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丛培东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4,(4)
通过适量地下水在育苗中的使用 ,使蟹苗在抱卵率、大眼幼体产量、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等技术指标上有明显提高 ,这对中华绒螯蟹育苗研究和指导养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中华绒螫蟹养殖业近几年得到很大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把中华绒螫蟹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可是与之相配的中华绒螫蟹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生长特性的研究报导很少。中华绒螫蟹的生长与鱼类相比具有跳越式的特点「赵乃刚等1988]。每次蜕壳,中华绒螫蟹的壳宽、体重发生突跃式的增长。汪留全和周婉华「1989」曾对幼蟹的群体平均生长曲线进行过拟合,但未反映中华绒螫蟹个体生长不连续的实际情况。本文旨在通过笼养的方式,研究中华绒整蟹蜕壳与生长的关系、初始规格与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螫蟹养成规格的影响等,找出中华绒螫蟹生长的内… 相似文献
5.
笼养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与生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绒螫蟹养殖业近几年得到很大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把中华绒螫蟹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可是与之相配的中华绒螫蟹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生长特性的研究报导很少。中华绒螫蟹的生长与鱼类相比具有跳越式的特点「赵乃刚等1988]。每次蜕壳,中华绒螫蟹的壳宽、体重发生突跃式的增长。汪留全和周婉华「1989」曾对幼蟹的群体平均生长曲线进行过拟合,但未反映中华绒螫蟹个体生长不连续的实际情况。本文旨在通过笼养的方式,研究中华绒整蟹蜕壳与生长的关系、初始规格与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螫蟹养成规格的影响等,找出中华绒螫蟹生长的内…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72年至1997年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的成蟹和蟹苗生产统计资料和径流量、温度等环境因子资料,用简单的里克繁殖模型拟合得出其亲体量与补充量的关系为:R=9.583Pexp(-0.001406P),其最大补充量所对应的亲体量指数为711.2,用考虑环境条件变化的里克繁殖模型拟合得出补充量与环境条件指数、亲体量的关系如下式:Rt=(55.847-16.122X1-32.1X2-56.46X3+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1972年至1997年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的成蟹和蟹苗生产统计资料和径流量、温度等环境因子资料,用简单的里克繁殖模型拟合得出其亲体量与补充量的关系为:R=9.583Pexp(-0.001406P),其最大补充量所对应的亲体量指数为711.2,用考虑环境条件变化的里克繁殖模型拟合得出补充量与环境条件指数、亲体量的关系如下式:Rt=(55.847-16.122X1-32.1X2-56.46X3+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螫蟹又称河蟹、大闸蟹,成品蟹肉嫩、黄多、油厚、膏肥,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种水产品.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是根据稻蟹共生、互利原理进行种养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在产量和数量上以水稻为主,在质量和效益上以河蟹为主,是充分利用本地稻田面积和水体空间,合理开发资源,发挥土地生产潜能,进行稻蟹立体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利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筛选中华绒螯蟹性别相关标记,共使用192对引物组合检测中华绒螯蟹雌、雄和雌雄混合3个基因组池的多态性,共扩增出5 376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28条多态性条带,获得88条雌雄差异条带。利用雌雄各10个个体再次进行AFLP验证,共62条差异条带具有性别差异,包括两种情况:(1)有49条条带在雌性的4~6个个体中存在,在雄性全部个体中缺失;(2)有13条条带在雄性4~6个个体中存在,在所有的雌性个体中缺失;其余的26条没有性别差异性。差异条带经回收、克隆、测序,结果发现有些条带包含多个序列,共得到77条DNA序列,其中31条序列与鸟类、两栖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性染色体DNA部分片段具有同源性,相似区间在22~212 bp不等,其中6条DNA序列与命中序列之间具有生物学相关性。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在基因组中检测,没有获得性别特异SCAR标记。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磁珠富集和放射性杂交相结合构建了中华绒螯蟹基因组微卫星文库.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GA)12探针进行微卫星片段的富集.将得到的片段与pGEM-T载体连接后转入DHSα大肠杆菌中,然后利用γ-32P同位素标记的(GA)12:探针进行第二次筛选.结果共获得微卫星基因组文库1 500个菌,杂交前菌落PCR检测阳性克隆率为62.5%;杂交后得到的阳性克隆为447个,占29.8%.经测序,有248个克隆含有重复次数大于5次的微卫星序列.在得到的微卫星序列中,重复单元除GA/CT外,还观察到三碱基、四碱基重复单元.根据侧翼序列没计引物164对,选择合成50对,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结果有21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目的条带,15对具有多态性.本研究对中华绒螯蟹基因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2.
