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测定了甲基毒死蜱原药和乙基毒死蜱原药对斜纹夜蛾、菜粉蝶幼虫的毒杀活性及15%甲基毒死蜱乳油和15%乙基毒死蜱乳油对斜纹夜蛾幼虫的盆栽防效。室内结果表明,处理后24 h,甲基毒死埤和乙基毒死蜱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16.11 mg/L和7.28 mg/L;48 h后,LC50值分别为6.941 mg/L和4.06 mg/L。处理24 h,甲基毒死蜱和乙基毒死蜱对菜粉蝶3龄幼虫LC50值分别为2.29 mg/L和1.38 mg/L;48 h后,LC50值分别为0.42 mg/和0.90 mg/L。盆栽试验表明,药后1、3、5 d,15%甲基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防效分别为76.92%、92.11%和94.29%;15%乙基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防效分别为87.18%、92.11%和97.14%。  相似文献   

2.
几种药剂对苜蓿斑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几种药剂在较低的浓度下对苜蓿斑蚜都有较高的毒力,尤其是0.6%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和2.5%溴氰菊酯乳油效果最为显著,LC50分别为1.22 mg/L和3.479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蚜虱净乳油、0.6%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与常用农药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灭多威乳油相似,2 000~3 000倍液下,7 d对苜蓿斑蚜的防效为92.86%~97.67%。  相似文献   

3.
几种杀螨剂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作者选用三氯杀螨醇、克螨特和螨克2种杀螨剂对朱砂叶螨(儋州、岳阳和射阳种群)和二斑叶螨作了毒力测定,明确3种杀螨剂对二斑叶螨的LC50明显高于对朱砂叶螨,差异显著,已不能用于二斑叶螨的防治。螨克也已不适用于岳阳地区朱砂叶螨的防治。三氯杀螨醇和克螨特对朱砂叶螨儋州、岳阳和射阳种群的LC50分别为237.79和804.64ppm、129.07和830.98ppm、112.03和732.32ppm,尚可在一定范围内用于对上述种群的防治,但应加强监测,注意与其他杀螨剂轮用,以延缓其使用期限。  相似文献   

4.
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甜菜夜蛾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测定了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甜菜夜蛾LC50和LT50,结果表明 ,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甜菜夜蛾 1、5日龄虫 ,药后 48h的LC50为28.8~131.7μg/mL。甲胺阿维菌素对不同龄期幼虫毒性差异很大 ,药后72hLC50值显示 5日龄比 1日龄大8.3倍 ;药剂浓度相差 7倍 ,LT50相差 3~5倍。  相似文献   

5.
1996~1997年应用玻片浸液法测定了螨克、克螨特、三氯杀螨醇、螨死净对宁夏永宁、灵武、中卫、彭阳4县果园山楂叶螨的LC50,测定结果表明:2%螨克乳油、73%克螨特乳油、20%三氯杀螨醇乳油杀螨效果较好,5%尼索朗乳油在高浓度下对成螨有一定效果,20%螨死净水悬浮剂效果较差。试验明确宁夏山楂叶螨对5种杀螨剂均产生一定抗性,宁夏灌区的山楂叶螨抗性是山区的1.5~2.5倍。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法 ,测定了绿菌灵对柑桔全爪螨的毒力 ,研究了该药剂对柑桔全爪螨的繁殖影响。绿菌灵对柑桔全爪螨雌成螨的LC50为82.85mg/L ,药剂浓度 20、240mg/L对雌成螨和卵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柑桔上使用绿菌灵未见其有促进柑桔全爪螨的繁殖作用  相似文献   

7.
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及抗性基因的PASA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北京4个地区二斑叶螨雌成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建立了特异性等位基因PCR(PASA)方法,并检测了二斑叶螨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luCl)基因片段上G323D的突变频率。结果显示,北京昌平、海淀、密云和怀柔4个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均达极高抗性水平,其中昌平种群抗性最高,LC50值为448.93 mg/L,抗性倍数为4 988.11倍。室内敏感种群未见抗性个体,昌平和密云种群G323D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100.00%,怀柔和海淀种群分别为86.25%和90.00%。北京4个地区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达极高抗性水平,抗性基因的突变频率也很高,表明阿维菌素不适宜用来防治这些地区的二斑叶螨种群。  相似文献   

