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冬小麦品种的越冬性是小麦育种中现实问题之一。我们五年间对半个世纪(1929—1979年)在乌克兰草原地带区域化的冬性普通小麦品种所做的比较研究证实,我国南方的育种家在改良这个作物的许多重要经济性状上,尤其是在提高丰产性上取得相当大的成效。不过新的集约型品种在越冬性上都不及五十年前育成的粗放型品种。所有现存抗寒性、越冬性强的冬小麦资源(敖德萨16,乌里杨诺夫卡,留切申329,阿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是谷类作物中的主要作物,越冬时它的死亡导致籽粒严重欠收.因此,必须深入研究植株冬季的物质代谢.很多研究证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不仅取决于品种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因素,还取决于外界因素中最有调节作用的无机营养因素.但是游离氨基酸在提高冬小麦越冬性中的作用与栽培条件的关系问题(栽培条件更能说明冬小麦越冬性的生理生化机制),至今还研究得很不充分.本研究采用当地的品质好的冬小麦品种米隆诺夫808,按通用的方法设置田间试验,于1978-1980年在沃克涅什农学院试  相似文献   

3.
正SDWW7是由石河子大学麦类作物研究所和新疆农发盛源种业有限公司与国际冬小麦改良项目(IWWIP)合作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来源于石河子大学麦类作物研究所冬小麦育种团队从IWWIP引进的高代品系MIRANDA。该品系于2010-2012年经连续3年田间试验鉴定,在产量、农艺性状和抗病性方面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4.
冬谷类作物的越冬性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特别与提高作物抗寒性有关的分蘖节埋藏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低温对分蘖节埋藏不深的植株有着很大的损害作用。现已查明,在无雪的冬天,土表与深3厘米分蘖节处的最低温差为2—4℃,在严寒条件下,深1厘米和5厘米分蘖节处的温差为10—15℃。所以,作物分蘖节埋藏较深的能力,是越冬性的标志之一。关于生物学活性物质(氯化胆碱)对冬小麦越冬性影响的研究表明,在一些试验中,分蘖节埋藏深度增加,越冬性随之提高;在另一  相似文献   

5.
在确定作物育种方向时,科学家应优先注意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特点与生产的需要以及可能性.顿河地区农科所育种中心试验站的育种服务地区是罗斯托夫州及加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在选育冬小麦品种时,要考虑该地区的大陆性气候,特别是干旱性;轮作中小麦前茬作物,其中包括大面积休闲地的明显差别;软粒及硬粒小麦生产的必要性等.为此,每个农场都需要3-4个冬小麦品种.其  相似文献   

6.
北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自然特点是无霜期短(100-125天)和干旱(5年中有2-3年)因此选育抗旱、丰产和籽粒品质优良的品种对这个地区以及毗连的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是农业生产集约化的一个途径.育种工作的成果及其效应,在许多方面决定于原始材料的多样性和其对具体条件的适应性.大家知道,冬小麦的产量潜力比春小麦高,因此,我们把冬小麦列入杂交亲本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些地区的冬小麦常遭冻害,如顿河每四年出现一次,受害面积达70万公顷。近年来,该区虽推广了能越冬的品种(тарасовская29和донскаябезосгая),但越冬性仍不够理想;建议采用二级杂交,在杂交中加入Апъбидум12,Кинелъская4,Улъяновка,Оренбугская48,Norstar等半耐寒品种的二级杂交和利用综合温室缩短育种进程的途径来培育强耐寒品种。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一些地区冬小麦可安全越冬.在这些地区冬小麦是一种具有高产潜力的作物.随着耐寒品种(如Lennox)的引进,加拿大沿海各省冬小麦生产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采用了在未割去的前茬地上播麦的措施,减少了冬季死苗的危险,因而加拿大西部冬小麦的生产有所扩大(Fowler,1983).冬小麦生产已扩展到早先认为风险大的地区,这就迫切要求对这些地区提出更有效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在甘肃中西部麦区扩种冬小麦,本研究在秦王川区域对从甘肃东南部引进的冬小麦品种(系)进行鉴定,以筛选出丰产、抗寒性突出的更新换代品种。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材料秆高,抗寒、抗旱性好,越冬率高,成穗率中等,相对高产;天水材料矮秆比例占到57.1%,大部分材料成穗率高,抗旱、抗寒性弱;两个生态区域高千粒重材料较少,但天水材料明显较陇东材料抗条锈性强,进一步说明天水麦区在小麦条锈病育种方面更为重视。试验材料中7份(占58.3%)陇东系列材料和5份(10.2%)天水材料在中川镇试验点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其中,兰天10号、陇鉴386、陇原034和兰094可向甘肃中部及沿黃灌区的水浇地延伸推广。甘肃东南部冬小麦能否向中西部延伸与其抗旱性相关,抗旱性好的材料抵御寒冷的潜力较强。此外,引进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农艺性状分布暗示,要提高甘肃传统春麦区冬小麦产量,应加大北方冬麦区和黄淮麦区其他光温迟钝型冬小麦新品种的引进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0.
休闲地应用集约技术栽培冬小麦,首先要有集约型的矮秆品种,这些品种应该抗倒伏,抗病虫,具有高度抗旱性和越冬性,对有机和无机肥料敏感,同时能高产、稳产,而且籽粒品质良好.克拉斯诺达尔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了一批冬小麦矮秆品种:无芒1号、半矮49、早熟47、?等;全苏遗传育种研究所用墨西哥和其它类型的春小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蛋白质问题,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的育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全世界已汇集了大量蛋白含量高的(超过一般2-3%)软粒冬小麦品种和类型,但在另一些生态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下种植时,这些类型并不是总能表现出固有的优点.因此,不同耕作条件下保持该性状的稳定性,对培育高蛋白新品种来说则是最重要的一项要求.作物的产量与蛋白含量间存在的负相关关系、高蛋白遗传源的缺乏,以及这一性状显著的表型变异,都对提高蛋白质含量的育种工作造成了一定困  相似文献   

