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5,(5):50-54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奶水牛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32头健康杂交(广西本地水牛×尼里-拉菲水牛×摩拉水牛)泌乳水牛,按产奶量、泌乳期等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的精料分别添加4%的葵花籽油(葵花籽油组)、4%茶油(茶油组),2%的葵花籽油+2%的茶油(混合组)。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精料饲喂量4%的葵花籽油、茶油及其组合显著降低了奶水牛瘤胃液中NH3-N的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乙酸/丙酸(P0.05),降低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P0.05),对奶水牛瘤胃液p H、乙酸、丙酸、丁酸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奶水牛饲粮中添加精料饲喂量4%水平的葵花籽油、茶油及其组合,提高了瘤胃液中cis9-C18:1、trans11-C18:1、C18:2、C18:0的含量,其中葵花籽油和茶油混合添加组的cis9-C18:1、trans11-C18:1、C18:2、C18:0含量均最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葵花籽油组、茶油组和混合组中瘤胃液的UFA/SFA均比对照组提高,混合添加组在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占饱和脂肪酸的效果最好;单独添加葵花籽油的试验组可以显著提高瘤胃液中cis9-C18:1的浓度(P0.05),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奶水牛瘤胃液中C16:0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奶水牛饲粮中添加精料饲喂量4%水平的葵花籽油、茶油及其组合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提高了瘤胃液UFA/SFA。  相似文献   

2.
采用4×4拉丁方设计,选用8头健康泌乳水牛,分为4组,每组2头,试验分对照组,半胱胺一组、二组和三组(半胱胺添加量分别为占精料0.2%,0.4%和0.6%)共4组,一共4个试验期,每一试验处理期为2周,每周后2 d采集奶样进行分析,并记录产奶量。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半胱胺可以提高产奶量,部分降低泌乳水牛牛奶的乳脂率,但乳蛋白率、总固形物、非脂固形物、乳糖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乳脂长链脂肪酸特别是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相比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半胱胺三组乳脂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相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因此,日粮中添喂半胱胺可提高泌乳水牛生产性能,提高水牛奶中CLA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花生油对水牛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健康泌乳水牛,每组2头,共4组,采用4×4拉丁方设计,试验分对照组、花生油1组(花生油添加量占精料1%)、花生油2组(花生油添加量占精料2%)和花生油3组(花生油添加量占精料3%)4个处理组,一共4个试验期,每一试验期共21 d,前7 d为适应期,后14 d为正式试验期,正式试验期的每周最后2 d采集奶样进行分析,并记录产奶量。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适量花生油对水牛产奶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喂花生油时间的延长,正式试验期第1周会降低泌乳水牛牛乳乳脂率,动物适应后正式试验期第二周会升高泌乳水牛牛奶的乳脂率,乳蛋白率、总固形物、乳糖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乳脂长链脂肪酸特别是CLA相比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试验2组(花生油添加量占精料2%)提高乳脂CLA含量效果最显著(P<0.05)。因此,日粮中添喂适量花生油不影响泌乳水牛生产性能,同时提高了水牛奶中CLA的含量,提高水牛奶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索精料补充料能量水平对摩杂一代奶水牛泌乳量及奶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体重、泌乳期、产奶量等遗传基础相近的健康的摩杂一代泌乳水牛24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为高能精料组和低能精料组,高能精料组和低能精料组所用精料的产奶净能分别为7.05 MJ/kg,6.61 MJ/kg(牛场常规使用的精料).[结果]表明,在150 d的试验期内:(1)高能精料组奶水牛的平均产奶量为848.19±18.21 kg,低能精料组为750.49±19.35 kg,高能精料组比低能精料组奶水牛的平均产奶量提高了13.0%,差异显著(P<0.05);(2)高能精料组比低能精料组奶水牛产后能较快进入相对高的产奶水平,并且在产奶高峰期后泌乳量的降低比较平稳,而低能精料组在高峰期后泌乳量的降低比较急,且波动较大;(3)高能精料组乳脂率为7.68±0.31%,低能精料组为7.31±0.48%,高能精料组比低能精料组乳脂率提高了5.0%,差异显著(P<0.05).[结论]较高能量的精料补充料有利于泌乳水牛的产奶及提高乳脂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畜牧兽医》2005,32(11):27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植物油对高产奶牛生产性能和乳脂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采用12头泌乳早期(产后30~45 d)荷斯坦奶牛进行三重4×4拉丁方设计.每期试验基础日粮相同,设4个处理组:①对照组(不加油);②添加500 g棉籽油;③添加500 g大豆油;④添加500 g玉米油;每期试验3周,其中前2周为过渡期.