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相似文献   

3.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初侵染菌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种子带菌检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形态观察及存活检测、越冬病菌的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玉米种子不携带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其分生孢子能在玉米秸秆垛中越冬,病残体内的菌丝体能在多种场所越冬,越冬病菌接种幼苗显示了该病典型的病斑。说明玉米秸秆垛、田间和堆肥中的病残体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的病斑数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接种浓度呈直线增长。当叶面保湿时间大于8 h时,叶面保湿时间越长病斑数越多,其变化呈逻辑斯蒂模型趋势。温度对病害的潜育期有重要影响,在10~35℃时,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低浓度下接种,病害的病情发展曲线近似为直线,增长较为平缓;高接种量条件下,病情增长较为迅速,接近S型曲线。  相似文献   

5.
关秀杰  刘亚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49-10750
[目的]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级和病情指数的角度研究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为害损失及其经济阈值。[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试材,设人工接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5个梯度(5.0×104、1.0×105、2.5×105、5.0×105、1.0×106孢子/ml),另设对照处理,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病菌接种后7d进行发病级数调查,其病情严重度按国家标准分6级调查。[结果]随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的增大,穗粒数、百粒重、产量都呈下降趋势,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和病情指数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若以病级为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经济阈值,则平均病级为0.45;若以病情指数为防治指标,则病情指数为14.10。[结论]该研究为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和经济阈值的科学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诊断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分离接种鉴定,近年来在陕西关中等地玉米产区发生的一种不同于大、小班病的叶斑病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是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这一病害与国内已报道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同一类型.  相似文献   

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9.
利用综合感病指数评价品种资源抗病性模型对106份玉米品种资源进行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选出高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资源57份,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资源14份。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了营养条件和保存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及氮源的种类对菌丝生长有影响,最适碳源为多糖,最适氮源为有机态氮。弯孢菌生命力较强,孢子萌发率除与病菌保存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病菌自身状况有关。保存时间长短与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程度无明显关系,也说明不同年度菌株本身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215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抑制作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对峙培养法和孢子悬滴法研究内生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215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显示,菌株B215明显抑制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菌丝向四周均匀扩展,抑菌带宽度0.4cm,菌株滤液的EC50值为5.10%,表明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215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而对菌株B215的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B215有广泛的抑菌谱,可产生广谱抗菌物质,生产中有望利用该菌株研制成生防制剂用于香蕉重要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王波  张元元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6-616,625
[目的]为弯孢叶斑病的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郑单958为对照,采用人工喷雾对14个玉米杂交种接种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统计病情指数,鉴定抗病性。[结果]随着时间的增长,供试材料病情越来越严重,病株率、病叶率越来越大,发病程度逐渐加深,发病的部位由下而上逐渐上升。供试材料之间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系02-49×(齐318×A015①)的病情指数最小,为14.31%,然后是051024为15.55%,(齐319×A014①-2)×(B37941×A014)为26.44%,(B37941×A014)×(齐319×A014①-2)为32.63%,对照郑单958为37.09%;(A013×52106①)×系803的病情指数最大,为85.50%。[结论]14个玉米杂交种之间抗性差异较大,系02-49×(齐318×A015①)与051024的抗病性最强,(A013×52106①)×系803对弯孢叶斑病最感病。  相似文献   

13.
申玉香  李洪山  乔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60-10762
[目的]为稳定芹菜生产。[方法]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芹菜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并用10%、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芹菜叶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种子或残留病株,发病适温为22~30℃,相对湿度85%以上。该病普遍发生在苗期至成株期,主要为害茎、叶。芹菜叶斑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株率、严重度逐渐增加,但与当时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其中,病株率增幅为11.11%,1、35、级平均病斑数为8.141、7.28、29.33个。芹菜叶斑病病叶随着茎枝的生长,发病部位向上移升。苯醚甲环唑可有效防治芹菜叶斑病,防效随着用量的增加而提高。[结论]芹菜叶斑病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发生普遍,发展迅速。苯醚甲环唑对芹菜叶斑病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冀南地区推广的36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自然发生条件下的病虫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存在差异,大多数玉米品种对玉米蚜虫缺乏抗性,对传统病害如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等发病较轻,但近几年新出现的病害如玉米褐斑病、玉米锈病等发病普遍或较重。另外还分析了影响玉米锈病和玉米蚜虫发生的因素,认为发生程度除受品种抗性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8月下旬~9月中下旬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15.
阿月浑子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书宇  苏淑钗  樊桂敏  陈志刚  冷平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471-11473,11498
[目的]研究阿月浑子褐斑病的发病规律及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田间实地调查阿月浑子褐斑病的发病规律;从阿月浑子发病组织中分离纯化出一种真菌,室内观察其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根据其形态鉴定其分类地位;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温、湿度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阿月浑子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阿月浑子叶片和果实,造成叶斑和枯梢,在我国的阿月浑子引种地发病情况严重。该病原真菌经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ria),其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相对湿度在95%以上。[结论]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是病害发生的2个高峰期,夏季连续阴雨是阿月浑子叶片褐斑病侵染和爆发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叶褐斑枯病(Macrophoma sp.)的发生对巫山淫羊藿生长势与质量的影响,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发病较重田块的病情指数、株发病率、叶片发病率、病株株高、分枝数、叶片数、叶宽、叶长等,同时取样作药材质量检测,比较分析病害的发生对生长势与质量的影响。[结果]该病害的发生造成植株株高、分枝数、叶片数、叶宽、叶长等生长势减弱,其中对分枝数影响较大,其次是叶片数。病害的发生对药用部位叶,以及茎、根状茎和须根中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含量无影响。[结论]叶褐斑枯病对巫山淫羊藿药材质量无影响,但能造成巫山淫羊藿植株生长势减弱,该病害发生对巫山淫羊藿生物产量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宁  石洁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8):117-118,123
研究了3种种衣剂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咯菌腈、阿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咯菌腈3个处理对苗期茎腐病的防治效果不明显,但在玉米成株期对玉米茎腐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阿维菌素+咯菌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36.55%。咯菌腈对玉米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褐斑病和南方锈病4种病害均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17.61%、24.28%、22.67%和18.09%。  相似文献   

18.
黄瓜褐斑病的发生、识别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武清等地常规分离黄瓜发病病株,PDA培养基上培养。根据柯赫氏法则和生物学特性,鉴定为黄瓜褐斑病,又叫靶斑病。研究表明,湿度是诱发黄瓜褐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刁毅  叶华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83-1384
[目的]对种子带菌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初侵染源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玻片萌发法和组织分离法测定种子外部带菌、内部带菌的存活力;采用沙培法在室内检测种子带菌对幼苗的侵染;应用田间培养法测定种子带菌对玉米的侵染。[结果]玉米种子所带弯孢菌孢子和菌丝可以越冬成活,种子内部带菌影响种子萌发,种子外部带菌不影响种子萌发;种子内外带菌均能侵染玉米幼苗的胚根和胚芽。[结论]玉米种子带弯孢菌孢子和菌丝可以越冬并侵染幼苗,使幼苗长势衰弱。  相似文献   

20.
孙立晨  姚运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040-6041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龙胆草斑枯病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病情分级计数法调查田间病残体、移栽密度、遮阴及根外追肥与龙胆草发病关系。[结果]秋季和春季收拾田间病残体并喷药保护病害可延迟发病5~10d,早期发病较轻;移栽密度为200株/m^2防效达44.2%;根外追肥防效这47.2%;采用遮阴栽培及间作可减轻发病,防效分别达56.1%、35.1%。[结论]几种栽培措施对龙胆草斑枯病控制效果显著,为无公害防治该病的基本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