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蜂蜜疗方7则     
刘茹馥 《蜜蜂杂志》2005,25(11):35-35
头维穴ST8)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入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1经穴定位头维穴在头侧额角部,入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简易取穴法: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此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在额角发际,侠本神傍各1.5寸”(本神穴在前正中线入前发际上0.5寸,旁开3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额角入发际”。2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  相似文献   

2.
廖子俊  朱万云 《中国蜂业》2009,60(11):36-37
承浆穴位于唇下正中凹陷处,因可承受口涎而得名。穴区浅层有颏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下颌支和下唇动脉分布。此穴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督脉四经的交会穴。运用蜂针刺激承浆,除了蜂毒的强大药理作用之外,还可收到健脾和胃、解痉止痛、降气止逆和清热生津的效果。以承浆为主穴治疗上述四经的病症,  相似文献   

3.
头维穴(ST8)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人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  相似文献   

4.
犊鼻穴     
李万瑶 《蜜蜂杂志》2006,26(2):36-36
犊鼻穴属足阳明胃经穴位,出自《灵枢·本输》:“刺犊鼻者,屈不能伸。”该穴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止痛的作用。穴性属土,在蜂针疗法中,该穴应用十分广泛。1穴名释义犊,牛子也,即小牛。穴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其形似牛犊之鼻孔,故以为名。《谈谈穴位的命名》:“犊,小牛也。易曰:‘坤为牛’,坤道属土,本穴属足阳明胃经,故以犊名之。又因其穴在膝髌骨旁,形如牛鼻,为足阳明脉气所发,故不名猪鼻、羊鼻,而言犊鼻。”犊鼻穴又称“外膝眼”。《千金方》云:膝眼“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原指有内外两穴是膝眼穴。《外台》称“膝目”。…  相似文献   

5.
<正>手三里穴,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穴的别名:"三里,鬼邪,上三里",因为它位于手部,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较广,通调上中下三部的疾病,所以称为手三里。"鬼邪穴"之名的"鬼"字,与神相对;"邪",指邪气。鬼邪穴之意指此穴能调气血,通大肠经经气,使经气通畅,六淫之邪无法内侵,脾胃大肠都免受邪所害,故名"鬼邪穴"。1穴名释义  相似文献   

6.
正中脘穴(RN12),位于胸腹前正中部,属任脉之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较多。《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胃腕(《经穴汇解》)、胃募(《千金翼方》)。[1]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也是交会穴,是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  相似文献   

7.
1 穴位定位与特性 曲池穴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是五腧穴之一 ,大肠经的合穴 ,五行中属土。取穴位置 :屈肘 ,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法 :( 1)屈肘成直角 ,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 2 )屈肘 ,于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曲池穴在蜂针临床应用中是常用穴 ,对多种疾病的治疗都有确切的疗效。蜂针曲池穴时一般为直刺法 ,也可用散刺法。2 穴名解 曲池穴的“曲”字 ,屈曲也 ;“池” ,水池也。曲池穴为手阳明之合 ,脉气流注此穴时 ,似水注入池中 ;又认为取穴时 ,屈曲其肘 ,横纹头处有凹陷 ,形似浅池 ,故名曲池。《会元针灸学》曰 :…  相似文献   

8.
天鼎穴(TianDingLI17)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第17个穴位。天,“颠也”,指天人地三部之上部也;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此穴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后缘,而胸锁乳突肌特征为一肌三头(一头附着于乳突,其他二头,分别附着胸、锁二骨)似三足鼎立,故名。  相似文献   

9.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此穴有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之功,在临床中应用较广。穴名释义:“关”,即机关,为开阖之枢机;该穴正当下颌关节处,有关牙齿的开阖,故名之于“关”;因为其在颧骨弓下,并与上关穴相对,故名之于“下关”。另一说,下关者,因牙关分上下二处,上关即客主人,位于下关穴之上;下者,下片部也,牙关是开合之机关,属下,两“关”穴相对,故名下关。1取穴方法闭口取穴,下关穴位于耳屏前约1拇指横指,当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此穴闭口有孔,张口即…  相似文献   

10.
阳溪、阳池、阳谷三穴及其效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阳溪、阳池、阳谷三个带“阳”字的穴 ,都位于手腕的背部 ,属于手三阳经的穴位 ,是蜂针临床治疗腕关节痛的常用经穴。阳溪穴在腕背横纹的前缘 (近大拇指方向 ) ,阳池居中 ,阳谷穴为后缘。阳溪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 ,其位于腕背横纹桡侧 ,手拇指向上翘起时 ,当两筋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 )之间的凹陷中。阳池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 ,其定位是在腕背横纹中间 ,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阳谷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 ,位于手腕尺侧 ,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由于尺骨茎突在表皮隆起 ,似山谷。揉按此三阳穴时有酸胀之感 ,对多…  相似文献   

