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21年6月9日,陕西省神木市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一起野禽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了解该起疫情的发生经过、可能来源、内部传播方式以及对外扩散风险,组织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场调查发现:5月27日该保护区的黑颈??种群开始发病死亡,28日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后上报疫情,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截至6月26日,累计死亡黑颈??5 486只,未见其他鸟类及周边家禽异常死亡。采样检测发现,野禽环境中病毒污染面较小,家禽中未检出病原,家禽H5亚型禽流感免疫抗体水平较高。调查认为:疫情由迁徙候鸟感染禽流感病毒传入引起,发病局限于野禽;因红碱淖水质碱性较强,病毒存活时间较短,疫情经湖水传播的风险性较小。疫情确诊前,保护区已采取了无害化处理病死禽、消毒、人车管控等措施,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对周边家禽开展了禽流感紧急疫情排查和强化免疫。因此,结合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断疫情由野禽向家禽扩散风险很低。本次疫情提示,应多部门密切协作,持续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监测工作,做到疫情早发现,果断处置,以降低疫情扩散风险。  相似文献   

2.
2018年9月24日,湖南省凤凰县某养殖场的鸡发病死亡,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彻底扑灭该疫情,追溯疫情来源,湘西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凤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控中心及时采样送检,并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该起疫情可能是通过进出人员和车辆、水禽、野鸟等途径引入的。  相似文献   

3.
2019年12月31日,新疆伊宁县报告出现天鹅异常死亡情况。经观察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结合地州级、自治区级兽医实验室复检,诊断为疑似H5型流感疫情,后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亚型鉴定,确诊为高致病性H5N6亚型流感疫情。为确定疫情分布,分析疫情扩散风险,并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通过现场勘查、访谈,并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认为,携带病毒的迁徙天鹅遭遇强冷空气可能是导致本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次野鸟疫情未发现向家禽扩散,但应高度重视饲养家禽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家禽与野禽接触。  相似文献   

4.
2022年3月24日,河南省卫健委通报,台前县一名鸭屠宰分割人员感染H5N6亚型流感病毒。为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降低禽间疫情发生风险和公共卫生风险,重点对该病例工作的台前县某食品公司及周边3 km范围内易感动物开展了禽流感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和抽样监测,并对全县禽养殖场户开展了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在该食品公司的鸭头和环境样品中检出H5N6亚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但在养殖场及野鸟栖息地的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病原阳性。分析认为:该病例通过密切接触携带病毒的鸭体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病例所感染病原很有可能是通过带毒野禽引入的,同时也不排除家禽跨区域调运引入的可能。当地家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风险较低,但不能忽视对禽流感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2020年11月,山西省平陆县三湾大天鹅景区发现2只野生大天鹅不明原因死亡,经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初诊,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诊断为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查明疫情起因,摸清疫情情况,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工作,查找疫情的可能来源和扩散路径,研判疫情扩散风...  相似文献   

6.
2021年1月12—19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出现35只死亡的野生疣鼻天鹅.经现场调查,市级和省级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疑似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最终确定为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疫情发生后,通过现场调查、座谈及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对此次疫情开展了...  相似文献   

7.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禽类的疾病综合征,水禽可以自然感染所有亚型的流感病毒,在流感病毒的演化和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已知的禽类自然发病病例中,从家鹅分离到的流感病毒并不多见,特别是H5N1型。据报道,在我国1996年从鹅体中曾分离到高致病力H5N1型(唐秀英,1998)。新疆在2005年之前没有报道过家鹅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  相似文献   

8.
2017年5月26日至6月5日,山西省某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的灰雁出现了发热、腹泻(拉黑绿稀便)、头颈后仰、失明等症状,并陆续死亡,共死亡625只,袭击率为52.08%(625/1 200),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检测,确诊为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场内基本情况、免疫情况、调运情况及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发病灰雁系5月26日调入,调运前未进行H5N6亚型禽流感免疫,因此调入时可能已感染禽流感病毒是此次暴发的主要原因。对全市范围的养殖禽类进行禽流感疫情排查,未发现其他疫情。调查结果提示:加强所有饲养禽类的禽流感免疫,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对于控制禽流感疫情暴发具有重要意义;养殖场在购入禽类时,应认真查验检疫票证,了解免疫背景,并建立完善的养殖管理档案。  相似文献   

