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储层内部夹层对油水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需要对储层进行精细解剖,确定夹层类型、成因以及分布,为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析及预测打下坚实地质基础。着重对河流相储层中曲流河点坝内夹层、辫状河心滩坝落淤层夹层进行描述,阐述其形成机理、识别方法及剩余油挖潜措施,以期为油田开发后期储层精细表征以及剩余油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挖掘J16断块兴隆台油层的潜力,对广泛发育的河口砂坝砂体内部构架进行了精细刻画,讨论了厚层内部存在的大量隔夹层特征。研究表明,在开发后期该类隔夹层具有物性遮挡的作用,可控制剩余油的分布。通过对该类潜力层优化射孔,能够有效地抑制底水上升。现场实践表明,对隔夹层实施的挖潜措施是提高河口坝厚层砂体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明寨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端,是一个受断块控制的复杂油气藏。储层砂体主要为古近系沙河街组,剩余油丰富。对该区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剩余油的开发,对沉积相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较少。以岩心、测井及录井资料为依据,对文明寨油田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道漫溢、席状砂、河口坝及前三角洲泥等微相类型。运用监测资料分析了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并对不同微相砂体剩余油的开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民油田民3区块进入高含水期阶段,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岩心及动态资料研究其目前生产现状,发现该区块裂缝断层发育,水淹水洗严重。针对问题,为实现稳产,对该区块进行研究,综合分析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研究该区块扶杨油层隔夹层类型、分布特征、砂体特征,分析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剩余油挖潜同时针对高含水特征采取精细注水调控,水井排加密和堵水主力层位、压裂接替层等对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卫城油田已经逐渐进入高含水的开发中后期,勘探实践表明,剩余油分布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隔夹层是储层内部流体形成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隔夹层的识别及其分类、分布规律的认识等对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至关重要。对卫城油田卫22块138口井的测井及相关地质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建立区内隔夹层的识别方法,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描述,最后总结隔夹层分布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A开发区水平井试验区E单元为例,针对曲流型多个点坝砂体多夹层倾向的内部建筑结构及三维地质建模进行了研究。利用废弃河道测井相和示踪剂资料对废弃河道的连续性及首尾方向进行了修正,认为区块发育3个点坝,形成多点坝、夹层多倾向的构型格局,根据现代沉积研究成果,建立起多点坝体多夹层的组合模式,将多个点坝的组合方式分为“相向型”和“同向型”2种。根据点坝体在平面上的形态及纵向上侧积夹层的构型、倾角等参数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采用2个二维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侧积夹层空间曲面的精确建模.最终建立多点坝、夹层多倾向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以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可靠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或特高含水阶段,随着油气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砂体内部结构控制的剩余油挖潜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自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提出储层构型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以来,很多学者开展了大量基于露头、现代沉积及密井网的储层构型研究工作。然而如何在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中精确表征更小级次构型单元及界面(小尺度地质信息),从而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和油田采收率成为当前油藏精细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渤海C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采用基于小尺度地质体等效表征的方法,即通过设置单元间网格传导率达到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精细表征薄夹层对渗流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单井历史拟合精度及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精度,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高邮凹陷花庄油田阜三段岩石类型、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确定高邮凹陷花庄油田阜三段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2种亚相,缺失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在综合考虑研究区沉积背景及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为寻找剩余油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于能量充足的层状边水薄层油藏,利用水平井开发总体效果理想,但开发后期随着含水率的不断上升,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分散。以水平井开发的塔中16油田为例,利用流动单元方法建立地质模型,结合生产动态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总结了塔中16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基础,从垂向和平面2个方面分析了剩余油控制因素:剩余油垂向上受物性、隔夹层和韵律3个因素影响;平面上受微构造、井网完善程度、井间压力分布、断层、水平段不均匀见水等5个因素影响。利用分析结果,可以较为可靠的发现剩余油富集区,为油田剩余油潜挖提供了有利依据,对高含水期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宏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和微观2个方面对辽河西部凹陷富有机质沉积进行了描述,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探讨烃源岩发育时期古生产力状况以及湖盆类型研究了控制辽河西部凹陷富有机质沉积的因素。研究表明,富有机质沉积不仅在西部凹陷湖盆中心发育,斜坡区域发育的砂泥岩互层沉积同样是有利于富有机质沉积发育的区域;较高的古生产力条件控制了富有机质沉积发育,欠补偿湖盆类型有利于发育富有机质沉积,可容空间变化影响了富有机质沉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钟市油田潜江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砂体展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市油田潜江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以砂岩、岩盐、暗色泥岩及泥膏岩为主。根据岩石结构和沉积构造特征,在潜江组共识别出10种岩石相,主要有Mg、Mp、SSrf、SSr、SSp和Srf等。根据岩石相类型和沉积构造特征,研究区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前扇三角洲亚相2种沉积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席状砂4种沉积微相。通过沉积相演化和砂体发育特征的分析,认为南北向展布的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坝砂体为区域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2.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圈闭类型难以识别,油水关系复杂的问题,从非均质性研究入手,论述储集层钙质夹、隔层的成因,揭示了其在油藏顶部对油气的封堵作用,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必要条件。研究表明,区内钙质夹、隔层发育7层,其中钙质隔层3层,钙质夹层4层,对油气水的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制约油水界面。  相似文献   

