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尚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培养质量为导向对原有的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考虑专业特点又适应特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关键。为此,针对华中农业大学林业专业硕士在校生、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公共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和小型私密网络课程、技能课程)、学术训练、专业实践、论文选题、就业倾向、培养环节等方面,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问卷调查;从就业基本情况、用人需求和薪资待遇、专业技能培养、从业资格等方面,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学生与导师之间互动不够、对林业行业的认识不足等问题,与用人单位对林业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等有较高的要求以及注重毕业生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敬业精神、社交能力等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从林业专业硕士招生指标分配改革、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优质课程建设、导师与学生间互动机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选题管理、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质量提升等8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进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校企协同联合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工作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的效果不明显、"双导师"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研究生的培养"知""行"分离、常出现研究生学习的课程知识与在企业开展的科研实践中需要的知识不匹配的现象。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类研究生与企业需要人才的匹配度,探讨了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途径:一是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内涵建设,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校企"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三是通过项目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四是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工程逻辑思维;五是组建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六是构建校企联合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成果导向、创新引领"下的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方式可以取得校企双赢的效果,提升创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是高校保障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产学研同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各高校通过与优秀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用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针对目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措施:首先提出成立由企业办公室、学院指导团、学生自治会3方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习质量;其次学院可以邀请行业导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双导师"教学队伍;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实习内容,将食品加工技术、安全检测、企业管理等纳入实习范畴,为各高校相关学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顺应林业行业和林业科学研究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基于学科的内涵,开展了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首先,根据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的实际情况,凝练形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林业""林业智能装备与信息控制""CPS技术与林业服务物联网"和"高性能计算与多媒体支撑技术"4个学科研究方向,并明确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构建了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学术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进行了探讨;并从优化课程设置、实施导师团队指导、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完善奖助学金设置4个方面,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和创新。最后,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综合体制改革,从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与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相配套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命科学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科学领域,需要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的学术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地方林业院校是我国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但在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创新能力培养有待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区别度较低等问题。为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探索了生命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即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在招生选拔、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考核5大模块中引入多元化机制,科学统筹安排招生选拔、人才培养和学位考核工作。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为:既充分利用现有师资队伍的资源,又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积极引进外援,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抓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使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促进了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所依托学科建设,加强研究生培养,为建设"森林云南"提供了人才保障。依托学科发展,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资源昆虫所主要保持和加强资源昆虫学、森林资源培育与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班主任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在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学习行为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班主任导师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要,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发挥班主任导师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就要选配优秀的班主任导师队伍,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指导;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氛围;指导学生开展科研立项,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建平台。同时,提出加强班主任导师制建设的有效措施,包括坚持德才兼备,做好班主任导师队伍的选聘和培养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班主任导师队伍考评机制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班主任导师队伍发展平台的建设;坚持立本求新,注重班主任导师队伍管理机制的创新;坚持统筹兼顾,强调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急需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了探索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创新全日制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迫切需要建立一批研究生实践基地。北京林业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探索了学科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在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或导师与企业联合培养订单式研究生等模式。同时针对企业积极性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与行业的合作机制,发挥高校在行业的服务与引领作用;深度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措施,以使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长期、稳定、有效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学术型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是极其重要的储备力量和智力来源,行之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合高校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有益于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世界一流的大学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包括世界一流的研究生。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取得了明显实效。在培养目标和标准上,以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高标准严要求;在学科和师资水平上,凝炼学科方向,注重学科交叉,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在硬件支撑上,依托校内学习平台,开拓校外科研基地,保障科研需求;在培养方式上,建立导师队伍团队,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在制度保障上,以人为本,建立了完备的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在阐述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即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学校教学资源供给不足、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等;提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包括推行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吸引优秀生源;规范研究生培养流程,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培养质量;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确保论文质量;健全组织机构,推进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化;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科研和学术水平等。最后,探讨了学校今后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路,即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加强导师队伍管理,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等。  相似文献   

12.
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随着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重视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国家中长期林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针对当前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专业硕士缺乏学习热情、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相关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探讨了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提高重视程度,完善培养制度;促进学术交流,掌握科技动态;重视校内外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的建设,改革导师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下,构建既符合专业特点又适应林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林业专业学位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以林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确定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构建"课程学习—职业实训—论文答辩"模块化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具体包括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以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保障条件建设为着眼点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学位论文的选题、形式和要求、中期检查、评审和答辩为着眼点的学位论文环节的改革。同时,从建立校企联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实施双导师制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管理3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导师的组成与职责、聘用与考核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而为提高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包括入学条件、培养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负责制等)以及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在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的异同点进行了总结。基于此,对中国昆虫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借鉴美国成功办学经验的建议,包括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培养综合能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成效;树立市场意识,开展国际合作等,以期提高中国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特色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指导,确定了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扎根基层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生态建设科技人才.同时,针对特色专业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即面向水土保持企业和基层环境管理单位培养生态建设人才、重点培养服务地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进本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根据特色专业的实际,从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教材、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措施.最后,基于特色专业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包括领导高度重视,全院师生积极参与;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准确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引进本土的高层次人才和培养青年教师为契机,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根据区域特色,致力于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最高层次教育,担负着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合理的培养方式是研究生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明确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我国采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则是导师责任制,而实行导师责任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研究生来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导师责任制的优越性,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文章主要从导师、研究生和学术研究这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导师责任制的利与弊,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森林经理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培养必备人才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森林经理学作为林学一级学科下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需对“如何为高效、精准的森林经营活动培养掌握必要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高级专门人才”进行深入思考,并以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开展积极探索。根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对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按照“培养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地提出森林经理学研究生“6+1”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即从导师团队、课程体系、科研平台、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国际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等6个方面,构建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六保障”培养机制;从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目标、决策、实施过程、反馈和跟踪改善等方面入手,构建针对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从而使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3部分实现了有机结合。在“6+1”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在对森林经理学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方向式”导师指导制,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在“二”路平行设计统筹兼顾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培养的前提下,按照融通培养、专业提升、专业实践与创新“三”个培养模块以及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培养阶段搭建了“二三四”森林经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从科研平台的基础建设、自身建设和项目支撑建设3个层面,构建了以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重点实验室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主,以学科基础实验室平台和校内外合作共建科研平台为辅的科研平台保障模块;此外,还构建了覆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平台、为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有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科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联合培养平台;特别是基于一体化设计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使培养评价与培养过程相结合,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自我进化。  相似文献   

18.
高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单一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因此,针对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探讨了基于导师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一是要构建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团队,二是应健全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培养机制,三是要明确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工作职责,四是应对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培养,五是建立研究生的考核及奖励机制。基于导师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了导师团队的指导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而地方普通高校开展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所占比例高、学位授予权点覆盖地域广的特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培养目标趋同,定位模糊;报考人数不足,生源质量堪忧;导师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学术环境;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低等。为此,地方普通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首先,对地方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和服务面向进行科学定位,并基于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其次,实施轮转实习和师生双向选择,以稳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和提高生源质量。第三,组建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加强地方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强化导师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国家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实施主体和主要责任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生导师首先应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素质;其次要根据研究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管理、因材施教;最后应积极探索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把握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加强研究生科研基本功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