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植物油有提高产奶量的趋势(棉籽油组产奶量达35.0 kg/d,对照组产奶量34.4 kg/d).乳脂率降低,但乳蛋白率、乳蛋白产量和乳脂产量没有影响.大豆油组乳脂中trans-11 C18∶1含量最高 (23.8 mg/g乳脂),是对照组(12.6 mg/g乳脂)的2倍.与对照组(3.5 mg/g)相比,棉籽油组、玉米油组和大豆油组乳脂中cis-9,trans-11 CLA含量分别提高到6.0、7.1和10.3 mg/g.trans-11 C18∶1与cis-9,trans-11 CLA呈显著的线型关系.添加植物油使奶牛血浆总脂肪酸含量提高2倍,不同来源植物油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大豆油组和棉籽油组奶牛血浆中硬脂酸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油组和对照组.添加植物油组奶牛血浆中trans-11 C18∶1显著高于对照组.日粮中添加CLA有提高产奶量的趋势,可显著提高乳脂中CLA含量,大豆油是提高乳脂中CLA含量较为理想的植物油来源.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择40头泌乳中期、胎次一致、泌乳量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5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80、140、200 g/d的CLA(由CLA钙盐提供),预试期10 d,正试期50 d。正试期第1、10、20、30、40、50天测定乳产量、常规乳成分和乳脂中c9,t11-CLA含量。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CLA对产奶量、乳蛋白和乳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日粮中CLA添加量的增加,乳脂率呈指数关系降低(P<0.05);各试验组较对照组全期平均乳脂分别降低13.1%、19.7%2、0.7%和30.2%。随着CLA添加量的增加,乳脂中c9,t11-CLA的含量呈线性增长(P<0.05);各试验组较对照组乳脂中c9,t11-CLA含量分别提高了87.9%、143.5%、140.4%和276.7%,牛奶中c9,t11-CLA的含量分别提高61.7%、135.8%、116.0%和158.1%。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奶牛泌乳期系列饲料配方,试验选用30头泌乳后期奶牛,参考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膘情、体型等因素,采用随机区组对比设计,分为4组,即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组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饲喂奶牛场使用的精料补充料,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分别饲喂专门设计的奶牛饲料精料补充料A、B和C系列。结果表明:泌乳前期试验2组奶牛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泌乳中期试验组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泌乳后期试验组奶牛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试验2组,即B饲料配方效果最为显著,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泌乳前期试验组奶牛乳蛋白、乳脂率和乳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试验组奶牛乳蛋白、乳脂率和乳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奶牛乳蛋白、乳脂率和乳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试验3组(P<0.05)。乳糖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知,试验2组,即B系列饲料配方可以显著提高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乳干物质含量及日粮养分消化率。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过瘤胃赖氨酸(rumen protected lysine,RPLys)和过瘤胃蛋氨酸(rumen protec-ted methionine,RPMet)对泌乳水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15头泌乳前期、健康状态良好的奶水牛,按品种、产奶量、产犊时间及胎次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5组,每组3头.采用5×5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5期(每期持续21 d),5个饲粮处理分别为对照1(基础饲粮1,精料粗蛋白质水平=16%)、对照2(基础饲粮2,精料粗蛋白质水平=20%);处理1(基础饲粮1+RPLys 40 g/d);处理2(基础饲粮1+RPMet 15 g/d)、处理3(基础饲粮1+RPLys30 g/d+RPMet 6 g/d).结果表明:1)与对照1比较,添加RPLys、RPMet对泌乳水牛产奶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泌乳水牛的产奶量,其中单独添加RPLys效果较好.与对照1和对照2相比,处理1的产奶量分别提高了10.0%和5.9%.2)添加RPLys、RPMet对泌乳水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添加RPLys和RPMet能提高泌乳奶牛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总固形物、乳非脂固形物含量,其中对乳蛋白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1相比,处理1、处理2和处理3的乳蛋白率分别提高了29.0%(P>0.05)、36.8%(P<0.05)和54.3%(P<0.05);与对照2相比,处理1、处理2和处理3的乳蛋白率分别提高了3.9%(P>0.05)、10.2%(P>0.05)和24.4%(P>0.05).综上所述,泌乳水牛饲粮中添加RPLys和RPMet能一定程度提高泌乳水牛的生产性能,改善乳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酿酒酵母培养物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产奶量、胎次和泌乳天数相近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45头,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精料量1%和2%的酿酒酵母培养物。