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2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组成的杂交组合为材料,对Lancaster种自交系的杂种优势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Lancaster群与房四平头,Reid、旅大红骨群之间的杂种优势均随性状不同而有所差异。夏播条件下,Lancaster群与唐四平头群和Reid群杂交的产量优势明显大于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群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以分属四大杂种优势群的8个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不含反交)为试材,对不同优势群玉米自交系组配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群间自交系所形成的杂优模式中各性状超中优势差异很大。对单株产量、穗长、穗粗、行粒数几个性状而言,唐四平头×旅大红骨是最有利模式;对于穗粒数的增加上,兰卡斯特×旅大红骨表现最优;在百粒重上,兰卡斯特×唐四平头模式最佳。  相似文献   

3.
利用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种质,采用NCⅡ随机区组设计,对优良选系后代的抗病性和穗部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良后代抗病性普遍提高,丹340×PH4CV和丹598×PH26JA改良后代穗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其中与PH6WC和L658的杂种优势最强,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形成了新的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1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余组成105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初步研究了玉米自交系杂优类群的划分和利用模式的构建。根据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测定结果,比较分析了被测自交系之间的遗传差异,将其划分为唐四、旅、Lan、Reid、RL5大优势类群。不同类群间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对类群间可能组成的杂优利用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说明国内系×国内系、国内系×国内系和国内外系间的混合利用模式均可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1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组成105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初步研究了玉米自交系杂优类群的划分和利用模式的构建。根据杂种优势和配合的测定结果,比较分析了被测自交系之间的遗传差异,将其划分为唐四,旅,Lan,Reid,RL5大优势类群。不同类群间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对类群间可能组成的杂优利用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说明国内系×国内系,国内系×国内系和国内外系间的混合利用模式均可利用。  相似文献   

6.
谷子杂种优势群的构建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理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102-104
根据主要依据地理远缘配制杂交组合、选育杂交种的现状,作者于2007年提出开展"谷子杂种优势群构建、建立杂优利用模式"的构想,并开展了系列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以分子聚类为基础,群体结构分析为主线,数理聚类为辅助,系谱聚类进行验证、校正的类群划分方法,以及双列交试验确定优势类群,建立杂优利用模式的技术路线。并于2009~2010年与美国Kansas State University、USDA-ARS Plant Science and EntomologyResearch Unit Manhattan合作,在国内外率先开展谷子杂种优势群的构建工作,成功地将我国主要谷子育种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目前杂种优势群的构建工作已经完成,杂种优势群的确定和杂优利用模式研究正在进行,预计2011年12月完成。简要介绍了谷子杂种优势群的构建方法及研究进展,以期为谷子杂优利用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辽宁省十二五期间审定主要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主要种质可分为外杂选、改良瑞德、旅黄改、旅改、黄改、兰卡斯特、PN等系统类群,多数为外杂选系统、瑞德系统、旅黄改系统。在众多杂优模式中以国外血缘×旅黄改模式应用最为广泛,说明国外种质的改良创新和国内种质群体间的相互改良研究得到重视。辽宁省玉米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手段单一,应不断创新杂种优势群核心种质,构建玉米杂种优势新类群及其利用模式,不断提高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洪权 《农学学报》2015,5(10):27-32
为了全面了解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自交系间遗传关系,并合理准确地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通过采用黑龙江省5 个主要早熟玉米优良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研究配合力的结果表明:5 个自交系以及配制的组合在7 个农艺性状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组合遗传参数分析:在超亲优势率上,以合344 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穗粗性状的超亲优势率均为正值,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在中亲优势率上,以合344 为母本的组合的优势率为正值,通过分析表明合344 同其他类群自交系之间均表现出较高配合力。其中合344×扎461 与合344×南5 组合的单株产量的中亲优势率均超过10%,增产效果明显。黑龙江早熟玉米杂种优势模式,Lancaster类群×塘四平头类群杂优模式:Lancaster类群×Reid类群杂优模式,Lancaster类群×外杂选类群杂优模式。其结果对黑龙江省早熟玉米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筛选出14个番茄亲本,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105个杂交组合,对13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划分优势群确定杂种优势。结果表明,F_1的杂种优势在大部分的性状中均存在,F_1除果实硬度和纵径外的11个性状值均显著大于亲本。亲本11和亲本8的单株产量、单果质量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最大,亲本1×亲本11、亲本4×亲本11和亲本1×亲本4的产量性状均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显著相关,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显著相关。一般配合力聚类分析和F_1的性状表现聚类分析2种方法划分优势类群,结果证明一般配合力聚类分析方法是有效的,它将14个亲本划分为5个优势群,并确定了优势群1(HG1)×优势群2(HG2),优势群1(HG1)×优势群5(HG5)和优势群2(HG2)×优势群5(HG5)这3个杂优模式。本研究揭示了一般配合力分析法可以作为番茄杂交育种优势群划分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为番茄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间及群内穗部性状的遗传关系,本研究选取五大杂种优势群中典型玉米自交系各10个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其10个穗部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并进一步对五大杂种优势群内自交系各穗部性状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单穗粒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ancaste群中自交系间的变异系数大;杂种优势群间穗长、穗粗、穗行数差异极显著,杂种优势群内各自交系间的穗长、穗重、秃顶长、穗粗、轴粗、粒重等性状差异极显著;各优势群中穗重与单穗粒重的相关均为极显著,出籽率与单穗粒重相关均不显著,秃顶长与单穗产量均为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8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Mol7、黄早四、丹340、478等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15个新选系和8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27个自交系间遗传差异较大,可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其中第Ⅱ类又可分为4个亚类;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系有12个划入旅大红骨群,1个划入瑞德群,2个划入其它类群;在各类群组配中,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群组配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工亚群和旅大红骨Ⅳ亚群组配获得强优势组合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杂种小麦强优热组合选配规律的研究:Ⅰ.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具特异性状的四类16个亲本完全双列杂交的120杂种为材料研究了12个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结果表明:多穗×多穗类型具最高的杂种优势;品质性状杂种优势低于农艺性状优势;产量与品质性状杂成势呈显著正相关,本文还首次提出了小麦“杂种优势型”的概念,认为通过不同类型品种的杂交,如本文中多穗类型与大粒类型的杂交,有希望获得到优势组合。品质性状的杂种势多随双亲性状值的提高耐减小,杂种优势及超标优势多中×中类  相似文献   