13.
渝东彭水廖家槽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宜昌莲沱上震旦统灯影组的野外剖面踏勘观察描述,研究地层分布及沉积发育特征。渝东彭水廖家槽灯影组剖面主要为一套潮坪环境沉积的白云岩,共划分为3个岩性段、4个三级旋回层序;区内灯影组储集岩以晶粒白云岩、藻纹层云岩和残余砂屑、鲕粒云岩为主。并以野外踏勘观察为基础讨论了储层发育特征、有利储层类型,找出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预测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带。得出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晶间溶孔、溶洞、裂缝等,属于白云岩储层和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以此为基础预测出该相带控制的研究区的物性特征较好,储层类型较好。  相似文献   

14.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三段发育了3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扇三角洲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曲流河三角洲砂体。不同类型的砂体分布在凹陷区域的不同位置,受物源等地质条件的影响,其砂体沉积特征及储集性能和油气的分布均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岩石组成、层理类型、内部相带的发育情况等的分析,阐述了3种类型沉积砂体的特征,并进一步对3种沉积砂岩的储集性能及其油气分布进行论述,从而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盐定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性和粒度的分布特征,对盐定地区长8油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盐定区长8油组发育中粗砂岩,在盐定区南部和东部发育煤线或煤层;在盐定南东部,发育三角洲前缘,大犬扩大了前人认为的砂岩分布区域,对油气勘探领的拓展布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类潜力巨大的资源,主要包括生物成因水舍物和热成因水合物2种类型。在对比分析2类水合物的分布规律、地质条件、成藏特征、成薇模式的基础上,获得以下认识:生物成因水合物占世界水合物分布点的90%以上,而热成因水合物分布局限;水合物的生物成因往往与沉积速率、有机质含量相关,而其热成因则由构造因素控制;生物成因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开采,而热成因水合物分布集中,储量密度大,具有实际开采价值;生物成因水合物受沉积因素控制,气体来源既有原地细菌生成,也有经过孔隙流体运移而来;热成因水合物一般从较深部位沿断裂、泥火山或其他构造通道快速运移至水合物稳定域,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构造活动带周围。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的稳产高产,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由于油层多,层系之间的差异大,井网划分跨层系现象较为普遍,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分布预测成为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关键。为定量分析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以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结合油藏开发动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再现油藏生产过程和不同时期油水分布。基于大庆油田北三区西部开发数据和监测资料,利用地质模型对区块生产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了油藏开发历程。由于层段多、砂体形态复杂、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油层部分部位控制程度相对较差,在油层的边角部位、差油层及层内差储层段成为剩余油分布的集中区。以该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供相应的措施调整,从而解决油藏注水开发中的3大矛盾,对油田开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埕北低凸起自从发现埕北油田和埕岛油田以后,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近几年,在低凸起围区开展滚动勘探,成效一直不佳,分析原因认为储层发育程度是制约该区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利用钻井、岩心及地震等基础资料,结合对古地貌的恢复,系统分析了构造特征、地层发育及沉积控制因素等。研究表明:埕北低凸起围区可分为南侧陡坡带、北侧缓坡带和西侧超覆带等3个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期,埕北低凸起南侧及西北部发育源沟一陡坡耦合控制的扇三角洲沉积,北侧缓坡带和西侧超覆带发育源沟一缓坡耦合控制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到东营组下段沉积期,埕北低凸起南侧及西北部仍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分布的范围有所扩大,西侧及北侧随着湖平面不断上升,多期次辫状河三角洲朵体叠置沉积,平面上朵体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过以上的分析,为该区下步进行精细储层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指明了低凸起围区下步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9.
青东凹陷是受走滑断裂影响、区域拉张作用控制而形成的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是胜利油田勘探程度较低地区,同时也是近期勘探的热点和重点地区。利用测录井、取心和地震资料,对青东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Esu4)沉积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3大物源-沉积体系,即北部以垦东凸起为物源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西部以青坨子凸起为物源的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及东南部以潍北凸起为物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Esu4沉积体系发育主要受古地貌、断层活动的联合控制,"四周环凸、垒堑相间"的古地貌导致多物源体系、多沉积类型并存;NNE、近EW、NWW向3组断裂系统活动形成的断沟、断坡及沉积中心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空间分布。凹陷主体呈现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东部受郯庐断裂控制主要呈北东向展布。  相似文献   

20.
镰刀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二级构造单元伊陕斜坡的中部,开发时间长、剩余油面积大,但产量较低,究其原因,主要为储层特征研究不系统,评价体系不明确.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镜下观察、物性分析、压汞等多种测试手段对镰刀湾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次之,具近物源沉积特征;区内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常见粒间孔、溶蚀孔、微裂隙等,其中粒间孔相对发育,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孔隙度平均为9.95%,渗透率平均为0.85mD,高孔渗区在研究区内呈土豆状零星分布;主要发育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结合主要类型参数将区内储层划分为3类,其中Ⅱ类储层储集性能介于Ⅰ类与Ⅲ类之间,为主要类型,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