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永成 《茶叶》2000,26(Z1):249-254
世界茶业经济贸易规律及发展趋势;中国茶业结构调整,带动茶业经济发展已见成效;中国茶叶总体有优势,加入WTO有利于扩大茶叶出口.但欧盟设置的"绿色壁垒",也严重影响出口.其对策是建议欧盟变干态检测为液态检测,同时,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茶叶污染和农残、含铅量超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WTO后华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徐永成 《茶叶》2000,26(1):7-10
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加大我国茶业改革的力度,及时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推动茶业经济发展。可以选择的主要措施有:实施茶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茶类结构调整,实施名牌战略,完善茶叶市场,加快国有茶叶企业改革以及依靠科技创新来确保茶叶农残量符合新标准。  相似文献   

3.
随着加入WTO,茶叶农药残留的限制更加严格,抽检的农药品种逐年增加,目前已达193余种农药品种;欧盟通过立法,对输往欧盟的茶叶在欧洲入境港口进行抽样检查,对凡超过农残标准的茶叶实行就地封存、销毁或退回原产地国.近三年我市每年都有因茶叶农残超标而被进口国一次退回的茶叶达15-25吨,这对我市茶叶和出口来说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事关我市茶业的发展和数百万茶农的切身利益.现对我市农残的来源及控制措施分中下:  相似文献   

4.
正福建茶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茶叶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产,以保障茶业持续增效、茶农持续增收,我们认为,走生态经济茶业之路,重点发展生态茶园乃是关键。1现有茶园生态问题多影响大福建茶园生态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4个方面:一、山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二、施肥不尽科学,土壤酸化板结;三、用药仍欠合理,农残超标时发;四、茶园物种单一,自然灾害频繁。由此导致茶叶自然品质下降,生产成本上升,  相似文献   

5.
华安县是铁观音茶叶的主产区.为了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华安县在发展有机茶园高效栽培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为全面提高华安铁观音品质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做大做强华安茶叶产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有机茶园为例,总结出高效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生物传感器检测有机磷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容易普及推广。目前国际上对茶叶安全标准日益重视,针对茶叶有机磷的现状研制出一种适用于茶叶农残实时、快速、准确检测的现场监测方法已成为检测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降低茶叶农残要从源头抓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连法  朱俊庆  章祥富 《茶叶》2002,28(4):202-20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降低茶叶农残的呼声越来越高,欧盟等茶叶进口国对茶叶的最大农药残留限量也加严,降低茶叶中的农残已成为目前茶叶生产中的最突出问题。降低农残必须从源头抓起,这已成为共识。但如何抓?从哪些方面抓?没有较成熟的办法。作者自2001年开始从事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认为以下几点是实现从源头抓起,降低茶叶中农残的有  相似文献   

8.
茶叶是一大宗农副产品和出口创汇商品,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周宁县的茶叶农残超标,加上市场疲软,使茶叶出口创汇和茶农收入明显下降。本文就周宁县茶叶农残超标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供茶叶生产与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茶叶是一种健康的天然饮品,人们对茶叶的卫生安全要求更加严格。目前茶叶的农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仍不容乐观。在茶叶市场上时有一些茶叶在抽检中农残问题被暴光,引起消费者对茶叶饮用安全的质疑,造成恶劣的影响。我国加入WTO以后,不仅给茶叶市场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有意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加以限制。目前就茶叶农残限量,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和组织颁发了349项农药允许残留标准。欧盟从2000年就实施了新的更为严格的农残检测标准,不仅检测种类增加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除部分源自被污染的环境外,其主要来源是直接施用化学农药.本文参阅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报道,从农残影响茶叶出口创汇、茶叶农残自然降解动态、茶叶农残降解技术和茶叶农残分析检测技术几方面对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1.
如何控制好茶叶的农残,主要采取以下五条措施:坚决杜绝茶叶农残源头,禁用茶园不能使用的农药;茶园大力示范推广无农残的生物防治技术;实行科学用药,酌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加强无公害茶叶、茶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强化茶叶农残检测监控.由茶叶生产与加工企业或政府质检部门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农残抽检,把好茶叶的进出厂关,突破"茶叶绿色技术壁垒",让消费者喝上放心的茶叶.  相似文献   