8.
新杀虫剂HNPC-A9908对几种鳞翅目昆虫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农药生测标准操作程序 (SOP)测定了HNPC-A9908对几种鳞翅目昆虫的毒力及其作用方式。室内生测结果表明 ,HNPC-A990 8对粘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 ,其综合毒力LC50、触杀毒力LD50和胃毒毒力LC50分别为7 71mg/L、400×10-3μg/头和82.34mg/L ;对斜纹夜蛾的综合毒力为 280.57mg/L。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HNPC-A9908对菜青虫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有效用药量为 10、30、50g/667m2 时 ,药后 1、3、7、10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88.18%~98.39%、100%、96.79%~100%和 88.16%~100%。此外 ,HNPC-A9908对甜菜夜蛾和棉铃虫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现阶段棉田常用化学杀虫剂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棉花主要害虫的毒力以及对新疆本地优势天敌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安全性,于室内分别测定当前21种棉田常用化学药剂对新疆棉田3种主要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截形叶螨Etranychus truncatu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以及优势天敌多异瓢虫的毒力,比较不同药剂对各种害虫和天敌的相对毒力指数以及益害毒性比。结果表明,药剂处理24 h后,10种蚜虫防治药剂对棉蚜成蚜的半致死浓度LC50由高到低依次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环氧虫啶、噻虫嗪、丁硫克百威、烯啶虫胺、呋虫胺、螺虫乙酯和吡蚜酮,其中益害毒性比较高的药剂主要有氟啶虫胺腈和螺虫乙酯;5种叶螨防治药剂对截形叶螨成螨的LC50从高到低依次为阿维菌素、哒螨灵、四螨嗪、噻螨酮和炔螨特,其中益害毒性比较高的药剂主要有四螨嗪、噻螨酮和阿维菌素;6种鳞翅目害虫幼虫防治药剂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LC50由高到低顺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灭多威、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其中益害毒性比较高的药剂主要有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综合上述2个方面结果,氟啶虫胺腈、阿维菌素、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不仅对棉花害虫毒力效果强,而且对有益天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几种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和应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筛选了 5种昆虫几丁质抑制剂和 1种常规杀蝗药剂对东亚飞蝗的毒效。结果表明 ,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中 ,以毒饵中药剂有效含量计 ,卡死克毒效最高 ,对 4龄蝻的LC50为26.5(16.5~38.0)mg/kg ,LT50为4.946d ,抑太保次之,LC50为284.4(133.8~449.2)mg/kg,LT50为5.227d ,其余 3种毒效较低 ;但从性能价格评估 ,则以卡死克和灭幼脲较优 ,虽然致死时间较常规杀蝗剂长 ,但由于其高选择性 ,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很小 ,对环境比较安全 ,在生产上应用价值较高。常规杀蝗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对天敌和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田间种群对不同转Bt玉米的敏感性,于2020—2021年采用饲料药膜法比较不同地理种群对Bt蛋白Cry1Ab和Cry1F的敏感性。结果显示, 2020年, Cry1F蛋白对草地贪夜蛾各地理种群的活性普遍好于Cry1Ab蛋白, Cry1Ab蛋白对无为、埇桥、太和及长丰种群的LC50分别为537.60、 484.84、 474.18和93.37 ng/cm2,而Cry1F蛋白对这4个种群的LC50分别为274.74、 48.52、 44.44和10.64 ng/cm2,均低于Cry1Ab蛋白; Cry1F蛋白仅对宿松种群的LC50 (61.81 ng/cm2)略高于Cry1Ab蛋白 (LC50为54.97 ng/cm2)。2021年, Cry1Ab蛋白对无为、太和及长丰种群的LC50分别为235.62、 107.76和26.33 ng/cm2,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56.17%、 77.27%和71.80%;而Cry1F蛋白对这3个种群的LC50分别为236.84、 76.88和24.85 ng/cm2,与2020年相比, Cry1F蛋白对无为种群的LC50下降了13.79%;而对太和及长丰种群的LC50分别上升了73.00%和133.55%。表明Cry1Ab和Cry1F蛋白对草地贪夜蛾各地理种群均具有一定活性,可用于草地贪夜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体内解毒酶系的影响,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亚致死质量浓度LC10和LC30,用这2种浓度分别处理二斑叶螨,并测定60 h内二斑叶螨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ultifunctional oxidase,MFO)的比活力,以及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变化。结果显示,经LC10和LC30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后,其体内CarE、GST和MFO的活性在6~60 h均受到明显诱导。其中,GST和MFO的比活力在12 h最大,分别为对照的1.25倍、1.60倍和1.63倍、1.84倍,CarE的比活力在48 h最大,为对照的1.27倍和1.37倍;与对照组相比,CarE的Km显著减小,vmax显著升高,而GST和MFO的Km显著增大,vmax显著减小。表明3种酶均参与了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解毒代谢,其中CarE与底物的亲和力最大,反应速率最快,其对联苯肼酯的解毒代谢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防治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的有效药剂,用浸虫法测定了7种药剂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毒力,分别采用浸虫法、浸叶法、药膜法测定了7种药剂对其成虫的毒力,并通过大田试验作了进一步验证。浸虫法测得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成虫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1.38 mg/L;浸叶法测得辛硫磷毒力最高,为42.05 mg/L;药膜法测得毒死蜱毒力最高,为18.51 mg/L。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毒力值变化最大,浸虫法毒力是浸叶法毒力的61.86倍;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在3种生测方法中毒力相当,但均较低。丁硫克百威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7.29 mg/L。田间试验结果显示,35%辛硫磷微囊悬浮剂4 500 g/hm2(有效成分,余同)防效达80.66%,对花生的保果、增产幅度分别为77.90%、17.56%;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2 250 g/hm2、20%丁硫克百威乳油3 000 g/hm2与辛硫磷防效相当,且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因此,选用以上药剂于7月中下旬花生封垄前田间灌墩可以有效减轻暗黑鳃金龟为害。  相似文献   