饵料对雌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40 d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的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出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肌肉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蛋白含量中规格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肝胰腺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肝胰腺粗蛋白、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脂肪含量小规格和中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脂肪含量小规格和大规格显著高于中规格(P<0.05);不同饵料3种育成规格粗脂肪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卵巢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3种规格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随着规格增大显著递减(P<0.05),粗灰分含量大规格显著高于中规格和小规格(P<0.05);杂鱼组粗脂肪含量大规格显著低于小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间,小规格水分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杂鱼组(P<0.05),3种规格粗脂肪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总体实验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以及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饵料不同规格以及相同育成规格不同饵料组可食部分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P>0.05或P<0.05)。研究亮点:目前国内外有关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量以及体成分影响的比较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华绒螯蟹雌蟹为研究对象,分析投喂基础饲料添加3%的全豆油的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对不同育成规格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为市场购蟹提供指导,也为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5℃,以100 mg/kg蟹体重的磺胺甲基异唑(SMZ)对中华绒螯蟹单次口灌给药,采用RP-HPLC方法研究了SMZ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规律。给药后0.5~3 h,SMZ在血淋巴和肝胰腺中的浓度迅速上升,至第3小时达到峰值(15.466±1.499)μg/mL和(13.491±1.315)μg/g;而肌肉和性腺(卵巢和精巢)中SMZ却上升较慢,第3小时仅为(5.955±0.354)μg/g、(6.950±0.240)μg/g、(7.015±0.356)μg/g,第6小时才达到峰值(6.232±0.325)μg/g、(7.551±0.255)μg/g、(8.055±0.274)μg/g,峰值仅为血淋巴和肝胰腺的1/2左右。SMZ在中华绒螯蟹性腺和肝胰腺中消除速度均较慢,但肌肉比肝胰腺稍快。给药后第10天,肌肉和卵巢中SMZ降至为(0.051±0.014)μg/g和(0.099±0.003)μg/g,而肝脏和精巢中SMZ尚在0.1μg/g以上,为(0.483±0.042)μg/g和(0.123±0.006)μg/g。给药后第20天,仅肝胰腺中可检测到SMZ,为0.090μg/g左右。肌肉、肝胰腺和性腺(卵巢和精巢)SMZ浓度-时间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0=18.537e-0.224t+4.775e-0.018t、C0=9.823e-0.021t+1.898e-0.006t、C0=4.405e-0.039t+3.894e-0.017t、C0=5.707e-0.033t+2.478e-0.013t,各组织中T1/2β分别为1.6 d、4.74 d、1.7 d和2.2 d。若要使SMZ在中华绒螯蟹肌肉、肝胰腺和性腺中的浓度降至0.1μg/g以下,则休药期分别需13.473 d、24.61 d、10.33 d和14.52 d。试验表明,SMZ在中华绒螯蟹组织中消除较缓慢,尤其在肝胰腺中,因此肝胰腺可以作为SMZ残留监测的首选组织。 相似文献
14.
磺胺甲基异(噁)唑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5℃,以100 mg/kg蟹体重的磺胺甲基异唑(SMZ)对中华绒螯蟹单次口灌给药,采用RP-HPLC方法研究了SMZ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规律。给药后0.5~3 h,SMZ在血淋巴和肝胰腺中的浓度迅速上升,至第3小时达到峰值(15.466±1.499)μg/mL和(13.491±1.315)μg/g;而肌肉和性腺(卵巢和精巢)中SMZ却上升较慢,第3小时仅为(5.955±0.354)μg/g、(6.950±0.240)μg/g、(7.015±0.356)μg/g,第6小时才达到峰值(6.232±0.325)μg/g、(7.551±0.255)μg/g、(8.055±0.274)μg/g,峰值仅为血淋巴和肝胰腺的1/2左右。SMZ在中华绒螯蟹性腺和肝胰腺中消除速度均较慢,但肌肉比肝胰腺稍快。给药后第10天,肌肉和卵巢中SMZ降至为(0.051±0.014)μg/g和(0.099±0.003)μg/g,而肝脏和精巢中SMZ尚在0.1μg/g以上,为(0.483±0.042)μg/g和(0.123±0.006)μg/g。给药后第20天,仅肝胰腺中可检测到SMZ,为0.090μg/g左右。肌肉、肝胰腺和性腺(卵巢和精巢)SMZ浓度-时间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0=18.537e-0.224t+4.775e-0.018t、C0=9.823e-0.021t+1.898e-0.006t、C0=4.405e-0.039t+3.894e-0.017t、C0=5.707e-0.033t+2.478e-0.013t,各组织中T1/2β分别为1.6 d、4.74 d、1.7 d和2.2 d。若要使SMZ在中华绒螯蟹肌肉、肝胰腺和性腺中的浓度降至0.1μg/g以下,则休药期分别需13.473 d、24.61 d、10.33 d和14.52 d。试验表明,SMZ在中华绒螯蟹组织中消除较缓慢,尤其在肝胰腺中,因此肝胰腺可以作为SMZ残留监测的首选组织。 相似文献
15.
