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开展西湖凹陷不同区带的油气成藏差异对比,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和平湖构造带平湖组的油气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的油气藏主要呈现大构造小油藏的分布特征,油气主要富集在受早期断层控制的有效构造圈闭内,有效区域性泥岩盖层是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富集的关键,晚期近E-W向断层的发育对花港组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起调节和改造作用;平湖构造带平湖组的油气藏呈多层系、多系统的分布特征,鼻状构造背景下的圈闭是平湖构造带油气运移的最有利指向及富集区,断裂发育的规模、样式及区域性的泥岩盖层决定了油气藏的类型、富集程度及分布。  相似文献   

2.
柴西地区构造带与阿尔金断裂近垂直,与昆仑山山前断裂近平行,以基底逆冲断层、压扭性断层、反转断层为主要构造要素发育的强变形带构成不同尺度构造单元的边界.通过精细的构造解析,认为狮子沟构造带的滑脱层与细砂山组沉积是伸展体制转向挤压体制的关键.柴西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裂陷伸展与挤压收缩交替变化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侏罗纪裂陷、白垩纪坳陷、古近纪弱裂陷、新近纪-第四纪挤压收缩等构造演化阶段.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狮子沟构造带的分层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3.
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和生长断层2套断裂体系。盆地发育5条相互平行的南北向泥岩底辟构造带;底辟活动起始于渐新世,活跃于中新统,终止于上新世;泥岩底辟断裂体系的发育与因南大西洋拉张而产生的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区域走滑断层相关。生长断层断裂体系可被进一步划分为主动和被动2类,分别受水平拉张和垂向重力滑动控制,主动断裂起始于中新世,由北部斜坡带向南部泥岩底辟带推进,由此产生的小型断陷,形成了中-上新统地层的局部沉积中心;伸展背景下的被动断裂主要发育在盆地北部的缓坡区,从始新统至中新统均有发育,由于活动强度不大,对后期地层发育影响不大。以北东-南西向区域走滑断层为界,盆地可划分为南、北2个构造带,北部构造带包括内陆伸展构造带、中部过渡构造带和南部泥岩底辟带3个次级构造带;南部构造带则包括火山隆起带以及凹陷构造带2个次级构造带。盆地西南部的泥岩底辟区,长期处于构造斜坡之下,为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最有利空间;泥岩底辟和生长断层在该区带同时发育,可有效沟通深部烃源岩和上覆沉积储层,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通道,综合评价认为此区带是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4.
为了落实玛湖地区构造演化对玛东斜坡三叠系百口泉组油气成藏的影响,在系统梳理地层厚度、断裂类型以及构造要素组合特征等主要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构造演化过程及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对百口泉组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玛湖地区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石炭纪晚期强烈挤压构造形变阶段;二叠纪早-中期西部隆起逆冲推覆阶段;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早期整体抬升遭受剥蚀阶段;三叠纪-侏罗纪缓慢下降阶段;白垩纪末期掀斜阶段。(2)构造运动对玛东斜坡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控制烃源岩分布;提供油气的垂向输导和横向运移通道;改善储层物性;导致油气逸散和二次聚集。(3)距离断层较近且继承性发育的背斜、鼻状构造等有利构造部位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塔中北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重要勘探区域,具有构造演化期次多、断裂系统发育、油气分布规律复杂等特点,深入探讨断裂体系与油气的关系对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结合地震、地质等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中加里东期北西向逆冲断裂体系、晚加里东期北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加里东末期-早海西期北东向走滑断裂体系,分析了各期断裂体系与生排烃史的配置关系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其中中加里东期断裂体系控制油气运聚的基本格局;晚加里东期断裂体系控制构造圈闭的发育与分布;加里东末期-早海西期断裂体系控制油气富集。指出该区油气主要富集于加里东末期-早海西期断裂及其交汇部位,在勘探开发中要注重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源外斜坡区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断层-岩性、岩性和断背斜3种类型油气藏,其中受储层连通性差和多方位断层分割影响,断层-岩性油藏为最主要类型。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三肇凹陷向斜区青一段优质烃源岩提供了油气富集先决条件;北西向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组成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断层密集带两侧反向断阶圈闭为油气主要富集部位,其中背形圈闭反转系数越大含油性越好。最终建立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源-路-圈"控藏的源外斜坡区油气成藏模式:源内向斜区优质烃源岩供烃-近源斜坡区分流河道"桥连"油源断层输导-源外斜坡区断层密集带正向构造圈闭聚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豫西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和二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差异构造变形分析及成藏动力学研究,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模式之间的关系。根据构造样式的基本概念、分类原则,结合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将构造样式分为基底卷入型、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叠加3大类。基底卷入型分为压扭性断块与基底逆冲、扭动构造、基底翘曲共3种次级构造样式;盖层滑脱型主要为滑脱正断层的构造组合;构造样式叠加包括压性断裂组合和反转构造。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断裂与古地貌,而区内主要成藏模式为自生自储型和次生型。  相似文献   

8.
