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概述了国内过去5年中,在大气CO2倍增和气候变化条件下,对树木个体,森林生产力,森植被带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气中的O3和CO2浓度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植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植物对O3和CO2浓度变化的复合作用的响应机制研究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文中阐述了O3和CO2浓度升高及其复合作用对植物的形态特征、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及生物量等生理生化机制的影响,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高浓度O3和CO2对植物生理生态学影响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CO2和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使全球气候发生了急剧变化,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气候变化及CO2浓度的升高对森林植被地理分布和组成结构、森林生产力和碳氮循环,以及极端灾害事件(病虫害和森林火灾)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对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5.
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然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其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正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事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迁移趋势、适应能力、火灾状况、虫害爆发、木材产量和生物多样性等诸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外,森林生态系统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中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应采取的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与措施,并建议通过实时监控、及时防治、科学指导、全球合作等手段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气C02浓度增加与林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分析了CO2浓度增加对树木产生的种种影响的基础上,就林木育种、营林、森林经营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认为深入研究这些对策,将有助于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森林死亡是森林衰退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全球升温导致全球范围内尤其半干旱区极端气候频发,造成大面积森林死亡,对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等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森林死亡呈现出不同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森林死亡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森林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样地网络实地调查与遥感分析是进行森林死亡动态监测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对森林死亡的定义、生态影响和监测方法以及气候变化与森林死亡之间的关系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结果发现未来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深入分析干旱胁迫的时空特征,厘清干旱的季节性特征和融雪时间的变化等,并加强生物群系之间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控制实验的研究,以揭示干旱和升温对森林死亡的作用机制。第二,研究干旱胁迫下树木的碳储存与利用机制以及生态水文过程等现象,深入探讨两者的耦合机理,并增加对大气CO_2、氮沉降、臭氧和干旱动态变化以及植物生产力、树液流动、菌根作用等的分析,构建和完善基于过程的树木死亡机理模型,以便能更准确地预测未来森林死亡事件的发生。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体系,为大尺度上的森林死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SO2和NO2为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城市森林对SO2和NO2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吸收净化能力,利用城市森林对大气污染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了我国SO2和NO2气体污染的状况,总结了污染物进入植物体的过程及其损伤机理,并从植物抗性和吸附净化能力两方面总结了城市景观树种与SO2和NO2气体污染的关系研究,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今后研究可能发展方向,如SO2、NO2与悬浮颗粒物等复合污染对城市树种生长的影响、树种抗性和吸附能力综合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森林碳汇:中国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12月,全世界最热点的词汇当属应对气候变化。许多专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工业、建筑、交通减排,二是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工业直接减排相比,森林碳汇虽然是间接减排,但它的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较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40吨,释放氧气15~20吨。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从生产力与环境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了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阐述了层的生产力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种生产力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地上部年凋落量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凋落物现存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生物量无明显的地理规律性变化,但多物种复杂结构的成熟天然林生物量较高;层的生产力随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排斥或补充各异变化;种的生产力反映了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群落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国际上开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植物和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实验技术方法和细胞、叶片和个体水平对CO2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人工气候模拟装置和测定技术;大气CO2浓度增加对细胞、叶片及个体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3.
In tissue cultures of Populus maximowiczii Henry, Pb(NO3)2 had a restraining effect on fresh weight increase and anthocyanin content. In ultrastructural research Pb deposits of various size were mainly present in the intercellular spaces, cell walls (mainly in the region of the middle lamella), in the paramural bodies and in the vacuoles. Small deposits of this metal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dictyosomes and dictyosome derivated vesicles.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产力与环境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了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阐述了层的生产力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种生产力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地上部年凋落量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凋落物理存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生物量无明显的地理规律性变化,但多物种复杂结构的成熟天然林生物量较高;层的生产力随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排斥或补充各异变化;种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园林绿地消减大气PM2.5浓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园林绿地能有效消减城市空气中的PM2.5浓度,缓解大气污染状况。文中结合现有研究,综合阐述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作用机理,探讨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园林绿地中植物种类、绿地结构、绿地面积和宽度对大气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总结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车流量等环境因子以及不同污染条件对PM2.5浓度分布和扩散的影响,提出了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研究趋势,指出应进一步探讨PM2.5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尺度效应、城市绿色空间滞尘功能评估以及PM2.5的消减量与健康效益的关联性等。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Given the character of the manufacturing (emissions levels and composition of output), we find that approximately $28 billion worth of 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 is made possible by the carbon uptake service provided by Canadian forests in 1986, with no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emissions. Thus, forests play the role of a “free factory.” The above figure may also be expressed per Mt of carbon uptake, as approximately $937 million. Then, based on estimates of carbon uptake provided by forestry ecologists, we impute a value of the non-market service of carbon uptake that forests provide. The calculation of such a value contributes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value of forests as social capital. This value must the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model that determines the optimal harvesting decision. Without this value, the social cost of forests is seriously underestimated, which would lead to over-exploit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7.
A special interpolation program GREEN has been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 climatic parame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region of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ree species. The central region, which is the most suitable distribution region, and potential distribution region of the species under current climatic conditions were mapped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DRISI.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d predictions by 5 GCMs for 2030, a projection was made for the fu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p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rea of Chinese pine will have a small northward shift, though not significantly. The east part of the northern boundary will move northwards by 1.4 degree, while the southern boundary will move northwards about 0.2 degree in latitude. The east and west edges will both move towards the distribution center.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region will shrink by 9.4%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area. The species w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