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Ⅱ组产奶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1);试验Ⅰ组产奶量较对照组提高了0.36 kg/d,但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干物质采食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0.22和0.46 kg/d,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乳成分和饲料转化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4)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丙血清氨酸转移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之间其他各项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精料量2%的酿酒酵母培养物可显著提高泌乳奶牛生产性能,改善机体免疫能力,从而增加牧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过瘤胃赖氨酸(RPLys)和过瘤胃蛋氨酸(RPMet)对泌乳水牛产奶性能的影响。选择40头泌乳前期及健康状态良好的奶水牛,按品种、产奶量、产犊时间及胎次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5组,每组8头,每组饲粮氨基酸添加量如下:第1组RPMet 14 g/d+RPLys 3.56 g/d;第2组RPMet11.25 g/d+RPLys 34.75 g/d;第3组RPMet 8.5 g/d+RPLys 57.7 g/d;第4组RPMet 5.75 g/d+RPLys72.39 g/d;第5组RPMet 3 g/d+RPLys 78.83 g/d。结果表明:RPLys和RPMet添加水平对泌乳水牛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泌乳水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泌乳水牛乳蛋白率和乳蛋白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泌乳水牛乳脂率、总固形物和乳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水牛饲粮添加适宜量的RPLys和RPMet可显著提高乳蛋白产量(P0.05)。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豆油添加乳化剂与两种乳化油粉在断奶仔猪中的使用效果及经济效益,选用180头仔猪,进行为期31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豆油组仔猪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均显著高于乳化油粉A组(P0.05),但与乳化油粉B组差异不显著。豆油组经济效益优于两种油粉组。  相似文献   

12.
选用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初产奶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不添加油脂(CK)、添加4%豆油(LOC1)、4%胡麻油(LOC2)以及2%豆油+2%胡麻油(LOC3)对DM、OM、NDF、ADF瘤胃表观消化率及全肠道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高粗料日粮基础上添加4%豆油、亚麻油或二者的混合物,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没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油组DM、OM、NDF、ADF的瘤胃表观消化率和全肠道消化率都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个添加油组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棕榈油、玉米油对奶牛瘤胃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3×3拉丁方设计,选择年龄、胎次、体重相近的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健康荷斯坦牛3头。试验日粮分别是在基础日粮、基础日粮+200g棕榈油、基础日粮+200g玉米油;结果表明,棕榈油组、玉米油组各时间点pH值均高于对照组,但各组间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棕榈油组、玉米油组在不同时间点NH3-N浓度都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添加棕榈油、玉米油对奶牛瘤胃液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变化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棕榈油组、玉米油组在各时间点DM的降解率均低于对照组,在24h时棕榈油组、玉米油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8.8%、14.0%,但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棕榈油组、玉米油组和对照组的各时间点NDF、ADF降解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添加棕榈油、玉米油对奶牛瘤胃发酵无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e Newcastle disease inactivated vaccines were prepared with oil adjuvants respectively from domestic and import.The experiments were done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new domestic oil and Marcol-52 according to a series of testing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new domestic oil was better than Marcol-52, except the absorptive quality.  相似文献   

15.