阿拉伊盆地是在强烈褶皱的古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隶属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盆地群,是经过不同时期、多次构造运动改造而形成的复合-叠加型盆地。系统分析了阿拉伊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侏罗纪-古近纪的断陷-坳陷发育阶段,是盆地广泛遭遇特提斯洋海侵的时期,期间形成的陆相-海相沉积层序构成了该区重要的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盆地形成大量逆冲断层和背斜、断鼻构造,这些背斜、断鼻构造成为盆地内主要圈闭类型。新近系地层胶结致密,可作为区域性盖层,利于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9.
利用石臼坨凸起及其邻区现有钻井、新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通过断层分析、构造样式分析等手段,分析了石臼坨凸起新近系的断裂特征及油气运聚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石臼坨凸起发育由北西向构造变换带与北东、北东东向断层形成的网格状断裂,其对岩性圈闭的形成、油气运聚具有控制作用,最终在石臼坨凸起浅层形成源外阶梯式油气运移模式。该认识直接指导了秦皇岛33-1南亿吨级油气田的勘探发现,对于渤海其他类似凸起的勘探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骅坳陷埕海断裂缓坡区具有优越的成藏背景,是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通过系统解剖埕海断坡区构造、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明确了阶状断裂斜坡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油气富集规律,提出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储盖组合、基岩潜山背景下的断阶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宽缓斜坡始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断裂、不整合面及砂岩输导层三者不同的配置关系构成了研究区多种油气运聚方式,形成了大面积、多层系的油气聚集区。高斜坡和低断阶勘探程度低、潜力大,是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重磁、反射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并结合地面露头调查,重点研究了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贺根山断裂、西拉木伦断裂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晚古生代地层发育的控制,其中西拉木伦河断裂与贺根山断裂对地层的控制尤为明显。沿贺根山断裂出露大量的海西期、印支期花岗岩和超基性岩体、古陆核残片,具有缝合线特征,在地震剖面上,断裂北倾,且受后期改造而可能具有走滑性质;西拉木伦断裂同样具有缝合线性质,但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逆冲推覆构造,推测该断裂晚古生代-中生代为逆冲断裂,新生代为张性断裂,因此具有负反转特征;晚古生代地层受断裂活动影响,西部剥蚀严重,东部残留厚度较大;泥盆系主要分布在贺根山断裂以北地区,南部大多缺失;石炭-二叠系全区广泛,东部和北部厚度大,其他地区残留,且残留厚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重磁、反射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并结合地面露头调查,重点研究了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贺根山断裂、西拉木伦断裂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晚古生代地层发育的控制,其中西拉木伦河断裂与贺根山断裂对地层的控制尤为明显。沿贺根山断裂出露大量的海西期、印支期花岗岩和超基性岩体、古陆核残片,具有缝合线特征,在地震剖面上,断裂北倾,且受后期改造而可能具有走滑性质;西拉木伦断裂同样具有缝合线性质,但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逆冲推覆构造,推测该断裂晚古生代-中生代为逆冲断裂,新生代为张性断裂,因此具有负反转特征;晚古生代地层受断裂活动影响,西部剥蚀严重,东部残留厚度较大;泥盆系主要分布在贺根山断裂以北地区,南部大多缺失;石炭-二叠系全区广泛,东部和北部厚度大,其他地区残留,且残留厚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涠西南凹陷基底灰岩潜山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多幕、多重性质的构造运动,平衡剖面技术与地球物理手段相结合,对涠西南1号断层带储层发育有利区带进行预测。通过盆缘向盆内,结合露头和钻井信息进行地层对比,分析了凹陷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发育史。研究认为,涠西南1号断层带与2号断层带构造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号和2号断层是印支期所形成的逆冲断层,在后期(新生代)负反转回滑所形成。缝洞类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印支期挤压和新生代张裂所形成的构造缝;另一类是印支期挤压和新生代张裂所形成的古地貌后的岩溶作用形成的缝洞。通过建立三维岩溶模式、地震属性等手段,对两类缝洞的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塞阿拉-普蒂瓜尔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依据最新的勘探进展以及地震、钻井等资料,研究盆地的断裂系统、结构构造以及油气地质条件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两期两类”不同性质的4组断裂控制裂陷盆地的构造格局。普蒂瓜尔裂陷盆地陆上受裂陷Ⅰ期伸展断裂控制表现出南断北超的半地堑系统,海域部分主要受裂陷Ⅱ期伸展断裂系统控制表现出“南北分带”构造格局;塞阿拉裂陷盆地受裂陷Ⅱ期伸展、走滑断层控制,具有“东西分异”的特征,盆地东部表现为NW-SE走向的拉张断陷结构,而西部具有近EW走向的走滑拉分结构。塞阿拉-普蒂瓜尔盆地发育3套有效烃源岩,4类储盖组合。在盆地海域,过渡期顶部的海相泥岩是主力烃源岩,油气主要沿着断裂、不整合面等在过渡期三角洲砂岩和漂移期浊积砂岩圈闭中聚集,具有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种成藏模式。