饲料中添加酵母复合物对中华绒螯蟹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饲料中,分别添加酵母复合物0·0(对照)、1.0、10.0、15.0、20.0、25.0g/kg,投喂体重(31.54±3.12)g的中华绒螯蟹28d后,测定试验蟹的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UL)和抗菌力(Ua)等指标,判断饲料中不同添加量的酵母复合物对中华绒螯蟹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酵母复合物对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中的PO、SOD、AKP、ACP、UL和Ua等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t测验,P<0.05或P<0.01),在受试范围内,随着酵母复合物添加量的增加,PO、AKP、ACP、UL和Ua等活性显著上升,表明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免疫力增强,而SOD活性显著下降(P<0.05),证明酵母复合物还具有抗氧化的能力。将酵母复合物在饲料中适量添加能有效地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其添加量以10.0~25·0g/kg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组织对中华绒螯蟹
DNA提取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优化中华绒螯蟹基因组DNA提取方法,采用酚-氯仿法和试剂盒法分别对中华绒螯蟹的鳃、肌肉、血淋巴液和刚毛4种组织进行DNA提取,并从纯度、浓度、片段完整性及微卫星标记PCR扩增效果4个方面评价提取DNA的质量.结果显示:酚-氯仿法提取的DNA片段比试剂盒法提取的更完整,且DNA浓度较高,但纯度稍低;无论何种提取方法,刚毛和血淋巴液中的DNA纯度都高于鳃和肌肉,4种组织中的DNA含量依次为鳃>肌肉>刚毛>血淋巴液,未剪碎刚毛中未能提取到基因组DNA;微卫星标记的电泳结果表明,两种提取方法下4种组织中提取的DNA均可满足微卫星标记的应用要求.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的非损伤性中华绒螯蟹的采样及其DNA提取方法,这对于进行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池养河蟹性早熟现象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积温、营养、品系3个因素对河蟹性早熟的影响。通过观察蟹种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性腺发育情况确定性早熟比例,从而得出初步结论:不同品系河蟹性早熟比例有显著差异(F〉0.05),认为遗传因素是导致性早熟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用第2步足跗节内侧刚毛多寡来判别雄性蟹种的性早熟,即当跗节近趾节端1/3处密布刚毛、长度2mm左右时,即已成熟,此时性腺成熟系数0.8以上。 相似文献
18.
该项试验是针对近年来在河蟹养殖中幼蟹(扣蟹)性腺早熟提出的研究课题。根据顾景龄等“河蟹生长规律及性腺早熟控制的研究”证明:幼蟹性腺早熟的主要原因是6月至7月底期间,幼蟹蜕壳过频,生长过快所致、为控制幼蟹的性腺早熟,我们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探索出利用“休眠”控制其早熟的养殖方法,并于1993年6月至9月30日,在天津宁河县试验林场6. 67hm2的河蟹精养池塘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在 6月 10日至 8月 5日期间,停止投饵、换水,使幼蟹进入休眠状态,8月5日以后,驯化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并严格控制水质,到9月30日,幼蟹平均个体重达 23.9 g,与对照组平均体重25. 7 g相近似,试验组早熟率不超过 4%,而对照池(3.33 hm2)几乎全部早熟。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控制幼蟹早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主要呈味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华绒螫蟹可食部分(肌肉、肝脏、性腺)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分抽提液中主要有19种氨基酸,精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牛磺酸、脯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缬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这12种氨基酸在各可食部分中的含量均超过10mg/100g,而其中又以精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和牛磺酸为主,这5种氨基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此种游离氨基酸组成模式与蛛雪蟹、勘察加拟石蟹等海水蟹中的游离氨基酸分布基本相似。而中华绒螯蟹区另4于蛛雪蟹、勘察加拟石蟹等海水蟹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肌肉抽提液中的丙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它们,是它们的3倍。相反的是中华绒螫蟹肌肉抽提液中的牛磺酸含量(80mg/100g以下)明显低于蛛雪蟹、勘察加拟石蟹中的含量(150—400mg/100g)。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螯蟹主要呈味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华绒螫蟹可食部分(肌肉、肝脏、性腺)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分抽提液中主要有19种氨基酸,精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牛磺酸、脯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缬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这12种氨基酸在各可食部分中的含量均超过10mg/100g,而其中又以精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和牛磺酸为主,这5种氨基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此种游离氨基酸组成模式与蛛雪蟹、勘察加拟石蟹等海水蟹中的游离氨基酸分布基本相似。而中华绒螯蟹区另4于蛛雪蟹、勘察加拟石蟹等海水蟹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肌肉抽提液中的丙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它们,是它们的3倍。相反的是中华绒螫蟹肌肉抽提液中的牛磺酸含量(80mg/100g以下)明显低于蛛雪蟹、勘察加拟石蟹中的含量(150—400mg/100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