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是1960年在望亭苏州专区农科所进行的。该年是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轻病年。从5月30日起,分期在双季早稻(有芒早沙粳)、中稻(黄谷早)和晚稻(853)的试验小区,移栽人工接种的病秧共52个点,观察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发病中心的形成情况。在水稻生长前期,田间植株分布稀疏,发病条件较差,连续的高温干旱造成病秧早期枯死,使它失去传病作用。病秧移栽到本田以后,最初病害并不向外发展,并且有部分病叶枯死;5月30日和7月10日两期移栽的,由于遇到天旱,病叶枯死尤多。在所有的小区中,病秧附近开始找到新病株  相似文献   

2.
西葫芦银叶病叶片的光合生理与解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CI-31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西葫芦银叶病叶片的光合生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西葫芦感染银叶病后,其一日内不同时段的光合速率(Pn)都较正常叶明显下降,轻病叶下降幅度为5.6%~30.2%,重病叶下降幅度为21.7%~52.5%,并且不同处理Pn的最高峰期也不尽一致,正常叶的最高峰期为10点钟,轻病和重病叶的最高峰期均为8点钟。西葫芦轻、重银叶病病叶的气孔限制值(Ls)均较正常叶减少,轻病叶减少幅度为5.3%~23.5%,重病叶减少幅度为22.0%~58.8%。轻、重病叶和正常叶之间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差异不明显,蒸腾速率(Tr)的变化无规律性。经测定,西葫芦轻、重病叶的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量都较正常叶减少,轻病叶叶绿素总量减少9.97%,重病叶叶绿素总量减少18.21%。西葫芦重病叶的鲜、干重较正常叶减少,而轻病叶的鲜、干重较正常叶增加。对西葫芦银叶病叶片的解剖学特征观察发现,正常叶上表皮细胞为扁平状,致密排列;而病叶上表皮细胞则变为球状,疏松排列,并且上表皮与栅栏细胞之间出现轻微的间隙。病叶上表皮厚度占叶片厚度的比例明显增加,栅栏组织厚度占叶片厚度的比例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3.
水稻病毒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广东省部分地区从 60年代初开始 ,在水稻上先后发生水稻黄矮病、齿叶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瘤矮病和橙叶病等病毒病和支原体病 5种。 90年代以来 ,除水稻黄矮病外 ,其余 4种病毒病和支原体病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且有的出现加重态势。1 广东省水稻病毒病发生态势1 .1 水稻黄矮病、齿叶矮缩病被控制 水稻黄矮病曾于 1 964年在晚稻上较大面积发生 ,以海南、湛江、佛山、肇庆、韶关、惠阳等地区发生较重 ,汕头和梅县两专区发生较轻 ,全省发生面积达 1 4.7万hm2 ,湛江地区重病田为害损失率高达 50 %。 1 965重全…  相似文献   

4.
感染白叶枯病后水稻叶片光合同化物对病害的补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稻抗白叶枯病品种IR26和感病品种金刚30在拔节期接种白叶枯病菌后,接种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下降,而与病叶相邻的健叶的净光合速率则明显增加,在穗期,IR26接种叶片的^14C同化物累积率和运输到穗的百分率均高于金刚30;IR26与病叶相邻的健叶,^14C同化物输向接种病叶和穗的百分率高于金刚30。这表明抗病品种IR26接种病叶和健康叶片光合同化物对病菌侵染和产量损失的补偿作用较强,相反,金刚30则不  相似文献   

5.
水稻叶褐斑病于1990年5月初在梧州市苍梧县稻作区首次发生.病害从稻株的下部叶片开始,病叶变成绿褐色枯斑,有的如开水烫熟般的萎垂,导致全田褐枯,严重抑制稻株生长,造成为害.全县以新地镇堤甫村的古令、思现、武界等村小组的高产样板田为  相似文献   

6.
龙勇 《植物医生》2004,17(2):17-18
1症状 大白菜黑腐病从叶缘开始发病,向两侧和向内扩展,形成"V"字型病斑,病部叶脉变黑,空气干燥时,病部干而脆,潮湿时病部腐烂.病原细菌从叶维管束扩展到茎维管束,并向上和向下蔓延,叶脉变黑,组织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死,有时病叶离层脱落,植株萎缩脱落.  相似文献   

