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奶牛精细化数字养殖是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针对云南省目前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水平低的现状,构建奶牛信息采集系统,以及时获取奶牛个体信息。对养殖户而言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喂和疾病防疫方案,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对畜牧部门而言可获得全省各级奶牛养殖及牛奶供应信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奶牛养殖和牛奶供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武丽萍 《新农业》2012,(17):19-20
1.抓好围产期管理奶牛围产期是指奶牛分娩前后各15天内的30天时间,它包括奶牛妊娠后期和泌乳初期两个时期。这一期间奶牛饲养管理应注意以下五点:①限量补钙。对分娩前15天内的奶牛实行低钙日粮饲养,使日粮中钙质含量减至平时饲喂量的1/3~1/2。这种饲养方法可使奶牛骨骼中的钙质向血液转移,可以有效地防止奶牛产后麻痹症发生。②精粗平衡。合理饲喂,不要过多地饲喂精饲料,精饲料饲喂比例过大,不但增加饲料成本,还会使奶牛患各种疾病。注意精饲料和粗饲料合理搭配,做到精粗平衡。不要把奶牛饲喂得太饱,以免在奶牛分娩后的前几天奶牛患酮尿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奶牛业的迅猛发展,奶牛饲养头数猛增,饲养奶牛已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但传统的直接饲喂秸秆饲草养牛法,已成为制约饲养奶牛经济效益的瓶颈,因此,对饲料、饲草的科学加工处理和推广应用喂养奶牛新技术,已成为目前奶牛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在奶牛基地推广青贮、氨化和微贮饲料的基础上,又在奶牛生产实践中,认真总结和推广了当地奶牛专业户利用发酵液饲喂泌乳奶牛,提高产乳量的养牛经验。为介绍这一做法,现将发酵液的制作方法与饲喂对比试验效果总结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发酵液的制备与饲喂方法…  相似文献   

4.
奶牛饲喂机械化对增加个体奶牛的产量、提高奶产品的质量和饲养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分析了人工饲喂的优缺点,介绍了国内外奶牛养殖主要采用的TMR饲喂技术和机器人饲喂,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饲喂装备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机械化饲喂由于能够解决传统的人工饲喂的劳动强度大、饲喂效率低等问题,是当前规模化养殖奶牛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奶牛饲喂装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营养组合对西藏中国荷斯坦杂交改良奶牛产奶量的影响。方法:A 组奶牛在饲养管理的基础上饲喂全混合日粮(TMR)15 kg、青稞青干草12kg。B组奶牛在饲养管理的基础上饲喂配合饲料6 kg、青贮玉米秸秆11 kg、青干草6 kg。C 组奶牛在饲养管理的基础上饲喂酒糟9kg、青贮玉米秸秆7kg、青干草6kg。D 组奶牛在饲养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一般的饲喂方式,每天饲喂配合饲料6kg、青干草6kg。比较四组奶牛的总产奶量和比较四组奶牛的经济效益。结果:四组奶牛中,总产奶量最高的是 A 组,其次是B组、 C 组、D 组。四组奶牛中,头均纯收益最高的是 A 组,其次是B组、 C 组、D 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MR结合能够青稞青干草喂饲能够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奶牛高产饲养管理技术,包括:科学搭配日粮,合理饲喂;重视配种技术,提高情期受胎率;加强奶牛饲养管理的规范化,以期指导奶牛养殖户提高奶牛产奶量。  相似文献   

7.
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引进优质品种奶牛进行养殖,从品种选择、科学饲喂、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西吉县奶牛科学饲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种公羊是提高养羊农户及规模化羊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对种公羊的饲养管理决定了其精液品质,也决定了母羊群的受胎率及出生羔羊的身体健康状况。一、种公羊的饲养管理原则对于种公羊,要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定时、定人、定量饲喂,精心管理,科学利用,定量、定时运动,确保种公羊身体及羊舍清洁卫生,严格定期检疫羊  相似文献   

9.
李斌 《农村科技》2006,(12):56-56
一、围产期管理1.限量补钙对分娩前15天内的奶牛,要实行低钙日粮饲养,使日粮中的钙质含量减至平时饲喂量的1/3~1/2,这种饲养方法可使奶牛骨骼中的钙质向血液中转移,可以有效地防止奶牛产后麻痹症的发生。2.精粗平衡注意精饲料和粗饲料合理搭配,做到精粗平衡。不要把奶牛饲喂得太饱,以免在奶牛分娩后的前几天患酮尿病。这一阶段精饲料的最大日饲喂量不可超过奶牛体重的1%。3.少喂食盐奶牛产前15天左右,要减少奶牛的食盐饲喂  相似文献   

