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农田生态系是一个有完整意义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是生态与经济要素融合形成的独立研究客体,研究的是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价值循环增值的规律。研究的根据是物质、能量和价值运动的信息,系统中的物流和能流,是通过价值流来体现的。文中以苏南扬中县为例,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农田的投资效益、能耗水平、能耗构成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现阶段的农田能量投入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并讨论了能量转换效率降低的原因和节能稳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农业系统熵的概念,并计算了江苏省最高人口密度分布区沿江地区18个县的农业系统熵。结果表明77%的县的农业系统熵都是正值,投入能量的2—40%都处于无效耗散态,这是农田生态系能量转换效率低下的表现。能量的浪费伴随物质的浪费,以扬中县农田氮素平衡为例,该县化肥厂产量的42.9%处于无效耗散态。文中对停办该厂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根据生态经济原则对崇明岛农田结构组成特点、农田资金和能量投入产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能源与环境等方面研究的结果,並从耗散结构开放系统立场讨论了该地区建立新型城市型农业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耕地生产力指数是指在研究地域范围内某一作物在某一地区的平均单产和整个地域平均单产的比值。此值削弱或抵销了一些影响单产的其它因素,能体现某一地区的耕地质量或土壤肥力水平与种植优势,为农业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和土壤肥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扬州市里下河地区兴化县的高指数较多,邗江县的低指数较多,主要和两地土壤形成特点与肥水输入势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着重从土壤信息熵角度研究城市土壤类型的划分,指出动物性元素磷的富集是城市土壤物质聚积的特征,进而对扬州市土壤生态系的管理和城郊型农业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提出经济系统价值熵的概念,并计算了扬州市各个县的不同经济组织价值熵·庭营经济价值熵有低于非庭营组织价值熵的趋势,说明它是自组织较强的耗散结构。文中还提出了该市专业户和全社会生产的Cobb—Douglas模型,专业户经济系统的弹性系数高于全社会的,进一步说明了庭营经济的自组织性。但庭营经济具有较高的信息熵和较低的剩余度。  相似文献   

7.
文中对我省长春、四平、吉林三个地区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转换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投入的总能量以有机能为主,并为无机能投入量的1.74倍。我省单位面积投入能量少,但能量转换效率较高;不同农业区,由于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不同,则对农田能量转换效率有不同的影响。我省无机能投入基数低,增加无机能投入量,特别是化肥能投入量,就能够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则有助于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分析认为,目前在物质能源有限的情况下,将能量投入的重点放在生产水平较高,而且自然条件又较好的地区,有利于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回顾 对人类来说,饥荒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公元前436年的罗马饥荒和公元1291年的印度饥荒,成千上万的人投河自尽;1769—1770年间的印度大饥荒使大约1000万人丧生;1866年、1869年、1876—1878年和1900年的印度大饥荒中,分别有100万、150万、500万和100万人丧生;1877—1879年中国的饥荒使大约900—1300万人失去生命;1846—1847年,爱尔兰马铃薯绝收,发生大饥荒,大约有150万人丧生,并诱发和促进了向美国的大移民。  相似文献   

9.
10.
浦益农法是由上海浦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应用生物技术取代化肥、农药的作物种植体系,有助于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促进浦益农法的推广应用,现将其技术核心和物质基础及应用实效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个特定的农田生态系统有其一定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的特点与效率。从宏观上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探讨农业战略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我国农业走什么路子,是有机农业还是无机农业?是强调还是不强调能量的投入?重点将能量投放到高产地区还是低产地区?是重中原还是重边疆?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认识上是有分歧的。为了探讨上述问题并为制定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服务,我们在近年内先后实地考察了代表  相似文献   

12.
多年前,一位国外学者发出“中国人能否养活自己”的疑问,让世界为中国的粮食生产担忧。而今天,中国完全可以凭自己粮食生产的成就向世界保证:中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中国连续5年的粮食丰收,在去年的世界粮食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平稳,都是很好的例证。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使国人更加坚信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历年均会大量出口和生产粮食。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作为一项重要的投入品,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并带动农作物经济效益的提升。但即使化肥在我国农业的施用中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但仍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农田土壤化肥污染问题。为此,就这一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农田土壤化肥的有效施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化肥投入变化对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为贵州省实现农业绿色化、现代化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2001、2006、2011和2016年贵州省粮食总产量及其生产要素投入的面板数据,测算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态势和集聚态势,利用重力模型分析化肥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耦合关系,并以Tobit模型实证分析化肥投入变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2001—2016年期间,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均值为0.8355,效率总体上虽呈下降趋势,但提升空间较大;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地理分布呈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趋势,空间集聚态势呈离散分布;化肥投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显著,但增产的边际效用总体较低,且即将进入"内卷化"阶段.[建议]充分考虑贵州省实际情况,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农业生产科研投入、区域良种和技术研发有偿合作、粮食分区生产政策,既能防止化肥施用"内卷化",又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农作物种植管理期间,合理使用化肥可以为作物补充养分,促进作物健康生长;不当的使用化肥则会造成土壤污染。本文首先指出化肥对农田土壤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之后分析了污染原因,总结了几点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化肥、农药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失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然而化肥、农药的使用在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施用过量或比例失调,以及不合理的方式和田间管理措施所致,也与农用化学物质本身性质和环境条件有关。施入土壤中的化肥、农药,一方面在土壤中残留,另一方面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由此造成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上海市农田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构的实例,探讨了如何从系统需求入手,借助地理信息技术(GIS)实现对区域农田化肥农药使用的监测和管理。同时,对于利用GIS技术建立农用地化肥农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方法作了一定的探讨,以期对农田管理信息化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农田土壤施用化肥的负效应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当和过量施用氮、磷、钾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污染及肥力影响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峡库区19个县市1996年至2003年化肥的施用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库区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由1996年的9.1×10^7kg增加到2003年的1.1×10^8kg,增幅为20.9%;但由于库区蓄水的影响,2003年比2002年减少了2.6×10^7kg。8年来,氮肥、磷肥、钾肥的年递增率分别为4.5%、6.2%和25.4%。库区化肥施用存在偏施氮肥的不合理现象,8年中氮肥、磷肥、钾肥占施用总量的比例总体上分别为73.6%、21.0%、5.4%。农田径流监测结果表明,氮肥、磷肥在土壤中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30.3%、13.2%,地面径流率分别为9.5%、5.3%,地下淋溶率分别为0.54%和0.75%。三峡库区化肥的施用对环境有潜在的污染,其中氮肥对面源污染的贡献比磷肥和钾肥多。库区19个县市农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后的污染源强总体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三峡库区19个县市1996年至2003年化肥的施用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库区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由1996年的9.1×107 kg增加到2003年的1.1×108 kg,增幅为20.9%;但由于库区蓄水的影响,2003年比2002年减少了2.6×107 kg。8年来,氮肥、磷肥、钾肥的年递增率分别为4.5%、6.2%和25.4%。库区化肥施用存在偏施氮肥的不合理现象,8年中氮肥、磷肥、钾肥占施用总量的比例总体上分别为73.6%、21.0%、5.4%。农田径流监测结果表明,氮肥、磷肥在土壤中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30.3%、13.2%,地面径流率分别为9.5%、5.3%,地下淋溶率分别为0.54%和0.75%。三峡库区化肥的施用对环境有潜在的污染,其中氮肥对面源污染的贡献比磷肥和钾肥多。库区19个县市农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后的污染源强总体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