12.
华安县是漳州市铁观音茶叶的主产区,年可采收五季,有"明前茶"和"冬片茶"两大特色。近几年来,华安县农业科技人员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总结出从源头控制、宣传培训、绿色防控、清洁加工到监控预警等五个方面的控残经验,为全面提高华安铁观音品质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做大做强华安茶叶产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乃辉 《中国茶叶》2008,30(1):35-35
一、发展生态观光茶园的意义 1.发展生态茶园是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茶叶是福建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2003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05万亩,茶叶产量达14.92万t,是福建省传统大宗出口产品,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然而,当前的茶叶生产方式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茶园生态环境恶化、地力退化、产出降低及茶叶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等。  相似文献   

14.
郑思芳 《福建茶叶》2014,36(4):51-52
正茶业是古田县传统产业,生产历史悠久,种茶始于唐,兴于宋,南宋为鼎盛时期。清道光年间,首创小种红茶,历经百年而成为"外山小种红茶"著名产区。到上世纪70-80年代,全县15个乡镇都有茶叶站、集体茶场,大的村都有大片茶园,茶园面积达5万亩,茶叶生产居全省12位,出产的"郁露"、"馨绿"等名茶享有声誉。1980年被省农业厅列为全省茶叶生产基地县,茶业成为县农业经济的一大优势产业。上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5.
生态茶业建设的理论基础、目标及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汪春园 《中国茶叶》2002,24(1):30-31
在我国茶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世纪之交,欧盟等国提高进口茶叶农残检测标准的严峻事实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茶叶生产现代化不能再沿袭西方石油农业的模式,而必须依据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深入研究茶树生态、模建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建设生态茶业,开发生产无公害的生态茶叶产品,这是实现我国茶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浅谈浙江茶叶农药残留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德彪 《茶叶》2000,16(3):130-131
1 浙江茶叶农药残留现状 茶叶农残是茶叶生产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自50年代中期化学农药开始在我省茶区广泛使用以来,由于农药品种局限、使用技术不当、安全用药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茶区环境污染和茶叶农药残留.为解决茶叶农残问题,70年代开始严格禁止茶园使用六六六、DDT,其后又根据国家规定相继禁止甲胺膦、乙酰甲胺膦、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农药在茶园中使用,大力推广优化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重视安全合理用药,使茶园年用药次数由原来7~8次减为目前3~4次,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徐华 《茶叶科学技术》2002,(2):36-37,22
茶叶为世纪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随着人民21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茶叶的消费在注重茶叶品质的同时,对茶叶农残与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也日益重视。无公害茶叶、绿色茶叶产品与有机茶已成为当前茶叶发展的主导方向,也将成为茶叶消费的主要潮流。高山茶以其品质优、无污染、无农残等特点,正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国内茶叶的出口因农残等问题而受阻,国内茶叶产大于销,市场疲软。但高山茶尤其是优质高山茶的产销局势仍较好,价高且供不应求。因此,开发无公害优质高山茶是茶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同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阐述了安溪茶叶农药残留(农残)现状,重点从农村生态环境、农资经营、“农残“控制机制、茶叶管理经营方式及现行茶叶卫生标准等方面对茶叶农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茶叶“农残”控制工作的主要措施与对策等,  相似文献   

19.
对富巍盛太阳能灭虫器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面,它是一种良好的绿色防控措施,对茶园益虫几乎没有影响,有利于降低茶叶农残,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0.
调研宁德福安、寿宁、福鼎、蕉城等县(市、区)2012年春茶生产情况,分析当前企业存在用工用地难、资金短缺、生产成本增加、农残监管难等问题,提出"狠抓茶叶质量,确保茶叶安全"、"提高茶叶机械化水平,确保茶叶增产增收"、"推进茶叶集中加工区建设,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切实加大对茶企的帮扶力度"、"普及茶文化,打造茶叶品牌"等5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