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室桃树小拱棚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诱发二次果的技术 1、在一次果果枝上诱发二次果一般于一次果开花后50天左右,剪去果枝前端2个长副梢12~14天后剪口下冬芽即可抽生二次枝结果. 相似文献
2.
多年生产实践证明,桃、杏、梨三种果树,从栽植到结果的年限为"桃三年杏四年梨五年",温室桃树则打破了这一常规,当年定植,次年结果,并能达到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早春抢时间早育苗,延长桃树的生长期,以便在夏秋两季形成理想的树冠,是夺取次年高产的关键.早春,温室中的前茬作物像黄瓜番茄等尚没有拉秧,温室育苗不太好办,所以要采取小拱棚育苗.冀东一带,一般在2月下旬到3月初开始育苗,生长70天左右,到5月中旬,桃苗可长高60~70厘米,这时使可定植到温室中.这是一般地育苗与出圃时间.但也有例外,1999年乐亭县中堡王庄乡任绍岩,4月17日育苗,通过加强管理,6月初旬出圃,次年也拿到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花生机械化播种能提高产量和速度,对于推进花生的大面积种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中介绍了机械化播种花生的技术内涵和相关要求,以及对于农机具的选择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花生为我国南北方普遍栽培的经济作物之一,文章介绍了在半干旱地区花生覆膜播种机械化技术,并对此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5.
秋覆膜技术是秋季覆膜春季播种技术的简称,即在当年的秋季或冬前雨后,土壤含水量最高时,抢墒覆膜,第二年春季再种植作物的一项抗旱节水技术。秋覆膜技术以秋雨春用,春墒秋保为目的,与春覆膜相比,延长了地膜覆盖时间,保持了土壤水分,具有蓄秋墒、抗春旱、提地温和增强作物逆境成苗、促进增产增收等多种功效,是宁夏干旱地区一项十分有效的抗旱节水种植新技术。1布局区域秋覆膜技术适合宁夏常年降水量在350mm以下、200mm以上的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区。具体包括彭阳县北部、原州区东北部、同心县东部、海原县中北部、盐池县中南部。2适… 相似文献
6.
一、选种
选用经当地试验、示范种植,抗病性强、产量高的良种,667平方米需种150克。播种前应进行发芽率试验,发芽率应在95%以上。二、苗床整理1.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土壤肥沃、没有种过辣椒的地块,并且要靠近生产田和水源,以利于定植,苗床按每公顷120~150平方米准备。 相似文献
7.
一、育苗特点
传统的酸枣育苗是12月份将酸枣核用湿沙层积处理,来年3-4月份待硬壳软化、酸枣仁发芽时才能播种育苗。此方法育苗存在以下缺点:酸枣核必须经过沙藏处理;沙藏湿度不易掌握,水分过大易发生霉烂,湿度小不发芽;层积处理由于温、湿度不易控制,导致发芽不整齐,而且发芽后须立即播种,与当时土壤墒情、气候条件不一定相适应;受时间限制, 相似文献
8.
一、坐水播种
坐水即是在每个种子坑中注水,以满足种子发芽需水,是一种抗旱型丰灌溉技术。坐水播种技术适宜在春旱严重造成无法按时播种和正常出苗,或由于土壤墒情差,作物出苗率低影响全年产量,出苗后一般能赶上雨季,正常年份降雨基本满足后期生长需要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秋覆膜技术是秋季覆膜春季播种技术的简称。即在当年秋季或冬前雨后土壤含水量最高时,抢墒覆膜,第二年春季再种植作物的一项抗旱节水技术。为了验证秋覆膜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保墒、增温、增强作物逆境成苗、促进增产增收等效果,配套选膜、覆膜、护膜、适种作物及其品种、播种期等关键技术,给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04-2006年我们在同心县预旺镇开展了相关技术试验和调查,现将结果小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地点两个生产年度的田间试验均在预旺镇沙土坡村进行。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270mm,蒸发量2300mm;太阳总辐射量623.41kJ/cm2,日… 相似文献
10.
11.
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是一项能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增加积温,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的先进种植技术。以玉米为例,可比常规播种增产30%以上。这项技术在增加农作物前期积温和抗旱节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一、坐水播种
坐水即是在每个种子坑中注水,以满足种子发芽需水,是一种抗旱型半灌溉技术。坐水播种技术适宜在春旱严重造成无法按时播种和正常出苗,或由于土壤墒情差,作物出苗率低影响全年产量,出苗后一般能赶上雨季,正常年份降雨基本满足后期生长需要的地区。坐水播种的方法为挖坑或开沟、坐水、播种、盖土, 相似文献
20.
1 坐水播种
坐水即是在每个种子坑中注水,以满足种子发芽需水。是一种抗旱型半灌溉技术。坐水播种技术适宜在春旱严重,造成无法按时播种和正常出苗,或由于土壤墒情差,作物出苗率低影响全年产量,出苗后一般能赶上雨季。正常年份降雨基本满足后期生长需要的地区。坐水播种的方法为挖坑或开沟、坐水、播种、盖土,注水的深度一般应超过播种深度,以利于与底墒相接,增强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