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江永县圣人山农业综合开发区,以由耕型砂岩红壤开辟的新稻田为供试土壤,以杂交水稻华联2号(早稻)和威优.64(晚稻)为供试作物,探讨了新辟红壤性稻田的地力贡献及不同施肥模式对早、晚稻产量及其生育和营养特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新辟红壤性稻田上早、晚稻的适宜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
合理施肥,适时注水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给鱼类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和促进光合作用,但施用过量,又会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并污染水体。因此,要合理施肥,掌握好“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并且有机肥一定要先经过发酵。成鱼池要求的肥水,透明度在25厘米~40厘米之间。当池水水色过浓,呈黑褐色,悬浮大量有机物,透明度低于25厘米时,说明水质过肥,不可再施肥,并应及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一般每隔10天~15天换水30厘米左右深,使水质符合“肥、活、嫩、爽”的要求。勤捞残渣,清除淤泥在养殖水体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州南沙滨海公园及周边点面源污染状况。[方法]对公园湖泊及周边外江水体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点、面源污染物贡献率,并设置水体监测点位获取水质相关指标的基础数据,采用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水体水质作出评价。[结果]滨海公园的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园内公厕和南沙资讯园的污水排放,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园区绿化的施肥喷药。公园湖泊与外江水体的COD、氨氮分别均属于IV、II类水质;湖泊总氮属于地表III类,总磷属于地表IV类;外江总氮为劣V类,总磷为V类。[结论]滨海公园湖泊水质受点、面源污染影响很大,外江水质比公园湖泊差,需要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4.
周世明 《新农村》2024,(1):34-35
<正>对鱼塘水质进行培肥,可生长出鱼类喜欢吃的生物饵料,为鱼类正常生长提供更多的营养。现就鱼塘培肥水质的作用及施肥注意事项介绍如下。1.鱼塘肥水作用(1)增多生物饵料对鱼塘施肥的目的,就是稳定水体,使水体生物多样化,为滤食鱼类生产出更多的生物饵料,满足鱼类快速生长需要,提高养鱼效益。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处理对侵蚀性红壤酸性和交换性能的修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侵蚀性红壤的修复效应,研究了施化肥(NPK)、化肥+有机肥(NPKM)、化肥+土壤调理剂2号(NPKR2)与不施肥(CK)处理对不同母质发育的侵蚀性红壤酸性和交换性能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NPKM及NPKR2处理均可明显提高各种酸性土壤的pH缓冲能力,NPK处理效果则不明显;NPKR2可改良和降低土壤酸化程度,NPKM处理则只能增大土壤的pH缓冲容量,对改良土壤酸化的效果不显著;NPKM处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pH缓冲能力不成正比;各施肥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板页岩红壤、网纹层红壤和均质层红壤铝离子的活性,但只有NPKR2处理能明显降低花岗岩红壤的铝离子活性,其他施肥处理的效果不明显;各施肥处理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均差异不大;NPKR2处理的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施肥处理下网纹层红壤和均质层红壤的ECEC均显著高于对照,而花岗岩红壤和板页岩红壤仅NPKR2处理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依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试验站,利用1998年建立的红壤水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秸秆还田(ST)、化肥(NPK)、有机肥(OM)等施肥方式对红壤水稻土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施肥处理条件下红壤水稻土团聚体分布以<63μm的粉砂和粘粒为主,占41%-54%,长期施肥特别是施用OM有利于促进红壤水稻土大粒级团聚体形成;分别施用ST、NPK和OM均能提高红壤水稻土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施用OM提高幅度最大。因此,在我国南方红壤稻作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应施用有机肥,从而改善土壤结构、碳贮量和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7.
