万亩左右,茶叶品种达16种,茶叶生产居全省第12位。1980年被省农业厅列为全省茶叶生产基地县。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茶叶在我县是一个支柱产业,几乎每个乡镇都有集体茶场,大的村都有大片茶园,茶业盛极一时。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6.
今年初,在贵州省农委的支持下,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分别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到普安普白林场、西江坡等地进行两次古茶树群落分布调研及考察。经专家实地目测,以普白林场的野生大茶树系中的四球茶新种为主的古茶树株数最多,其中,树龄达  相似文献   

7.
一、茶树品种调整的现实必要性兴宁市自八十年代中期引进单丛茶、奇兰茶、八仙茶等品种和引进乌龙茶加工技术以来 ,经过九十年代的多年努力 ,我市已成为广东省单丛茶名茶基地之一。全市现有茶园面积 4 0 5万亩 ,收获面积 2 70 0 0多亩 ,年产干茶 2 0 0 0多吨。由生产绿茶转变为单丛茶、奇兰茶、黄金桂茶等乌龙茶产品。茶叶生产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茶树品种结构得到较大的优化调整 ,提高了名优茶的生产水平 ,茶园的产量和效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近一、二年来 ,茶价下跌、效益下降、茶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造成茶园管理粗放。近一、二年来 ,…  相似文献   

8.
正福建省是我国重点产茶区,也是茶叶生产的最适宜区。全省宜茶山地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茶叶品种优良,种类繁多,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茶叶作为福建省的传统主导产业,涉茶人口约400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8%。福建也是著名的特种茶产区,在全国茶产业占居重要地位,产制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四大茶类及再加工类的花茶,除绿茶外,均是福建首创,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福鼎白茶、坦洋工夫、福州茉莉花茶等名茶名扬海内外,  相似文献   

9.
1茶叶产业概况潮州茶产业已形成规模,茶树良种率90.2%,至2011年全市茶园面积13.5万亩,产量1吨以上。建成3个万亩茶叶生产基地,两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两个茶叶专业镇、100余个茶叶专业村,3家茶叶生产企业被列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有5家企业11个茶叶产品获广东省和全国名牌产品认证和著名商标。有6家企业  相似文献   

10.
湄潭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和原产地,也是世界茶叶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有产茶县(市)1000多个,茶叶已成为许多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湄潭县是贵州省茶叶的主要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县之一。该县通过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叶品牌。湄潭物产富饶,是久负成名的"黔北小江南",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绿色生态茶乡。截止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8.5万亩,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湄潭建成的茶场和茶科研  相似文献   

11.
正一、发展现状2005年开始,浙江龙泉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地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连续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对茶叶基地、加工、标准化、品牌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几年的努力,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地面积从2004年的1.76万亩到2011年4万亩,增长127%;产值从2004年的1400万元到2011年1.5亿元,增长971%;茶产业发展模式从单一的  相似文献   

12.
南郑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郑县地处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辖22个镇,393个村、15个社区,总人口56万,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茶叶是南郑县的传统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扩基地、壮龙头、抓质量、树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南郑已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是全省茶叶优势产区之一。一、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一是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县茶园面积已由2006年的4.7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4.47万亩,其中投产园10.35万亩,  相似文献   

13.
正福安产茶历史悠久,是我省绿茶、花茶、红茶的主产区,全国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市)、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市)、全国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茶业为主的食品加工是福安市三大传统主导产业之一,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30万亩,涉茶人口42万  相似文献   

14.
刘秀霞 《福建茶叶》2014,(1):47-48,43
正寿宁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农业县。茶产业是寿宁县的传统主导产业,在我县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县现有人口28万,农业人口21.3万人,涉茶人口18万。全县十四个乡镇均产茶,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都与茶业息息相关。茶业是我县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寿宁是老茶县,原有茶树良种比较单一、品种结构不合理和传统单调的"烘青"加工工艺已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主  相似文献   

15.
从生化成分诠释薮北茶树品种优异制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内外薮北茶产业发展概况公元815年(《日本后记》弘仁六年)日本派遣僧人永忠最澄来中国唐代学习佛经,回国时带回中国茶树种子、制茶和泡茶方法,从此,日本开始种茶,直至19  相似文献   

16.
<正>龙游县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就有采茶业;明代时期的龙游方山茶就已跻身浙江名茶行列,与西湖龙弘(井)齐名。如今,茶叶是龙游传统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茶园遍布全县15个乡镇(街道),尤以南部山区乡镇居多。2014年末,全县有茶园面积2.65万亩,年产量2400吨,产值8000余万元。长期的生产实践表明,茶产业既是龙游传统农业的优势产业,也是现代农业的朝阳产业、效益农业的富民产业。在生态为基,五水共治不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今天,茶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更加令人注目。  相似文献   

17.
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茶叶资源蕴藏丰富,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宜宾山川秀丽,生态条件独特,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安溪铁观音产业发展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俪 《中国茶叶》2008,30(8):16-17
福建安溪是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县,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发现了铁观音,发展了铁观音,得益于铁观音。铁观音撑起了安溪茶业经济的一片天,是百万安溪人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基。面对众多茶区群雄逐鹿的发展态势,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必须存新时期保持强劲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键康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蔡远 《福建茶叶》2014,36(6):51-52
蕉城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区位优势独特,山海资源丰富,产茶历史悠久.全区茶园面积13.1万亩,年茶叶产量10610t,产值7.06亿元,茶叶商品总值13.89亿元.全区16个乡镇产茶村达216个,种茶农户5.3万户,人口达23万人.全区70%农户经济、收入直接或间接得益于茶叶.2009年起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2年蕉城区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之称号.2004年以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茶叶品种结构的调整,蕉城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区新增新优茶树良种茶园面积4万多亩,产量增加4247吨,产值增加3亿元,比增191.1%.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区产量、产值的27%和46.4%,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和产茶大国,贵州是高品质绿茶生产大省,沿河县是贵州茶叶主产县。从2007年秋冬开始,沿河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来抓。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中共铜仁地委、铜仁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加快生态茶业发展的意见》(铜党发[2007]17号)等关于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文件精神,千方百计发展茶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综合效益初步体现。为了从生产管理、加工技术、市场销售、茶旅、茶文化发展等产业链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特提出相关探讨意见,促进沿河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