在氧化条件下,测定了菜籽、膨化菜籽、菜籽与小麦1:1混合物、膨化的菜籽与小麦1:1混合物、大豆与小麦1:1混合物和膨化的大豆与小麦1:1混合物6种原料抽提的油脂和市售菜油、市售豆油共8种油脂的碘值、过氧化值和酸价,以探讨不同原料中油脂性质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菜籽比菜籽与小麦混合物中油脂的稳定性好,膨化加工原料中油脂比未膨化的原料油脂性质更稳定。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究亚麻油和棕榈油对绒山羊屠宰性能、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60只体重[(18.60±1.61) kg]相近、健康的(120±10)日龄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羯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亚麻油组(LNO组)、棕榈油组(PMO组)和混合油组(BLP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等量的亚麻油、棕榈油和混合油(亚麻油∶棕榈油=2∶1)。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BLP组的宰前活重显著低于PMO组和LNO组(P<0.05),肠系膜脂相对重量显著高于PMO组和LNO组(P <0.05),胴体重显著低于LNO组(P <0.05),大网膜脂相对重量有低于PMO组的趋势(P=0.080),皮毛、头和肺脏相对重量显著高于LNO组(P<0.05),十二指肠、回肠、肝脏和胰腺的相对重量显著高于PMO组(P<0.05),肾周脂肪相对重量显著高于PMO组(P<0.05),背最长肌pH_(45 min)、△pH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PMO组和LNO组(P<0.05),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中粗脂肪含量有高于LNO组和PMO组的趋势(P=0.095、P=0.096)。由此可见,饲粮中亚麻油和棕榈油混合添加较单独添加降低了绒山羊宰前活重和胴体重,但促进了皮毛、头、肺脏、十二指肠、回肠、肝脏和胰腺等组织器官的生长,增加了肾周脂肪和肠系膜脂的沉积;亚麻油与棕榈油混合添加较单独添加减缓了屠宰后肌肉的酸变进程,降低了肌肉滴水损失,有提高肌肉中粗脂肪含量趋势,有利于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脂肪沉积的影响。以菜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0%的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实用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5.89±0.02)g的大菱鲆幼鱼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每种饲料随机投喂1组试验鱼,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表明:1)随菜籽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有下降的趋势,而肝体比则有升高的趋势,其中全菜籽油组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全鱼油组(P0.05),肝体比则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和表观净蛋白质利用率(P0.05)。2)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体成分、肌肉脂肪含量以及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P0.05),但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肝脏脂肪含量(P0.05)。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3)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全鱼油组,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肌肉和肝脏中C18∶2n-6(亚油酸)和α-C18∶3n-3(α-亚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可知,从营养品质角度考虑,在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水平应低于66.7%  相似文献   

18.
为高效开发利用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资源,以栗蚕蛹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栗蚕蛹油,分析有机溶剂种类、原料粒度、原料质量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提取得率的影响,确定了以石油醚为提取剂,原料粒度40目、原料质量浓度50 g/L、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2.5 h为栗蚕蛹油提取的最佳条件。此条件下提取的栗蚕蛹油为淡黄色粘稠状液体,蛹油提取得率为26.01%。对抽提蛹油成分及其质量分数的检测结果为:水分0.52%,灰分0.64%,蛋白质0.40%,脂肪91.67%,粗纤维0.46%。  相似文献   

19.
潲水油理化特性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潲水油与其他合格食用油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对潲水油的各项理化指标检验分析发现,潲水油的水分含量是金浩茶油的35倍、过氧化值是金浩茶油的5.5倍、酸价是金浩茶油的25.2倍,色泽和相对密度也高于合格食用油;碘值低于其他合格食用油;经冷冻试验,潲水油有析出物,油脂混浊;潲水油的电导率大于合格食用油,可利用电导率的特异性快速测定、鉴别潲水油。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动物性油脂被认为是造成血清中高胆固醇和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用植物油替代动物性油脂作为主要食用油脂渐成趋势。植物油的大量食用导致畜产品的加工销售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当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过敏症等疾病逐渐威胁到人体健康时,人们开始关注食用油脂,寻找真正的致病凶手。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动、植物油中n-6系和n-3系脂肪酸及其比值的生理作用,发现植物油含有微量有害因子,而且植物油经过氢化作用后形成环境激素和反式脂肪酸,环境激素引起雄性动物精子数量减少和神经系统异常,而反式脂肪酸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动物油脂不含微量有害因子,不产生类似激素的物质。低热能饮食条件下饱和脂肪酸不会引起疾病。因此,动物性油脂的安全性要比植物油高,在人类正常食用油摄取量范围内选择动物性油脂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