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持续性利用资源。工程措施是提高耕地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摸清底细,做好规划,搞好田间作业设计(水系、坡改梯、耕作道),抓好施工技术,安砌材料准备及要求等方面,阐述了提高中低产田土耕地生产力的改造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省耕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资源数量和人均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后备资源贫乏,要缓解这种紧张局势,必须抓好如下措施;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加大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力度,健全土地法制法规,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广东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总结广东省耕地资源毛重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10年广东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广东耕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以及0年耕地的发展规模和粮食生产力。分析得出结论,2010年7广东人口突破8300万人的可能性较大,届时人均消费的有较大的提高,广东粮食自给率为70%时,将会出现耕地功力严重超载力严重超载。本文最后邮提高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辽西地区较干旱 ,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但光热资源充足 ,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具有分布地匀时差、耕地占有雨水资源较丰富、雨热同季、降雨集中、降雨期与作物生育期吻合较好、非耕地涵养水源能力差等特点。结合辽西地区的具体情况 ,建议增强非耕地雨水的涵养能力 ;完善现有蓄水工程 ,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 ;以小工程为主加快雨水集聚工程的建设 ;发展节水农业 ,经济利用雨水资源 ,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伍黎芝  底艳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Z1):179-182
盐碱化不仅降低了耕地的生产力,而且严重制约着耕地持续利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土地整理,治理和改良盐碱地,提高盐碱地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盐碱地治理的新思路.该文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盐碱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从土地整理工程的角度研究盐碱地治理.  相似文献   

6.
周强  刁承泰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44-48
耕地资源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而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日趋严重,长此以往,必然危急粮食安全;因此,创新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调控机制已迫在眉睫.根据对重庆市耕地资源基本情况的分析,提出耕地资源的基本需求量和耕地需求压力指数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有效调控管理的建议和措施.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以耕地资源的基本需求量和耕地需求压力指数作为耕地保护的基本标准,能因地制宜地兼顾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入手,提出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耕地污染和生态功能退化等。然后从农作物遥感估产、土地变化监测及驱动机制研究、耕地粮食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研究等方面探讨了耕地资源及其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整治分区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快速准确的掌握耕地资源安全要素的时空变化信息,推进小尺度耕地资源安全保护实践,文章以昌黎县为研究区域,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耕地资源安全内涵的构成进行了完善,并构建了县域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框架体系.研究以昌黎县2015年农用地分等成果作为数据基础,结合同期土地利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土壤实地采样检测等数据信息完成数据库建设;运用单指标评价法,对耕地资源安全要素逐一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县有接近15%的耕地粮食单产水平较低,接近10%的耕地灌溉保证不足,接近15%的耕地土体剖面构型处于安全等级以下,接近10%的耕地有效磷的含量偏低;另外,全县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铜元素含量出现极小面积的低度不安全;化肥的使用量在全县处于低度不安全级别.文章按照整治技术手段和监测管理措施一致性原则将不安全评价结果图进行分组并叠加,划出综合工程整治区、肥力提升区、退耕区,并对应提出整治及监测管理制度.研究表明:利用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能够快速完成耕地资源安全数据建库,并能促进耕地资源安全监测和诊断的常规化,可以高效地推行耕地资源的全要素管控.  相似文献   

9.
