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原位PCR技术在兽医分子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善元 《四川畜牧兽医》2002,29(6):27-28,30
本文阐述了原位PCR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原位PCR中非特异性问题及主要技术难点,原位PCR结果对照实验的目的和设计方法,不同原位检测技术的应用比较及其在兽医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前景。对临床兽医分子水平的研究和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兽医分子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基因芯片技术在猪病毒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因芯片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功能的新技术,具有高通量、高度平行性、高度自动化的特点。它是通过点样法或原位合成法把大量基因探针或基因片段按特定的排列方式固定在硅片上形成致密有序的DNA分子点阵,按碱基配对的特性与样品DNA杂交,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解读和分析,以获取大量信息。在对动物传染病病原体的研究中,基因芯片技术已应用于病原体检测、基因分型、表达谱的分析等。论文就其定义、作用机理、分类、在动物病毒性传染病方面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巴氏杀菌可以杀灭鸡蛋中的病原体,主要是沙门氏菌。在过去的几年中,经过改良的巴氏杀菌技术不仅能消除病原体,而且能延长液蛋产品的保存期。  相似文献   

4.
原位 PCR是一种将常规 PCR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技术结合起来的新方法 ,其类型主要有直接原位 PCR、间接原位 PCR、原位 RT-PCR和原位再生序列复制反应 ,其中间接原位PCR应用最为广泛。原位 PCR技术的基本步骤包括标本处理、蛋白酶消化、原位 PCR扩增和扩增后产物的检测。原位 PCR技术操作比较复杂 ,同时在操作中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和假阴性结果。尽管如此 ,原位 PCR技术作为一种特异性、敏感性高的靶序列定位检测技术 ,作为研究基因信息和细胞、染色体等的形态信息的有力工具 ,在兽医分子生物技术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针对已有资料中对于以DNA为靶基因序列的原位PCR介绍较多,而对于原位反转录PCR的介绍很少,但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有很多检测的靶基因是RNA(病毒的或基因组的RNA)的实际情况,就原位反转录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试验结果的关键因素和步骤,如组织细胞的固定、引物和探针的选择、蛋白酶及DNA酶消化、假阳性及假阴性的产生等进行了概述,旨在通过探讨上述问题,对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6.
免疫组化技术在细菌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免疫组化技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将物质标记在抗体上,通过检测标记来显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随着免疫组化的发展和成熟,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研究中的各个方面,除了对细菌等病原体进行准确的检测外,主要进行细菌粘附的观察、对机体组织中的定位和动态分布进行检测等,从而对病原体致病机制进行研究,是现代医学研究广泛使用的研究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发病早期对病原体的快速诊断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成簇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和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组成的CRISPR-Cas系统是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其中的CRISPR-Cas12a系统在病原体的快速诊断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其与核酸扩增、荧光标记等技术结合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方便等特点,适合现场即时检测。本文回顾了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总结了近年来CRISPR-Cas12a在病原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面临的挑战和展望,以期为病原体检测技术的开发和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uencing, RNA-seq)进行转录组分析是了解病原体入侵宿主分子变化的重要工具,在同时分析病原体与宿主转录组时,RNA-seq技术需要分别构建病原体及宿主的cDNA文库,再将其各自映射到病原体及宿主参考基因组中,而互作转录组测序技术(Dual RNA-seq)无需分离两物种,只需构建一个转录组文库,便能同时对两个(或多个)研究对象进行测序和分析,可以直观地揭示病原体和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转录组学动态变化,因此Dual RNA-seq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疾病和生物感染模型的相互作用研究中。为了解Dual RNA-seq技术及其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前景,就Dual RNA-seq技术概述以及近年来该技术在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Dual RNA-seq技术可为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和理解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宿主的转录组学变化,从而揭示潜在的新靶点或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病原体溯源技术研究进展及在寄生虫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体是导致人和动植物感染疾病的根源,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隐患。病原体溯源研究对于基因型鉴定、分类地位准确化、流行病学调查及疾病的防控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病原溯源研究。作者主要对病原体溯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寄生虫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蚕病的产生及传播主要取决于病原体,一种疾病流行除了要有病原体外,还要有一定的条件,即蚕儿群体的抗病能力、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病原体密度、活力等等。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是微粒子原虫,它的传播在南方几乎不受气候条件影响,依靠两条传播途径传播,即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  相似文献   