11.
<正>中魁穴(Ex-UE4),经外奇穴名。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牙痛阵阵痛相煎,针灸还须觅二间,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二间是指二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位于手食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凹陷处。穴名释义:以其位置而言,中为中间,正中之意;魁为首,或第一之意,首为阳,故为阳侧。因中魁穴位于中指背侧第二指关节处,握拳屈指即为手指最高点,为其他四指之魁首,故名之。  相似文献   

12.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前贤有关三焦的论述,将外感温热病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借以阐明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法。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而手太阴肺经证候又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手厥阴心包经证候乃为肺经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证候。中焦病证,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病变。阳明胃主燥,邪人阳明易从燥化,多表现为里热燥实证;而太阴脾主湿,邪人太阴易从湿化,多表现为湿温病证,中焦病变证候多为温热病的中期或极期阶段。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病变,多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乃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臑俞穴为手太阳小肠经在肩部的经穴,是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的交会穴.臑俞的"臑"字,上臂也,亦指动物的前肢;"俞",转输也.此穴在上臂后侧,紧靠背部,故称"臑俞".有人言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俞.该穴是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阳维脉、阳跷脉之会聚处,故穴中的气血旺盛,既有手臂上行的阳气,又有背腰下肢上行的阳气,还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是气血转输的要所.  相似文献   

14.
<正>丰隆(ST40)为经穴名,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首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元·王国瑞《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寻,明·楼英《医学纲目》指出:风痰头痛,丰隆五分,灸亦得。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备急于金方》:丰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其具有通经活络、祛湿化痰、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被古今医学大家公认为治痰要穴。痰乃是水液代谢障碍后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  相似文献   

15.
伏兔(ST32)别名外丘、外勾,位于大腿前隆起的股直肌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穴。《会元针灸学》说:伏兔者,伏是潜伏,大腿肉肥如兔,跪时肉起如兔之潜而不伏也,故名伏兔。1经穴定位伏兔穴在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处(按骨度分寸法大腿股骨大转子——膝中为19寸)。简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医者以手腕掌第一横纹抵患者膝髌上缘中点,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到达处是穴。《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神应经》:“在阴市上三寸,循起肉。”(阴市穴在膝盖上外侧三寸)2穴位解剖穴位下穿过皮肤为浅筋…  相似文献   

16.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穴位针刺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弱毒疫苗经与胃肠道疾病相关的足阳明胃经6个穴位和督脉经后海穴位共7个穴位的穴位免疫筛选试验,证明后海穴接种为3/3保护,是首选的接种穴位。以后海穴取代TGE苗原鼻内途径的第二次接种,免疫4头妊娠母猪,对所产仔猪的保护数为37/41。以小剂量0.1ml及0.2ml后海穴接种3日龄仔猪,保护率分别为60.53%及100%,而口服0.1ml只保护6.67%。针刺1.5cm及3.  相似文献   

17.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合穴,也是胃腑下合穴,八会穴之一的腑会。具有调脾胃、益气血、祛湿消肿作用,是公认的强壮和保健要穴。穴性属土,临床上该穴应用最为广泛。别名:下陵(《灵枢·本输》);下陵三里(《灵枢·九针十二原》);鬼邪(《千金》)等。穴名释义:三里即三寸。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又有认为,里者宽广之意,古井田制,三百亩为方里。另有从其功效解释:说古人以步代车,长途跋涉后,腿酸脚软,若以手指按压此穴,则健步如飞,可再行三里,故名。取穴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穴在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距胫骨前嵴外约1横…  相似文献   

18.
膻中(RN 17)是奇经八脉中任脉的经穴,位于人体胸部.别名"亶中"、"胸堂"、"元见"、"元儿"、"上气海"等.膻中为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属于心包经的募穴;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八会穴之一的气会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司牧安骥集》中马的穴位所在位置、十二经脉循行规律、穴位主治,运用人体穴道转位法,从理论上综合分析,发现《司牧安骥集·六阴六阳之图》中眼脉等穴所属经脉有差异,拟修正为眼脉后肢少阳胆经、同筋前肢少阴心经、膝脉前肢太阴肺经、前蹄头阳明大肠经、后蹄头阳明胃经、曲池太阴脾经、前劳堂(明堂)前肢厥阴心包经、后劳堂后肢厥阴肝经以及尾本督脉经。  相似文献   

20.
八风穴(EX-LE10)属经外奇穴,又名"阴独八穴"《针灸集成》、"八冲"《曹氏灸经》.出自《素问·刺疟》篇:"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当时是有位无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