商洛山区耕地资源状况分析及保护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从商洛山区地形、土壤因素,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耕地利用现状,耕地需求量预测,耕地质量状况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商洛山区耕地资源状况。结合地区实际提出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依靠经济调节措施和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促进耕地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土壤监测与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十年我省耕地质量的演变状况,指出农田环境因素是影响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提出中低产田改良,高产平衡配套施肥,实施综合农艺措施,强化有机肥投入,是提高我省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米脂县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米脂县1990-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该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动态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总产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关键因子;持续增长的人口造成耕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并对该区实现粮食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保护耕地,挖掘耕地潜力等措施以保障该区域的粮食安全,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粮食安全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耕地、人口和粮食统计数据,采用耕地相对变化率和敏感度分析模型,研究了山西省临汾市近25a县域尺度耕地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趋势。结果表明:(1)耕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而人均耕地面积却呈减少趋势;(2)耕地资源空间变化差异明显,东西部山区相对变化较大,而中部平原区相对变化较小。东西部山区耕地资源对粮食产量的敏感度高,而中部平原区由于科技水平提高,单产增加,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变化不敏感。人口数量和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劳动力资源对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影响很大。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是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科技水平等。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与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为: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耕地退化严重、耕地浪费严重和耕地保护措施不力;耕地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人为因素是加剧耕地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可防止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且能有效地改善耕地环境状况,是实现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调控机制与粮食安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亚麻、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其耕地总面积、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量及专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由于人口的过度增长及长期以来的掠夺式经营,黑龙江省的耕地资源正面临着原有耕地面积减少、耕作土壤严重退化、耕地资源生产力低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小的危机,不仅制约了本省经济的持续发展,还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土流失、环境污染、非农建设占地、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是黑龙江省耕地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利用调控机制及粮食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红波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160-162,165
良好的耕地资源状况是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屏障.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分别对粮食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协调耕地保护主体之间关系,切实发挥耕地保护政策的效用、调整耕地保护目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改革现行征地制度、进口部分粮食是提高我国粮食安全耕地保障程度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陆长林 《土壤》2008,40(4):529-53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耕地保有指标及其空间分布的确定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多目标规划法,通过建立耕地生产力保护、耕地生态保育、经济发展 3 大目标函数以及区域发展平衡约束条件模型,以确定耕地保有指标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多目标规划方法可以较好地统筹区域耕地保有指标,保护区域耕地生态和生产力,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缓解区域发展效率与平衡的矛盾,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伍黎芝  底艳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3):179-182
盐碱化不仅降低了耕地的生产力,而且严重制约着耕地持续利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土地整理,治理和改良盐碱地,提高盐碱地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盐碱地治理的新思路。该文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盐碱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从土地整理工程的角度研究盐碱地治理。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粮食主产区建设。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等13个省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这些地区资源条件好,耕地、水利、气候条件优越,生产力水平高,农艺科技实力相对雄厚,机械化水平高,适宜粮食作物生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耕地资源日益紧缺、粮食安全问题愈发严峻的背景下,耕地生产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以东北-华北平原旱作区为研究区域,以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数据及相关县域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降水、土壤、社会经济等数据,运用潜力衰减模型,研究评价了东北-华北平原旱作区1995-2015年耕地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光温-水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水-土-社会经济生产力均整体呈现东北平原旱作区高于华北平原旱作区的空间格局,且在东北平原旱作区和华北平原旱作区内部也均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宏观趋势;通过分析各环境因子的订正系数发现,人为社会经济投入对当前耕地生产力的保障极为重要,特别是在耕地自然条件逐渐变差的华北平原旱作区表现的尤为显著;水分因子产量差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土壤因子产量差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社会经济因子产量差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空间格局,这与中国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分布、东北平原地区优质的土壤条件及较高的自然禀赋等因素有关;研究区社会经济因子产量差>土壤因子产量差>水分因子产量差,且社会经济因子产量差在华北平原旱作区整体较小、土壤因子产量差在东北平原旱作区整体较小,进一步说明了社会经济投入是维系华北平原旱作区耕地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而耕地本身的立地条件是保障东北平原旱作区耕地生产力的最主要原因。潜力衰减模型的应用对大尺度区域耕地生产力研究的方法创新方面有所裨益,评价结果可为不同农业区保持高产、稳产及耕地保育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城市郊区,人口多、耕地少、国家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大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以保证实现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这是当前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以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市郊县--郫县为例,结合郫县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占补平衡状况,分析了2002~2015年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关系,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与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