14.
低剂量杀虫剂对星豹蛛捕食桃蚜功能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蜘蛛对蚜虫控制作用的影响,采用药膜法和点滴法测定了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和桃蚜Myzus persicae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利用HollingⅡ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析了杀虫剂作用下星豹蛛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桃蚜和星豹蛛均对阿维菌素最敏感,其对应的LD50和LC50最低,分别为4.94×10-4 μg/头和0.14 mg/L;吡虫啉和啶虫脒居中,毒死蜱最低;前三者的LD50依次是毒死蜱的127.47、72.05和1.67倍,LC50依次是毒死蜱的261.36、3.60和4.08倍。杀虫剂处理星豹蛛后对桃蚜的功能反应类型基本符合HollingⅡ模型;除3.0、4.5 mg/L啶虫脒处理外,不同杀虫剂作用下星豹蛛对桃蚜的处理时间长于对照组的0.016 d,最大日捕食量小于对照组的60.7头;同种杀虫剂作用下,随着浓度增加平均日捕食量逐渐降低,处理时间延长,瞬间攻击率下降;寻找效应随着桃蚜密度和杀虫剂浓度的增大而下降。表明低剂量杀虫剂处理星豹蛛后延长了其对猎物的处理时间,降低了瞬间攻击率,减少了日捕食数量,从而降低了对猎物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叶片保护率在杀虫剂活性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20 mg/L氟虫腈处理后24 h,小菜蛾幼虫的死亡率高达82.92%,10 mg/L印楝素处理后24 h,小菜蛾幼虫死亡率低于5%,但是10 mg/L印楝素处理后24 h对叶片的保护效果明显高于120 mg/L氟虫腈的保护效果。以死亡率为评价指标,处理后24 h和72 h,氟虫腈对小菜蛾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3.63 mg/L和11.70 mg/L;以叶片保护率为评价指标,则叶片保护中浓度(PC50)分别为22.25 mg/L和13.00 mg/L,以死亡率和叶片保护率统计出的毒力相似,死亡率能较好地体现速效性杀虫剂氟虫腈对叶片的保护效果。以叶片保护率为评价指标,印楝素对小菜蛾3龄幼虫处理后24 h和72 h的PC50分别为1.20 mg/L和0.74 mg/L,以死亡率为标准,则处理后72 h的LC50值为3.74 mg/L,以死亡率和叶片保护率统计出的毒力差异较大,死亡率不能体现缓效杀虫剂印楝素对叶片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对虫酰肼的抗药性汰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贤林  芮昌辉 《植物保护》2006,32(1):98-100
以虫酰肼25~80μg/mL汰选棉铃虫种群26代,用两种生物测定方法对汰选后的棉铃虫种群测定其抗药性。以浸叶法测定的LC50值汰选前为33.816 8μg/mL,汰选24代后达到914.181 3μg/mL,抗性指数为27.03倍,与对照种群的LC50102.427 4μg/mL比较,校正抗性指数为8.93倍;用饲料混合法测定的LC50值汰选前为73.8416μg/mL,汰选24代后达到833.027 8μg/mL,抗性指数为11.26倍,与对照种群的LC50105.889 9μg/mL比较,校正抗性指数为7.87倍,表明棉铃虫汰选种群对虫酰肼的抗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甲酸乙酯对米象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甲酸乙酯对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影响,甲酸乙酯对米象表现出很高的毒力,25℃下熏蒸处理24 h的LC50为28.65μL/L。亚致死剂量的甲酸乙酯可以使米象成虫体内AChE的比活力显著下降,用20μL/L的浓度处理24 h,AChE的比活力由15.684 nmol/mg.min下降至9.530 nmol/mg.min;酶动力学研究表明,甲酸乙酯可使米象成虫体内AChE的Km值明显增加。对于羧酸酯酶,在活体条件下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的规律,离体条件下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抑制率也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田间种群对Cry1Ie杀虫蛋白的敏感性,于2015—2021年连续7年从黄淮海夏玉米区和北方春玉米区7省14地采集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采用人工饲料混合法评价其对Cry1Ie杀虫蛋白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ry1Ie杀虫蛋白对54个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的抑制中浓度LC50介于0.65~6.28 μg/g之间,其中对2016年齐齐哈尔种群的LC50最低,对2017年肇东种群的LC50最高;LC95介于4.99~70.29 μg/g之间,其中对2015年合肥种群的LC95最低,对2017年松原种群的LC50最高。