7.
大蒜叶枯病俗称"火风".由半知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侵染发病.主要危害叶和花梗,病株多从下部叶片叶尖开始发病扩展,病斑多为花白色小圆点,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后期病叶上生出黑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花梗受害后易从病部折断,最后病部散生许多黑色小颗粒.  相似文献   

8.
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2年广东茂名市的水稻约2万公顷发黄。用电光叶蝉Reclia dorsalis(Motsch)接种3叶龄稻苗,在平均气温28℃下,潜育期为8~36天;主要症状为病株矮,叶片竖直、橙黄至金黄色;部分病叶纵卷干枯;多数病苗早枯死。四环素液浸病稻根可明显延迟死亡。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而黑尾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条(大斑)叶蝉N.apicalis(Motsch)和二点叶蝉N.virescence(Distant)以及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等均不传病。电光叶蝉最短获毒和最短传毒饲育期分别为<2min和<5min.期在室温25~30℃下,约为7~26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但有间歇传病现象。在病叶脉韧皮筛管细胞毒叶蝉唾腺切片中均可见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为75~639nm。据此认为本病与1980年云南十年代在东南亚报道的水稻橙叶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了解白粉病在小麦顶三叶上(从旗叶起,旗叶为倒一叶,其下位叶为倒二叶,倒二叶下位叶为倒三叶,下同)的发生规律,对于及时展开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保护顶三叶功能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作如下分析。 一、顶三叶间发病的相关回归关系 1.倒二叶与倒三叶发病具有同步性 从图一可见,小麦顶三叶发生白粉病趋势基本一致,从零星发病开始,病叶率逐渐  相似文献   

10.
陈炜  田波 《植物病理学报》1985,15(3):185-188
 对含有牛蒡矮化类病毒(BSV) RNA-1和RNA-2的病叶组织和健叶组织进行了固定、包埋、切片及电镜观察。在含BSV RNA-1及BSV RNA-2的病叶切片中均未观察到病毒颗粒。在有病细胞的旁壁体与健康的不同,病细胞中观察到畸变的旁壁体,有的似风轮状。而健康细胞中未观察到。健叶和病叶细胞的叶绿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未观察到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接种发病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株茎叶的榨出液,以低速离心(4000rpm)结合聚乙二醇(PEG)的方法所得部分提纯的病毒,进行家兔免疫注射制备抗血清,结果以注射后3~4周的效价最高,可达1:4096,α-最适比值为1:13。应用这种方法制备成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的抗血清,进行了水稻矮缩病毒(RDV)病株与RRSV病株的鉴别诊断和RRSV毒源寄主的检测。结果证明,具卷叶、缺刻的RDV病株确非RRSV复合感染所致。毒源寄主测定表明,在供试的7种田间常见杂草中,有5种表现为阳性反应;经生物学回接证实,5种中有蟋蟀草、水蜈蚣和游草3种能成功地将RRSV传给水稻而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12.
 水稻类普矮病在闽西、闽北和闽南均有发生,其为害性不可忽视。病害症状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普矮型和草丛型。将类普矮病和普矮病接种在同一稻苗上.可先后产生各自的症状。
病害仅能通过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电光叶蝉、白翅叶蝉、褐飞虱和缢管蚜均不传病。  相似文献   