12.
随着黑龙江省外引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提高冬小麦耐寒力和越冬稳定性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黑龙江省冬小麦生产现状和特殊的生态条件,综述了从引种、育种、种子处理及栽培措施等途径来提高冬小麦耐寒力和产量稳定性,供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苏联)粮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冬小麦,在粮食结构中冬小麦的播种面积约占50%。这个作物的高产栽培及抗性方面的丰富经验已有积累。由于这样,维尼茨省别尔夏区“灯塔”集体农庄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收获小麦54.5公担/公顷,基也夫省拉基季扬斯基区申扬夫甜菜国营农场收获55.5公担/公顷,赫梅尔尼斯基省高洛托克区“鸟克兰”集体农庄收获50公担/公顷。科学及实践资料表明,扩大冬小麦单位面积的产量仅在常年生长作物的条件中可以得到保证。并且,毫无疑问,在采用品种农  相似文献   

14.
作物育种家们一直在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选育具有稳产、优质和对各种逆性有遗传抗性的新品种。在过去十年中,许多离体技术(即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融合)和重组DNA技术在创造遗传变异方面,或提高选育效率方面,或同时在这二方面成为了有希望的育种工具。当常规育种技术效率或效益低的时候,可应用上述方法做工具。而以下方面将迫切需要利用生物技术,1)提高生物及经济产量,2)改良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3)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5.
正太麦101(试验名称为晋农1101)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以济麦20为母本、作物所自育冬小麦品系V15作父本人工杂交,采川系谱育种法对杂交后代选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8年12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80010。1特征特性太麦101为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47 d。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平均株高72.2 cm,株形紧凑,抗倒性强。茎秆较粗,韧性好。后期有蜡质,旗叶上冲,穗层整齐,熟相好。穗长方形,平均穗  相似文献   

16.
大豆高光效育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探索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途径为切入点,在分析作物高光效育种历程阶段的基础上,从大豆高光效育种的总体思路、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高光效育种理论、高光效高产育种体系、高光效品种选育5个方面讨论了大豆高光效育种.旨在为通过高光效育种途径来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大豆高光效育种的进程.提出了启动C3作物自身C4途径,并将多项高光效功能整合,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能是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新的突破点,从而确定了大豆高光效育种的总体思路.大豆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是高光效品种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与常规品种相比都有明显改善,并且它们之问存在密切的连锁相关.大豆高光效育种理论是依据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作物生理学原理构成的.建立在作物生态类型基础上的高光效育种生理遗传基础和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是大豆高光效育种理论基础.依据大豆高光效育种总体思路和理论,通过高光效育种实践建立了大豆高光效高产育种体系,育成了高光敛品种黑农39、黑农40和黑农41.  相似文献   

17.
冻害在冬小麦越冬期间能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并导致减产甚至绝产。为深入了解冬小麦的抗寒机制,通过调查统计以及显微观察,比较了冬小麦不同抗寒性品种东农冬麦1号(强冬性)、Nostar(半冬性)和济麦22(弱冬性)在黑龙江等高寒地区越冬期间分蘖节形态结构和显微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枯死度、返青率的冬小麦品种的生活习性、冬前分蘖、叶距、叶宽和分蘖节维管束的分布比例皆存在显著性差异。东农冬麦1号冬前分蘖数、返青率、分蘖节维管束分布比例较高,枯死度、叶距、叶宽较小,生长锥下方的15层细胞较小,组织结构紧密,生长锥外形为敦胖形;东农冬麦1号和Nostar在越冬前维管束组织较完整,济麦22的维管束呈现破损。东农冬麦1号返青率与冬前分蘖数、维管束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作物的次要元素的作用日益重要。本试验旨在了解镁对冬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植株越冬能力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品种米隆诺夫808),了解镁对麦草带走的营养元素的影响。本试验于1978—1980年在日托米尔省拉多梅施尔地区俄罗斯集体农庄进行。镁肥为白云  相似文献   

19.
甜菜是异花授粉作物,人类利用的主要是它的营养体——块根。近二十年来,杂种优势育种在甜菜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比较深入的研究,世界各国的甜菜育种工作者将杂种优势原理与不同染色体倍数间的差异性结合,成功地选育出了许多高产质优的甜菜多倍体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多倍体品种一般比普通二倍体品种块根产量提高15—20%。目前,欧洲各主产甜菜国家在生产中基本上都是应用多倍体品种(包括雄性不育多倍体、单粒多倍体)。  相似文献   

20.
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叶鞘质膜的稳定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叶鞘质膜稳定性与小麦抗寒性的关系,以返青率不同的4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寒地冬小麦越冬期叶鞘质膜稳定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低温下,冬小麦叶鞘相对电导率与自由水和总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丙二醛含量与SOD和POD活性、As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封冻后,抗寒性强的冬麦品种(系)的SOD活性和GSH含量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系)。在深度封冻期保持叶鞘质膜稳定性有助于增强冬小麦抗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