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吉林省过去47年来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光合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6-2007年对吉林省1958年至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产量特性及叶片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粳稻品种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 由1958年的6 671.9 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1 853.2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10.2 kg/hm2,年增幅为1.65%。收获指数、成熟期和粒叶比随育成年代推延而增加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品种产量的增加,单叶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且与产量呈正相关,光合速率增加主要是由于品种表观叶肉导度随育成年代推延而显著增加所致。同时,胞间CO2浓度/大气CO2浓度比值呈下降趋势,说明现代品种的光合作用存在一定的气孔限制作用。现代品种叶片的蒸腾速率的增幅大于光合速率的增幅,导致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因此,在未来水稻品种选育中,筛选高光合种质资源的同时要兼顾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47年来粳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粳稻品种的改良,产量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由1958年的6 198.68 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2 682.8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37.96 kg/hm2,增长率为2.23%。每穗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和总穗数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增加,并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85**)。株高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降低,茎叶夹角显著减小,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增加,抽穗期推迟。结果表明,产量的增加主要与品种改良过程中总库容的扩大有关,其中每穗粒数的增加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1923-2005年育成的30个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材料,通过2005和2006两年田间试验对茎部性状演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8226;hm-2增加到2005年的2305.545 kg8226;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8226;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8226;hm-2;不同年代育成大豆产品种间茎部性状差异显著,植株高度降低,倒伏指数下降,茎直径明显增加,主茎分枝减少,节数增多,节间明显缩短,植株抗倒伏能力随着年代的演替明显增强,但株高不宜继续降低,应保持在80cm左右为宜;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分枝数、倒伏指数、节间长度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株高、节数和节间长度对产量产生的直接效应较大,说明在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在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作为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吉林省1923-2005年育成的30个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材料,通过2005和2006两年田间试验在R2﹑R4和R6期对叶部性状演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8226;hm-2增加到2005年的2305.545 kg&;#8226;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8226;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8226;hm-2;单株叶面积﹑单株叶片数目﹑长宽比和叶面积指数(LAI)随着育成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小叶面积随着育成年代的增加而降低;新品种的单株叶面积在生殖生长期均大于老品种,尤其在后期有较长的绿叶期;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R2和R4期与单株叶片数目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在遗传改良过程中叶部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在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考虑作为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稻收获指数的形成与遗传改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稻收获指数是一个遗传性状,又与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密切相关,因此是反映水稻育种与栽培水平的综合指标。本文综述了有关报道,并对遗传改良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来对吉林省1923~2005年生产上主推16个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种子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从苗期到R6期逐渐增加,到R6期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老品种比现代品种下降速度快。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其中产量和收获指数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4.84kg/hm2(1.29%)和0.09 %。种子脂肪含量随育成年代增加,平均每年增加0.87%;而蛋白质含量随年代降低,平均每年下降1.52%。产量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子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本文结果表明,大豆育种工作者以高产为选择目标的同时使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得到提高。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可以作为高产品种选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研究了吉林省1923到2004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变化,并对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都随育成年代而增加,从不同生育期来看,花期和结荚期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明显,苗期和鼓粒期变化不明显;而比叶重在花期和鼓粒期明显高于苗期和结荚期.可溶性糖含量在花期和产量呈正相关,苗期和结荚期次之,鼓粒期呈负相关.比叶重在四个生育期都和产量呈正相关.因此,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性状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8.
9.
大豆产量改良中生物量、收获指数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是作物产量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状,本文对大豆生物量、收获指数以及与腚生物量密切相关的光合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和光合时间)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对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JIANG Nan DI Yu-ting ZHAO Guo-chen XU Ke-zhang WU Zhi-hai ZHANG Zhi-an LING Feng-lou 《水稻科学》2010,17(3):206-212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yield, harvest index (HI) and biomass of aboveground parts of rice, 33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released from 1958 to 2005 were planted. During the 47 years, the grain yield increased from 9 118.36 to 15 060.1 kg/hm2 and HI from 0.46 to 0.55. I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the total number of tillers per plant decreased, and the biomass per unit area slightly increased at the harvest stage. The increases of yield and HI resulted from the increased biomasses of effective tillers and single stem, and the increase of biomass per stem wa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biomasses of different organs along with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The stem and sheath biomass at heading and the leaf biomass at 30 days after heading showed the highest increase, up by 75.17% and 49.94%, respectively. The biomasses of leaf and stem-sheath at 10 days after heading, and biomass per stem at 30 days after heading were obviously correlated with the yiel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ha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yield and HI. This increase is correlated with the decrease of total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and increase of biomasses of effective tillers and single stem. The leaf biomass after heading and the stem and sheath biomass at 10 days after heading can be used as selection criteria for breeding high yielding ric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2.