13.
 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对珍汕97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毒性的白叶枯病菌AH28、GX50和非专化毒性的OS14菌株的毒素。以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种子或幼苗,可引起水稻叶片褪绿和细胞坏死,产生与接种病菌相似的症状,在蚕豆叶片上形成过敏性坏死斑;毒素可导致水稻幼苗萎蔫、胚根胚芽生长受抑和根冠细胞死亡;毒素的毒性与毒素浓度和产毒素菌株的致病力成正比;专化性毒素AT对珍汕97不育系的毒害程度显著高于对保持系的毒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水稻叶鞘腐败病病原菌Sarocladium oryzae,在水稻各生育期和植株不同部位的叶鞘上之致病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症状。该病原菌不仅在水稻各生育期发生危害,还能侵害叶鞘、谷粒、叶片中脉等。水稻剑叶叶鞘受害,常呈现为典型叶鞘腐败病病斑以及"紫鞘"或"紫鞘黄叶"症状。病谷常引起秧苗发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30℃、湿度为70%(RH)。但发病对温湿度要求并不甚严格。适当的氮、磷、钾配比和适量施用能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氮肥过多或缺乏均会加剧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品种的抗病性有着明显差异,但与水稻类型无关。以病原菌分生孢子液对21个常见杂草和野生稻接种,其中属于禾本科的15个种可引起发病。经田间调查,该病原菌也在自然条件下侵染若干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15.
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瘟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网室试验证明,水杨酸(SA)叶面喷雾可减轻水稻幼苗稻瘟病的发生。在平板培养中,SA对稻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因此认为SA处理后稻瘟病病情指数的下降是由于SA处理提高了水稻幼苗的抗瘟性,即稻苗产生了诱导抗性而引起的。SA诱发水稻幼苗产生对苗叶瘟诱导抗性的浓度为0.01~0.1mM。SA喷雾处理后2~4天接种,诱导抗性表现最强。0.01mMSA在接种前2天喷雾处理三叶一心期稻苗一次后,水稻叶片的病斑数目和大小比清水对照分别降低72.7%和55.4%,病指比对照降低59.8%,抗瘟性的持久期为15天(病指降低24.3%)。经0.01mMSA诱导处理后再用同浓度SA进行一次强化处理可增强诱抗效果,延长抗性持久期。用0.01mMSA处理水稻第一和第二叶可使未经处理的第三和第四叶上产生系统性抗瘟性。  相似文献   

16.
 选择合适的启动子是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关键性因素,病原菌诱导型启动子的获得将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启动子选择。将大麦β-1,3-葡聚糖酶同工酶GⅢ基因启动子的缺失体片段P3与报告基因gus (β-葡聚糖酸醛苷酶基因)偶联,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PCR结果表明,所获得的10株潮霉素抗性水稻植株均呈PCR阳性;DNA印迹法结果显示,9株含P3/gus的融合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DNA中。GUS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法结果显示,P3缺失体驱动的gus在激发子诱导后,获得了高水平表达。T1代种子的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也表明,激发子可以诱导高水平的P3活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稻上一种类似条纹叶枯病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弄清我国类似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自1984年起,选用我国的病株进行了有关测试.人工接种,该病原物能侵染水稻、早稻和小麦,不能侵染玉米、高粱和苏丹草.在大量的病组织超薄切片和分离提纯液的电镜观察中,均未见到分枝丝状体病毒,病株汁液和提纯液与日本的RSV抗血清均为阴性反应.此外,本实验还从类菌原体、类病毒和虫毒等方面进行了测试,除虫毒拟有一定的可能性外,其余都可以排除在真正病原之外。  相似文献   

18.
 转录因子基因OsBTF3在水稻品种日本晴悬浮细胞中受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诱导表达。为了阐明OsBTF3在水稻叶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本研究利用RT-Q-PCR技术,对经3种亲和性病原菌[水稻白叶枯病菌(Xoo)、水稻条斑病菌(Xooc)和稻瘟病菌(Mg)]接种和4种信号分子[脱落酸(ABA)、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乙烯(ETH)]诱导处理的水稻叶片中OsBTF3的转录本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OsBTF3对Xoo、Xooc和Mg侵染的基因表达反应均显著地受到诱导,但反应速度和强度略有差异。而4种信号分子对OsBTF3表达的诱导作用差异较大,ABA诱导活性最强,MeJA和ETH次之,SA诱导作用不显著。因此,OsBTF3基因表达不仅具有病原菌Xoo、Xooc和Mg的诱导性,而且也具有信号分子MeJA、ETH和ABA的应答性。  相似文献   

19.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77~1987年采集103个稻恶苗病标本,分离后获8种镰刀菌。其中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的一个变种占总标本数的60.2%,其特征为:菌落生长直径2-4c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3-5隔;小型分生孢子卵形,串生和假头生;产孢细胞单、复粳并存;具厚垣孢子,球至亚球形。此变种定名为(F. moniliforme var. Zhejiangensis Wang et Chen var. nov.)。其他7种镰刀菌为木贼镰孢(F. equiseti),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砖红镰孢(F. lateritium),雪腐镰孢(F. nivale),尖镰孢(F. oxysporum),半裸镰孢(F. semitectum),腐皮镰孢(F. solani)。试验证明,串珠镰孢浙江变种是水稻恶苗病的主要致病菌;其他6种(除腐皮镰孢未接种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弱致病性。串珠镰孢浙江变种也能侵染小小麦、大麦、玉米、西瓜、豌豆等作物的幼苗,并有徒长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