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前农业作为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关于史前稻作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成为目前考古界、农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主要是由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两大体系构成。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东邻江苏,北依山东,西接河南、湖北,南连江西、浙江,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碰撞的重要地区。安徽地区的古代文化有其自身特点,也有其兼容性。对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的研究将会丰富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内容,对中国的史前文化和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研究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谨以本文稿费献给国际农业考古学会筹委会)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卫斯关于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研究,目前是考古界、农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在一个月前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对中国稻作的起源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4.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5,(1):149-15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不多,且年代相对较晚,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被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者重视。但随着湖南道县玉蟾岩万年古稻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水稻硅质体的发现,特别是广东英德牛栏洞水稻硅质体的发现,地处岭南的广东地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一批学者的重视。将广东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其稻作农业文化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5.
海岱文化区的命名,是对山东大部分地区和江苏淮北地区的史前文化有了相当认识,明确了它的发展序列,与其它地区史前文化的面貌和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此条件下,才提出来的,这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进一步促进对这一文化区的史前史的研究。海岱文化区史前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据目前了解的是由北辛文化发展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由于岳石文化的农业考古资料甚少,只得暂不论述。北辛文化之前,近年来在临沂地区的沂、沐河之间发现了数十处以细石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距今约一、二万年,而北辛文化为距今七、八千年,所以、在北辛文化之前的数千年内的农业生产,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这一方面的探讨,就会涉及到海岱文化区居民对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利 《农业考古》2005,(1):33-41,4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江淮东部的原始超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的补充说明南京博物院,江苏农科院张敏,汤陵华江淮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史前稻作农业栽培区。根据对江淮东部地区所发现的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研究,我们撰写了《江淮东部的原始稠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一文,在《农业考古》1...  相似文献   

8.
《古今农业》2005,(3):71-71
(本刊讯)南京大学历史系刘兴林副教授所著《史前农业探研》一书,最近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分“史前农业的发生”、“动物的驯化与农业的起源”、“史前稻作农业”、“史前旱作农业”、“史前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史前先民的食物构成与粮食加工”、“原始农业宗教与文化”、“史前农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起源”、“史前农业研究的展望与思考”九个方面,对史前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是史前海岱地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三角洲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农作物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自后李文化至北辛文化时期,采集、渔猎经济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以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在生业方式中的重要地位才真正确立起来,采集、渔猎退居次要地位。这种生业模式是受史前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这种状况也使得史前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城和文字等因之产生,催生了海岱地区最早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以航天搭载后的龙果黄瓜为基础材料,选育出了优良变异白黄瓜品系05-33-6-1-2-49,在2013—2014年的多点区域试验中,05-33-6-1-2-49的2 a前期平均折合产量为20.4 t/hm~2,较对照品种龙果黄瓜增产12.90%;平均折合总产量为30.6 t/hm~2,较对照品种龙果黄瓜增产15.3%,增产效果显著。通过SRAP分析,证明用搭载后的材料选育出的新品系与搭载前产生了DNA水平上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冬油菜新品系828-5-4-1-1是以西欧白菜型油菜Alimeas为母本、地方品种何家湾油菜为父本的种间有性杂交后代采用株系选择和集团混选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该品系株高124.9cm,千粒重2.75g,生育期280d,耐早性较强,越冬率达86%,为冬性中晚熟品种。该品系在1999年和2000年的10点(次)的区试中,折合平均产量1765.7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1号增产10.8%,适宜天水市及周边海拔1800m以下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蒜苗等4种作物的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以廉价的吩噻嗪为母体,分别采用一次反应、二次连续反应和二次连续反应加氢化钠三种不同的方法有效地合成了脂溶性异辛基吩噻嗪,并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采用第三种方法合成产率最高;这为高效合成脂溶性有机中间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唑醇类杀菌剂对植物的常见致病菌如鞭毛菌、担子菌、半知菌等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农药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以对氯苯丙酮为原料,经Corey-Chaykovsky环氧化,再与1H-1,2,4-三氮唑缩合,合成了唑醇化合物2-(4-氯苯基)-1-(1H-1,2,4-三唑-1-基)-2-丁醇。探讨了环氧化反应的关键因素,收率可达97.9%。对缩合反应条件进行了正交优化:以碳酸氢钠为碱催化剂,环氧化物、1H-1,2,4-三氮唑、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0∶1.5∶2.1,反应温度130℃,反应5 h,缩合收率可稳定在82.0%以上。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改进4-(N-叔丁氧羰基)氨甲基-1-(N-叔丁氧羰基)吡咯烷-3-醇的合成工艺。[方法]以4-氰基-1-(N-叔丁氧羰基)吡咯烷-3-酮为原料,经硼氢化钠、漆原钴催化加氢还原、氨基保护"一锅法"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改进的工艺采用漆原钴催化加氢代替原来的氢化铝锂还原,总收率由原来的75%提高至88%,结构经1HNMR确证。[结论]该工艺操作安全,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系876-2-2-4是天水市农科所用甘蓝型弱冬性油菜品种汉中早丰3号作母本、白菜型冬油菜品系76-6-1-2作父本进行种间杂交,经多代单株、混合集团选择育成。该品系在1997-1999年天水市冬油菜区域试验中,折合产量1645.7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1号增产10.2%;抗旱、耐寒、综合性状优良,越冬率90%左右,生育期280d左右,适宜在甘肃省东部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油菜覆膜栽培的效应及其栽培技术,我们于2000~2001年进行了一组油菜覆膜与露地两种栽培方式、三种密度的裂区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一组覆膜与露地栽培同田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73-6-13(梨)     
品种来源 由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于1973年以象芽梨为母本,酥梨为父本杂交育成.已在山西太原市、太谷县、隰县、寿阳县、运城市和河北、甘肃等省区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