13.
许多研究表明,世界大豆品种产量随着育成年代呈显著增加,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围育成大豆品种的产量增加幅度有放缓和停止不前的变化趋势.说明以农艺性状为选择目标的常规育种其品种的产量潜力已受到限制.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育种目标和计划.大豆育种工作者在对大豆晶种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定向改良时,并没有考虑生理性状的改良,也不清楚生理性状发生了哪些变化.许多研究表明,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其生理性状也发生了变化,并与产量呈密切相关.对1923年至2005年间育成的40个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研究表明,生理性状与产量和农艺性状相比,其改善的幅度较小,说明大豆生理性状的遗传改良孕育着巨大的产量潜力.建立以生理性状为目标的育种程序,定向改变大豆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是提升当前我国大豆育种水平.实现产量突破的重要途径.总结作者及课题绀成员近几年来埘吉林省1923年以来育成的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大豆叶片的光合能力、表观叶肉导度、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瘤的数量具有作为高产品种选择指标的价值,有待于对其进行选择成本、可靠性、关联性和可替代性进行研究,用于高产大豆品种的选育和改良计划. 相似文献
14.
LONG Xinkang GUAN Chunmin WANG Lin JIA Liting FU Xiangjin LIN Qinlu HUANG Zhengyu LIU Chun 《水稻科学》2023,30(3):207-221
Rice storage proteins(RSPs) are plant proteins with high nutritional quality. As the second largest type of storage substance in rice, it is the main source of protein intake for people who consume rice as a staple food. The content and type of RSPs affect the appearance, processing quality and eating quality of rice. These effects involve the distribution of RSPs in rice grains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s of RSPs with other components such as starch in rice grain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ome... 相似文献
15.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草还田作为最便捷的水稻秸秆利用方式,对水稻生产和土壤培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机插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还田(HR)和稻草不还田(BR)两个处理,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性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显著降低机插水稻株高达4.1cm,使每蔸水稻平均增加3.2个有效分蘖,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达22.54%,从而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生物量达18.95%,增加当季水稻产量达18.88%,其中穗部生物量增幅达15.3%。稻草还田显著增加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总氮、磷、钾素积累量,其中穗部氮、磷、钾素积累量增幅分别为13.2、5.2、4.73 kg/hm^2。稻草还田能显著增加种植后土壤碱解氮含量达14.67%。 相似文献
16.
从品种志分析吉林省八十五年来大豆育成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品种志和选育报告(1923~2007年)分析了吉林省大豆育种产量品质进展.结果表明:吉林省85 a间共育成323个大豆品种,随着年代推移育成品种数量逐渐增加,2000年以后育成125个大豆品种;品种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由加世纪50年代前的1 549.7 kg·hm~(-2)提升到2000年以后的2 777.8 kg·hm~(-2),60、70、80、90年代和2000年以后,产量增幅分别达45.2%,5.2%、5.0%、4.5%、15.3%.育成含油量超过22%的品种45个,吉育89含油量达到24.61%;蛋白质含量超过45%品种12个,吉育101蛋白含量达47.94%;不同年代育种贡献表明,2000年以后育种进展最大. 相似文献
17.
早籼稻品种遗传改良进程中株型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不同年代育成的28个代表性早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种植,系统研究了叶型、茎型、穗型若干株型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早籼稻品种改良进程中,上部3片功能叶均变短、变厚、变直、变挺;各节间变短、变粗,节间密度变大,尤以基部节间和穗下节间最为显著,而单位鞘重变化不显著;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均变大。据此认为,早籼稻叶型改良应在保持现有叶片曲率的前提下增加叶长;茎型改良应增加基部节间的粗度和穗下节间的长度;穗型改良应增加每穗粒数和枝梗数。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品质改良的遗传基础和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杂交稻稻米品质的特点以及各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 ,指出选育优质杂交组合必须以收集优质亲本资源为前提 ,并通过杂交选育、回交选育以及群体改良等手段加以改进 ,在创造出更为优良的亲本 (不育系与恢复系 )之后 ,采用优质亲本与中等或中等偏上米质的亲本配组 ,可以选育出适合广大群众所需要的普食型高产优质组合 ;采用优质亲本配优质亲本 ,可以选育出符合特殊消费和出口要求的高档优质组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