介绍夏季高温季节渔业生产管理的措施,包括养殖户提高抗风险意识、加强水质管理、增加水体、移植水生植物、科学投饵、合理施肥、日常巡塘、鱼病的预防和起捕水产品,以供广大渔业养殖户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夏季高温季节渔业生产管理的措施,包括养殖户提高抗风险意识、加强水质管理、增加水体、移植水生植物、科学投饵、合理施肥、日常巡塘、鱼病的预防和起捕水产品,以供广大渔业养殖户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改良剂对棕红壤酸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白云石粉和生物有机肥对旱地棕红壤酸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白云石粉及生物有机肥+白云石粉能降低棕红壤的酸性,提高棕红壤的肥力养分,白云石粉对棕红壤的降酸作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施肥处理与不施肥相比,小麦和花生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但它们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许多农民朋友在红壤旱地上施用的化学肥料有很多不科学的做法,加之农业科技人员对红壤旱地作物的施肥研究不多,又对红壤旱地作物的科学施肥指导较少,因此,形成了红壤旱地化肥施用指导技术的欠缺.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前造成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山地土壤肥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技术措施较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新增开发面积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产业关系分析,总结南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与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区域生产与山地开发实际,提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防控与发展循环农业互动互利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了红壤丘陵区农业水资源和坡地土壤资源特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红壤丘岗坡地农业开发利用中应采取的五项对策措施 ,即:1.坡地开发 ,水利先行 ;2.改进灌溉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合理耕作 ,扩大土壤有效水库容 ;4.推广避旱抗旱生态栽培技术 ;5.改土培肥 ,提高地力。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资源持续开发利用角度首次提出了由小流域地形地貌类型、水资源条件类型及土地资源状况类型组成的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的三级分类体系;明确了浙江省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主要有8 种类型,其中以低丘岗地地形地貌、缺水或引水灌溉、土地资源较丰富这一类型为主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从工矿企业生产、污水灌溉、矿产资源开发、农业生产活动、大气沉降等方面分析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并介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同时探讨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水土资源的开发始终是绿洲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冲积洪积扇绿洲、冲积平原绿洲、干三角洲绿洲等绿洲不同生态区水土资源空间组合差异及水土资源的开发特点分析,提出了不同生态区水土开发利用要点,认为在冲积扇及冲积平原区域,通过合理井灌井排、人工种植草场及机械化除盐等技术进行恢复盐渍化弃耕地为主来扩大耕地,避免重新开荒后又弃耕的发生;在流域下游干三角洲及沙漠边缘区域,通过高效节水技术防止地下水位抬升,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为绿洲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广西红壤的类型、分布及其环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 ,从红壤向赤红壤、砖红壤演化的受控环境条件是pH值降低、雨量增加及气温增高。由于酸雨和温室效应影响 ,可以预测广西区内红壤类型的分界线会逐渐北移。红壤区应防止被淋溶有害重金属对附近水体的污染 ;铁和铝在红壤中的大量富集是否对人群有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红壤区有用微量元素和养分的大量流失 ,必然导致其地力下降 ,适当施用微肥和加强保肥是红壤区土壤保护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吴国玺  赵新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58-8660
在农区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利用、乡村工业的发展等原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气环境污染、污水横流、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问题,使农业生产和农区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为促进农区经济合理、可持续发展,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确立资源消耗低的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农区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对环境的监测能力,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迪沟采煤沉陷区重金属特征与污染状况,采集沉陷区23个土壤样本和35个沉积物样本,分析了铜(Cu)、锌(Zn)、铅(Pb)、镉(Cd)和砷(As)5种重金属的含量,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迪沟采煤沉陷区土壤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As、Cd和Cu的含量高于背景值,沉积物中As、Cu、Cd、Pb的含量高于背景值;21.7%土壤样本中的Cd和80%沉积物样本中的As含量明显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低于污染风险管制值;迪沟采煤沉陷区重金属含量整体表现为陆域低于水域、中部区域较高、东西部区域较低的特点。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迪沟采煤沉陷区土壤和沉积物污染总体表现为未污染到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As和Cd。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迪沟采煤沉陷区土壤和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低,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依次为CdAsCuPbZn。研究表明,迪沟采煤沉陷区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总体生态污染风险较小,但不能忽视Cd和As的潜在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与恢复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西部山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农业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由于长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注重短期效益行为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锐化等原因,使得西部山区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土地退化较为严重。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使得中国西部山区农业发展适宜走生态农业的道路,调整产业结构,落实水土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才能恢复与重建一个有利于中国西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个旧矿区面源污染特征的分析,提出了植物改良土壤技术控制体系、缓冲带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水土保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3种矿区废弃地面源污染的控制体系,并提出矿区废弃地面源污染控制的机理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