9.
2020年1月,湖南省发生一起鸡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及时开展了区划、封锁、扑杀、消毒和紧急免疫等处置工作。同时,为掌握疫情发生情况,分析疫情发生原因,通过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邵阳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对该起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得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扩散。调查分析认为:养殖户将未售完的100多羽鸡从家禽交易市场运回养殖场饲养,可能是导致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也不排除因该场生物安全条件较差,通过其他途径传入的可能。建议进一步加强家禽市场管理,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养殖户的生物安全意识,有效防范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22年4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河南省上蔡县发现一例人感染禽源H3N8亚型流感病毒病例。为探究感染病原来源,了解禽间H3N8亚型流感病毒感染情况,对该病例所在村庄及关联场点开展了禽间H3N8亚型禽流感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在关联场点“诚信鸡店”的禽口咽-泄殖腔拭子中检出H3N8亚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推测该病例的感染可能与密切接触携带病毒的家禽相关;“诚信鸡店”售卖的禽只来自驻马店市驿城区“众信市场”,而该市场活禽大多来自外省份,因此病原通过农贸市场由外地传入的可能性较大,但不排除通过野禽传入的可能。本地家禽中未检出H3N8亚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说明病毒在本地禽群中流行的风险较低。调查提示,禽流感病毒在当地活禽交易市场存在一定的污染,且不同亚型病原共存,需进一步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禽群免疫工作,通过积极宣传引导,提升养殖场户的生物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风险管理需要对不同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这些因素影响不同地理区域传染病的传播和持续时间。禽流感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是制定风险路径,然后用它来发展一种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模型。本文建立在风险分析模型框架基础之上,利用FAO、WHO以及OIE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利用ArcGIS对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野生鸟类和家禽贸易在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2021年9月,A省B市出现一例人H9N2禽流感病例.为了解禽间是否存在禽流感病原,确定该病例的感染来源,防止出现禽间疫情,对该病例家附近区域内的家禽养殖场户、集中屠宰点和农贸市场开展了H9亚型禽流感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对该病例居住地和就读学校间区域内的家禽养殖户、屠宰点和农贸市场以及B市所有家禽养殖场户进行禽流感疫情排...  相似文献   

14.
2019年4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某生猪养殖合作社暴发非洲猪瘟疫情.为查明疫情可能来源及扩散范围,科学指导疫情处置工作,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调查与访谈、采样检测等方式,对该合作社及流行病学相关场点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溯源调查发现,此次疫情由调运的生猪及车辆机械性带毒引发可能性最大;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局限于该养殖合作社...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H5亚型、N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H5亚型、N6亚型AIV的HA和NA基因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H5亚型和N6亚型AIV二重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H5N6亚型AIV特异性扩增出418bp和251bp目的片段,对H5Ny(y≠6)亚型AIV扩增出418bp目的片段,对HxN6(x≠5)亚型AIV扩增出251bp目的片段,对其他亚型和常见的禽病病原体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对H5亚型和N6亚型最低检测限为1.59×10-5ng/μL。本研究建立的H5亚型和N6亚型AIV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为H5亚型和N6亚型AIV临床检测以及防控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17年5月13日,天津市某蛋鸡场出现疑似流感疫情,发病鸡伴有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死亡率持续升高,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为高致病性H7N9流感疫情。为查找可能风险因素并提出防控建议,进行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本次疫情袭击率为10.8%,车流、人流以及野鸟带毒入场可能是引起疫情的主要原因。本次疫情得到有效处置,未发生扩散。  相似文献   

17.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 virus H5N1 is now endemic in South-East Asia but HPAI control methods differ between countries. A widespread HPAI vaccination campaign that started at the end of 2005 in Viet Nam resulted in the cessation of poultry and human cases, but in 2006/2007 severe HPAI outbreaks re-emerg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pattern of this first post-vaccination epidemic in southern Viet Nam identifying a spatio-temporal cluster of outbreak occurrence and estimating spatially smoothed incidence rates of HPAI. Spat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PAI occurrence were identified. Medium-level poultry density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outbreak risk (Odds ratio (OR) = 5.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6–18.9) but also climate-vegetation facto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medium-level normalis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ice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from May to October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HPAI outbreaks (OR = 3.7, 95% CI: 1.7–8.1), probably because temporal flooding might have provided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the re-emergence of HPAI by expanding the virus distribution in the environment and by enlarging areas of possible contacts between domestic waterfowl and wild birds. On the other hand, sever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such as sweet potatoes yield, increased buffalo density, as well as increased electricity supply wer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risk of HPAI outbreaks. This illustrates that preventive control measures for HPAI should include a promotion of low-risk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 as well as improvement of the infrastructure in village households. Improved HPAI vaccination efforts and coverage should focus on medium poultry density areas and on the pre-monsoon time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