在LC50水平上,相较于室内对照种群,最敏感种群和最不敏感种群分别为2018年铁岭种群和2017年肇东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0.26和1.17。虽然各地理种群对Cry1Ie杀虫蛋白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但均处于敏感水平,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表明Cry1Ie杀虫蛋白可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南杰  刘冰  陆宴辉 《植物保护学报》2022,49(6):1799-1808
为明确新型生物源杀虫剂双丙环虫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农田优势捕食性天敌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安全性,以前期室内毒力测定的双丙环虫酯对棉蚜Aphis gossypii的LC50、LC20和LC10为药剂处理浓度,以清水为对照,于室内测定不同浓度双丙环虫酯处理后多异瓢虫成虫繁殖力、子代生长发育、捕食功能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3个浓度双丙环虫酯处理后多异瓢虫成虫繁殖力及其卵孵化率与清水(对照)均无显著差异;LC50处理后多异瓢虫F1代1龄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LC10、LC20处理和清水(对照),多异瓢虫2~4龄幼虫的存活率在不同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多异瓢虫F1代1龄幼虫发育历期随药剂处理浓度增大而显著延长;药剂处理对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随龄期逐渐减弱,至4龄幼虫时影响均不显著,但幼虫总发育历期及卵-蛹总发育历期均随药剂处理浓度增大而显著延长。各药剂处理后多异瓢虫F1代蛹发育历期、蛹重和成虫羽化率均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双丙环虫酯处理后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日捕食量均随棉蚜密度增加而增加,3龄幼虫捕食能力低于雌、雄成虫。当棉蚜密度为50头/皿时,清水(对照)、LC20和LC50处理后多异瓢虫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均显著高于LC10处理,其他棉蚜密度下不同处理后3龄幼虫日捕食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同棉蚜密度下,不同处理后多异瓢虫2日龄雌成虫日捕食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当棉蚜密度为100头/皿时,清水(对照)、LC10和LC50处理后雄成虫日捕食量显著高于LC20处理;其他棉蚜密度下,不同处理后雄成虫日捕食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浓度双丙环虫酯处理后多异瓢虫2日龄雌、雄成虫在室内飞行磨上的飞行速度、飞行时间及飞行距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同处理后雌、雄成虫的飞行距离之间差异也不显著。与当前生产上防治蚜虫的当家杀虫剂相比,双丙环虫酯对多异瓢虫的生态安全性较高,可用于新疆农作物蚜虫类害虫的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20.
黄杜鹃(Rhododendron molle)叶提取物对桔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有较强的毒杀作用。用水提醇沉法和醇提水沉法获得的提取物对蚜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4 030 mg/L和5 791 mg/L。水提醇沉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桔二叉蚜的毒力较其他萃取物强,其LC50为1 949 mg/L,表明黄杜鹃叶含有的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对水提醇沉提取物进行硅藻土柱层析分离,得到的第3组分得率和灭蚜效果均优于氧化铝柱层析分离到的第3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