10.
将马铃薯渣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部分或全部替代全株青贮玉米饲喂奶牛,结果表明,混合青贮料试验组与对照组奶牛的产奶量差异不显著,但奶牛饲喂混合青贮料后的牛奶品质有所提高,说明混合青贮料可以替代全株青贮玉米饲喂奶牛,且能节约奶牛的饲养成本及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张国新  吕红 《农业与技术》2008,28(1):109-113
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猪的生产潜力,就必须实行科学的饲养方法.选用适宜的饲养标准,根据猪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饲料合理配置,在满足猪各生长发育时期或生产阶段的营养需要及适口性和消化性的基础上,并尽量降低生产成本.选择适宜的饲养方案,采用正确的饲喂方法,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建立严格的科学的防疫制度.以"六定",即:"定群"、"定人"、"定时"、"定量"、"定温"、"定质"、"定群"为原则,采用周期稳定饲养的方法,不断提高生猪的饲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比较两种干奶期奶牛管理,评估缩短干奶期饲养管理对奶牛采食量、代谢和泌乳早期产后性能的影响。29头奶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组,n=14)奶牛采用传统饲养管理(约60 d,57±5.9 d),饲喂干奶早期奶牛直到其预期分娩。从分娩前21d到预期分娩,奶牛饲料更换为添加3 kg浓缩料的预产犊料。试验组(SDP组,n=15)奶牛采用缩短干奶期饲养管理(35±6.3 d),从产前60 d至分娩连续饲喂后期哺乳饲粮。产犊后,两组奶牛饲喂相同哺乳饲粮。与饲喂60 d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约为4.11 kg·头-1·d-1,高于对照组,然而对产后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试验组奶牛在产后100 d内所产牛奶较对照组减少2.78 kg·d-1,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两组奶牛体重、体况评分和脂肪厚度均无显著差异。同样,两组奶牛的血浆代谢物质的浓度也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奶牛在分娩前,其pH较对照组降低,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较对照组增高。在产后,两组奶牛的乳酸、挥发性脂肪酸、NH3和瘤胃液pH均无显著差异。缩短干奶期饲养对犊牛初生重和初乳质量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提示,综合考虑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传统的奶牛干奶期饲养管理与采用哺乳饲粮饲喂整个干奶期奶牛来缩短干奶期时间的饲养管理相比,前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13.
饲养奶牛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 于牛奶销售价格、奶牛饲养成本和产 奶量等因素。饲养奶牛的经济效益,与 奶价成本比 (牛奶销售价格与牛奶生 产成本之比)、奶料比(奶牛头日产奶 量与头日混合精料饲喂量之比)、奶料 价格之比 (牛奶销售价格与混合精  相似文献   

14.
高产奶牛全价混合日粮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我国奶牛的传统饲养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对TMR饲养技术的优缺点和饲养要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期对探索适应我国奶牛的饲料混合、饲喂方法、设备建造以及牛场的建设等问题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5.
后备牛专业化饲养是一种新型的奶牛饲养管理模式。主要从犊牛饲养、育成牛的饲养管理及培育方案等方面论述了该模式的技术措施。在后备牛专业化饲养模式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推广应用了犊牛早期断奶技术、奶牛分群饲养管理技术和TM R饲喂技术。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式显著提高了奶牛的体质,发挥了奶牛遗传潜力,降低了转群成本,从而显著提高了奶牛场牛群整体水平与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科技》2006,(5):26-26
一、围产期管理   1.限量补钙对分娩前15天内的奶牛,要实行低钙日粮饲养,使奶牛日粮中的钙质含量减至平时饲喂量的1/3~1/2.这种饲养方法可使奶牛骨骼中的钙质向血液中转移,有效地防止奶牛产后麻痹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饲养奶牛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获得健康高产的奶牛,产生最大的产奶量,达到受益最大。然而犊牛的培育工作是奶牛生产的基础工作,本文就通过饲喂、护理、饮水,疾病防治等方面对奶牛幼牛的科学培育技术做一介绍,有广大养牛朋友交流。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饲养奶牛时,由于缺乏专业的饲养知识,奶牛饲养的效果并不好。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奶牛的繁殖率低下,由于奶牛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牛奶的产量,奶牛数量小,产奶量自然就低;其次,由于奶牛饲养技术水平低,所产的奶品质不高,最终导致养牛致富的目标难以实现。本文主要从提高奶牛繁殖率和牛奶质量的方面入手,以便于养殖户提高饲养奶牛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养奶牛五忌     
一、把奶牛当成黄牛养。许多饲养户把奶牛当成黄牛来饲养.饲养管理极其粗放。他们给奶牛饲喂的粗饲料主要是干玉米秸秆、树叶、麦秸、稻草等.精饲料主要是“三合面”(豆粕、麸皮、玉米面),容易造成奶牛营养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其产后瘫痪、不发情、难产、胎衣不下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青海省奶牛养殖关键饲养技术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探讨代乳粉培育犊牛及TMR技术饲喂奶牛的应用效果,旨在为加速青海省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