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木垒繁殖区波斑鸨秋季迁飞前种群动态的研究发现 ,秋季波斑鸨有集群现象 ,多以家族或成体与亚成体组成小群 ,数个小群集合形成大的迁飞群。秋季波斑鸨的警觉性非常高 ,距观察者 30 0 - 10 0 0m甚至更远 ,即惊飞。与夏季分布区相比 ,秋季波斑鸨分布区向西南移动约14km至E90°36’。  相似文献   

2.
1997年至 2 0 0 0年 ,作者等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木垒县境内开展了波斑鸨 (Chlamydotisundulata)的生态学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栖息地 ,种群数量和密度 ,巢与卵 ,筑巢成功率和孵化率 ,食性 ,迁徙。研究结果表明 ,波斑鸨多在植被盖度 ,高度和草本植物丰富度较低的地带繁殖栖息 ;研究区内约有成年波斑鸨 2 5 1- 2 93只 ,平均密度为 0 .0 838只 /km2 ;从 1998年至 2 0 0 0年 ,平均巢卵数分别为 :3.9± 0 .8,3.7± 0 .9和 3.0± 0 .9。孵化成功率为 0 .83~ 1。营巢成功率为 0 .2 5~ 0 .775 ;波斑鸨以多种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 ,其中猪毛菜 (Salsolaarbuscula)是一类重要的食物 ;波斑鸨多在 9月中至 10月中开始秋季迁飞 ,平均迁徙天数为 2 4± 17天 ,飞越 34 0 0 - 470 0km ,在伊朗、印度和巴基斯坦越冬  相似文献   

3.
波斑鸨的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斑鸨是生存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一种中型鸨科鸟类,全世界共3个亚种,被IUCN列为易危种。近几十年来,由于工农业用地的扩大和过度放牧造成的栖息地退化和丧失,以及狩猎等因素导致波斑鸨野外种群数量锐减。为有效保护这一物种,有关学者在波斑鸨的生物生态学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从地理分布与种群数量、栖息地选择、采食习性、活动模式与节律、行为、巢域、繁殖生物学、迁徙、致危原因和保护与恢复生态学10个方面,对波斑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1980—1985年,在江苏省太仓县进行试验与调查,得出油菜病毒病的主要流行规律是:病害与油菜播种期、夏季气温和秋季降雨量呈负相关;与秋季传毒蚜虫迁飞量、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发生量呈正相关;油菜不同品种发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空中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为了研究褐飞虱、白背飞虱的迁飞规律,作者于1977~1979年夏季和秋季,在华中地区,用运五型飞机,携带自行设计的活动型捕虫装置,进行空中捕捉褐飞虱、白背飞虱的试验。三年间共飞行91小时58分,计13000公里,共捕获褐飞虱、白背飞虱1915头,占捕虫总数的53.71%。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两虫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的中、长距离的迁飞特性,并探明了其空中迁飞的垂直高度、水平分布、虫口密度和迁飞种群的型式、姿态、生理状况、回迁动态以及迁飞起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萝卜蚜和桃蚜秋季迁飞与温度,降雨、风速等因素的数量关系,初步提出了单因素与迁飞量的函数关系式和迁飞量的预测式。绪论我国已知的油菜蚜虫有萝卜蚜[Lipaphis ergsimc(K1tb)]、桃蚜[Myzus β—ersicae(sulz)]和甘篮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三种。在武汉地区以萝卜蚜和桃蚜占绝大多数。作者于1962年和1978—1982年在武昌用黄盘诱蚜六个年次,鉴定油  相似文献   

7.
我国白背飞虱和褐稻虱迁飞路径的气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过程包括成虫迁出、空中水平输送、降落和生境选择等环节。本文就高空水平输送这一环节进行了探讨。根据高空流场的分析,结合各地高山捕虫网及灯诱资料,对全国各季节的迁飞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将造成不同迁飞路径的气流情况初步归纳为春季的北迁、夏季的北迁、秋季的回迁和台风影响等四组共十三个流型。  相似文献   

8.
越南水稻生产及其迁飞性害虫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越南水稻生产及其迁飞性害虫与病毒病发生为害情况,分析了中国与越南水稻迁飞性害虫的发生虫源关系,并就进一步明确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的主要虫源地及对我国的影响、迁飞发生规律提出了在深化与越南合作基础上,扩大与老挝、缅甸、柬埔寨等虫源地国家加强合作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999~ 2 0 0 1年 6~ 7月 ,利用粪便示踪和野外直接观察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波斑鸨 (Chlamydotisundula tamacqueenii)夏季栖息地进行了采样研究。结果表明 :波斑鸨夏季栖息地地势平坦 ,视野开阔 ,沙质土和粘土上旱生和盐生荒漠植被广泛分布 ,植被稀疏、低矮 ,并镶嵌有相对较高的灌丛块 ;影响波斑鸨夏季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子是植物种数、植被密度和植被盖度 ;栖息地内的植被盖度、植被密度、草本植物种数、角果藜密度和距邻近灌丛块距离都显著低于对照地内的相应成分。  相似文献   

10.
红尾沙鼠(Meriones libycus)的年龄鉴定及种群年龄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04年4~10月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采集的红尾沙鼠标本,用胴体重为年龄划分指标,将红尾沙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雌性<40 g,雄性<45 g;Ⅱ.亚成体组: 雌性40.1~80 g,雄性45.1~85 g;Ⅲ.成体Ⅰ组:雌性80.1~100 g,雄性85.1~120 g;Ⅳ.成体Ⅱ组:雌性100.1~120 g,雄性120.1~135 g;Ⅴ.老体组:雌性>120 g,雄性>135 g.同时探讨了胴体重与体重、体长及尾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体重与胴体重之间存在最为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各组间体重交叉不大,故在野外当技术条件受到限制不能称量胴体重时,体重也可作为划分红尾沙鼠相对年龄的指标.种群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Ⅲ,Ⅴ组占优势;夏季和秋初Ⅰ,Ⅱ组数量明显增加,秋季除老体组外,其余各组比例动态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