13.
试验是采用6份外引玉米种质资源选育的自交系与国内5大类群的5个自交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并用超高优势值和超中优势值进行杂种优势分析,以明确这6份玉米自交系与所属的5大类群之间的杂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C-1、C-2、C-3与旅大红骨类群、自交系C-1与Reid类群、自交系C-6与Lancaster和PN78599类群间在产量上有比较强的杂种优势,与这些类群杂交很容易出现高产组合,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建立新的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杂优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黑龙江省玉米杂种优势群的最新研究,对主要杂种优势群进行重新划分。黑龙江省主要玉米杂优模式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8个,以Reid×Lancaster、Lancaste×r唐四平头、Reid×红玉米为主,变为以Lancaste×r唐四平头、Reid×自330、Reid×唐四平头为主,以Reid×Lancaster、Lancaste×r自330、Lancaste×r其它为辅。其中以Lancaste×r唐四平头杂交模式占绝对优势,Lancaste×r自330、Reid×自330和Reid×唐四平头3种杂交模式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玉米杂交模式。对黑龙江省玉米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的重新正确划分,有利于对种质、杂优模式的利用和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5.
郑单 2 2号 (郑试 2 4 6)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根据“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种优群划分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选用最优的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的杂优模式 ,按照“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的育种目标 ,2 0 0 0年春 ,以改良Reid群自选系郑 60为母本 ,以旅大红骨杂优群自选系郑 3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1 产量表现1 .1 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2 0 0 1年 ,在河南省玉米预试 (套种组 )中平均产量 9882 .45kg/hm2 ,比对照豫玉 1 8号增产 9.74%,居 32个参试品种第 4位。2 0 0 2年 ,在河南省玉米区试 (套种组 )试验…  相似文献   

16.
江苏鲜食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迄今江苏省自育的14个糯玉米杂交种的血缘关系及杂交种选系的配合力,结果表明:①江苏省鲜食糯玉米育种的杂种优势群为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和其它类群,其中通系5类群和衡白522类群为主要杂种优势群;②杂优模式为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通系5类群×其它类群、衡白522类群×其它类群、其它类群×其它类群,其中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是主要杂优模式.江苏需要不断挖掘新的优良种质,加强种质的收集、整理、改良和创新,创造新的杂种优势群,以拓宽杂优模式,育成突破性新品种,提高糯玉米生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28,自引:12,他引:128  
 根据5个玉米杂种优势群和9个亚群的划分结果,总结探索出我国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的10种主体模式、16种子模式,其中改良Reid群×四平头杂种优势群、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Mo17亚群×四平头群和Mo17亚群×自330亚群4种子模式利用最多,且均有很大潜力;改良Reid群×Suwan亚群,改良Reid群×综合品种选亚群和改良Reid群×自330亚群3种子模式有明显发展趋势。对各子模式组合的主要表现、应用地区及其主要性状的改良进行了评析,并对模式的运用、改良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玉米高原地方种质改良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验证高原地方种质的改良效果,探索其杂种优势类群。【方法】以国内6个主要杂优模式群的12个代表自交系为母本,5个含高原地方血缘的自交系为父本,按照NCⅡ设计组配60个杂交组合,通过田间种植鉴定,对F1的单株产量等11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各自交系的所有考察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差异。【结论】81111和8111沃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地方种质资源的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瑞德群体、旅大红骨与高原地方种质组配,易获得较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9.
17个玉米新选系的杂优类群及主要性状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宜宾市农科院玉米所新育成的17个自交系和西南地区目前常用的11个骨干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供试自交系行了杂优类群分析及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按GCA聚类,供试自交系间遗传差异较大,可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按单株产量SCA聚类,17个新选系可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行粒数和穗行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达极显著性水平,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张丹  邹洪军  陈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06-10807,10839
[目的]分析不同杂优组合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产量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提高育种效率。[方法]以辽宁省常用的来源不同的10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7个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杂优组合杂交种产量差异、产量杂种优势表现及影响产量的各构成因素。[结果]杂交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自交系间产量差异极显著,母本自交系的产量都比父本产量高,说明杂交种的产量产生优势受到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改良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应当侧重于协调增加行粒数和穗行数,提高百粒重,这3个性状的选择,有利于F1代产量优势的发挥;使F1代发挥产量优势应根据各杂优群自交系的组配特点选用不同杂优组合。[结论]该研究可为引进新的玉米种质、扩增玉米种质来源、更好地选育玉米杂交种以及更加完善地利用杂种优势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提高玉米育种的预见性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