综合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指出普蒂瓜尔盆地中部坳陷带中部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该研究成果对指导塞阿拉-普蒂瓜尔盆地下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有钻探成果表明,落实仙桥低凸起以东砂体发育范围是丽水凹陷北部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的关键。以三维地震为基础,结合周边探井资料,开展构造演化、构造样式、断裂体系及断层活动性研究,分析仙桥低凸起构造特征,进而从构造角度总结低凸起对东部主洼的沉积控制作用。仙桥低凸起为丽水凹陷断陷期发育的坡垒构造,发育地垒和半地垒两种构造样式,西倾主控断层仙桥大断裂为初始裂陷期多条独立断层生长、连接发育而成的断裂带,断陷末期断层硬连接区逐渐演化为断裂转换带。强断陷期仙桥大断裂活动性强,低凸起沉积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断层控砂;断陷末期在断裂转换带疏导下水系越过低凸起输入东部主洼,形成转换带控砂。围绕断陷末期断裂转换带,在仙桥低凸起东部落实南、北两支大型三角洲沉积体,为该区的油气勘探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三道桥北地区古近系-白垩系的勘探方向,应用油气成藏综合分析评价理论,利用地震资料解释和岩心录井等资料,研究了其构造、地层和储层发育等特征,探讨了油气成藏要素,并分析了其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成藏模式。三道桥北地区结构受海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控制,形成不整合和断层控制的复合构造圈闭;北部库车凹陷陆相油源沿断层和不整合形成的运移路径将油气运移至白垩系-古近系复合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其中断裂控制了油气藏的空间展布区带,而不整合是油气远距离运移的重要横向运移通道,古近系膏盐岩、泥岩是油气运聚成藏的重要盖层。综合成藏要素及其控制作用建立了三道桥北地区的“横向运移,垂向调整,三元控藏,构造控富”的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三道桥北地区断控复合构造圈闭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演化特征,以准噶尔盆地南北向挤压大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PetroMod软件先进的"Block"功能,采用附集法对剖面进行了烃源岩成熟度与油气运聚模拟,在剖面上充分考虑了快速沉积、异常超压、挤压逆冲及剥蚀作用等对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在侏罗纪进入成熟阶段,现今热演化程度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侏罗系烃源岩在古近纪至第四纪进入成熟阶段;盆地的昌吉凹陷及玛湖凹陷等地区发育侏罗系和下二叠统为中心的两套超压系统;并揭示了准噶尔盆地油气自早侏罗世开始运移,至白垩纪达到高效运移阶段,主要聚集在构造高点及断裂带附近。该认识对准噶尔盆地成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塔木兰沟组构造复杂,后期改造强烈,原型盆地认识不清,导致原始沉积沉降中心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展.从剥蚀量计算入手,采用地层趋势法,对塔木兰沟组的地层剥蚀量进行计算,结合地震及构造特征,利用Sufer软件恢复了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形态,发现地层原始厚度的展布特征与残留特征基本一致,最大的区别是分布范围.塔木兰沟组归属于侏罗纪,根据构造属性和盆地沉积充填特征,侏罗纪盆地原型可分为前陆-褶皱冲断盆地和伸展盆地2个阶段:早-中侏罗世,盆地遭受来自西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碰撞的挤压作用与东部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的挤压作用,盆地基底与中古生界发生大规模褶皱冲断作用,形成宽阔连片的褶皱冲断带;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由平板俯冲转为回撤,对东亚大陆的作用也由挤压转为伸展,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板片发生断离,诱发增厚的地壳垮塌;两者的联合作用,导致海拉尔盆地及其周缘由挤压环境进入裂陷期,早期深大断裂与逆冲褶皱体系解体、反转,沉积了断层-火山联合控制的塔木兰沟组.  相似文献   

19.
在烃源条件、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成藏配置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溱潼凹陷西斜坡阜宁组三段(Ef_3)油藏分布特征,总结油气富集规律,并提出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研究表明,有效烃源岩的埋深和体积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由内斜坡向外斜坡,油气充满程度逐步降低,原油成熟度也逐渐降低;长期活动断层控制汇烃范围,阜宁组二段(Ef_2)烃源主要生排烃期、Ef_3油气成藏期主要在盐城组沉积初期,因此晚期仍强烈活动的Ⅱ、Ⅲ级断层是重要导油断层,Ef_3油藏主要围绕上述断层分布;良好的构造背景是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场所,构造高带与走滑构造带交界处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带。沉积微相控制油藏类型,三角洲前缘近端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以构造油藏为主。西南斜坡处于三角洲前缘末端,滩坝砂发育,受到晚期北东东向断层切割,易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型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是区内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洪浩尔舒特凹陷中次洼海北构造群的勘探实践中,运用精细构造解释、生油评价、沉积相划分、储层预测反演、油藏建模等先进的勘探技术和手段,对腾一段油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浩尔舒特凹陷中次洼海北构造群油气资源较丰富,腾一段为主要油源层;油气运移以不整合面为主,断层和裂缝为辅;主构造区发育物性较好的储层,在构造翼部可形成有利圈闭;油气与圈闭良好配置形成油藏,指明了今后的勘探方向。在海北洪37井区创新认识,首次引进滑塌扇理论,精细剖析洪37油藏,建立受台阶断层、火山岩台地等因素控制的滑塌扇储集群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