11.
动物疫病的大暴发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生产与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病毒性疫病的增加使得动物疫病更加复杂,流行趋势更加严峻。灵敏、特异、快速地诊断动物疫病是实施疫病防控措施的关键环节。基于PCR技术及等温扩增技术的分子生物学诊断解决了传统病原学诊断费时费力、免疫血清学存在的窗口期等问题并摆脱了对高精度温控设备的依赖,成为目前常用的病原体筛查方法。但大多数检测方法一次只能检测到一个或几个病原体,且复杂的试验流程及对设施的高要求降低了立即干预突发疫情的能力,同时无法满足某些检测分析需求。近年来,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的高通量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具有同时监测、检测和表征成百上千个靶点的能力,能满足在多种环境下的病原体快速检测的需求,是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检测手段。笔者从病原学、免疫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及高通量诊断等方面对主要的病毒性动物疫病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展望未来动物疫病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以期为动物疫病快速诊断提供更多的方案思路,提升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陈坚 《中国兽药杂志》2010,44(12):46-49
介绍了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动物微生物研究中病原体检测和分型、致病机理、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影响以及耐药性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分析了限制该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是一种高效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可以在转录水平研究机体在不同生理时期、环境变化、疾病等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已被广泛用于寻找差异基因的研究。为筛选与病原体致病相关基因,了解病原体与感染细胞之间的分子响应机制,从分子水平探讨某病原体的致病机制;为研究不同强弱毒株之间的毒力差异,寻找新的毒力基因。应用SSH技术,可以同时从病原体和宿主细胞两个层面进行基因表达差异研究。通过构建病原体表达的差减文库或宿主细胞的表达差异文库,分别寻找病原体或宿主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病原体在机体内引起的各种病变的分子机制,以及今后动物疫病的基因治疗及基因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猪的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病原体随着病猪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以及呼气排出体外,健康猪吸进这些病原体后而引起传染,如猪气喘病、流行性感冒等。消化道传染,很多病原体都是随着猪的吃食、饮水和拱土等进入体内,如猪瘟等。伤口传染,当皮肤或黏膜破伤时,病原体由伤口侵入,如破伤风、猪丹毒等。生殖道传染,有的公猪或母猪配种时互相传染,如猪传染性流行病等。昆虫携带传染,如蚊子、虱子、跳蚤等吸血昆虫的传播,如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相似文献   

15.
纳米孔测序是基于单分子的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具有便于携带、实时测序、超长读长等技术优势。近年来,纳米孔测序技术发展迅速,在动物疫情现场处置、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动物疫病临床快速诊断、病原体基因组学研究等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综述可以发现纳米孔测序具有如下应用方面的特点:可及时准确鉴别病原体,给出精准检测结果,有助于基层有效应对突发、新发、外来动物疫情;可与PCR联合应用,快速获得病原体全基因组序列,为病毒遗传变异和流行病学分析提供重要参考和理论依据;可用其探索建立灵敏可靠、灵活机动、快速反应的病原体监测预警网;可利用其优势建立较全面的病原体基因库,为后续的临床耐药性分析及用药指导提供建议。随着纳米孔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测序通量、准确度和自动化程度,测序成本与周期,数据分析软件的丰富性和易用性等方面有望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6.
渔业生产上常常需要通过肉眼来检查诊断鱼病,本全面介绍了“鱼、病原体、养鱼环境”的“观察、检查、调查、综合分析”等科学诊断诊断方法,以及常见鱼病的症状参考表,为渔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17.
预防疾病提高养猪生产率陶永辉译自《日本养豚》1989,Vol.39,No9,53~57张继慈校损害猪健康的原因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由营养、生理性障碍及环境所致,另一类是为特定的病原体感染所致。病原体感染所引导的疾病,按病原体的强弱、发病时的状况,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鸡的呼吸道疾病越来越严重,在很多鸡群占整个疾病造成损失的一半以上,造 成巨大经济损失。在各种类型的商业鸡群中,最常见的是由多种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形成很 难用对付单个病原体的方法防制的复合型呼吸道疾病。根据现代流行病学观点,此病称为多 病因呼吸道疾病(multicausal respiratory disease, MRD)或复合病因呼吸道疾病(respiratory disease of com plex etiology)。参与鸡的MRD形成的致病因素,除了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细 菌、支原体、病毒等病原体外,还有造成免疫抑制的病原体以及不利的环境因素,它们的存 在往往加重呼吸道病原体本身的致病作用(图1)。 1 呼吸道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呼吸道病原体同时或先后作用于鸡呼吸道,它们之间可产生致病协同作 用(synergism),比单一病原体所致疾病严重得多。一般说来,病毒性病原体的 感染使呼吸道上皮发生损害,有时甚至是轻微的损害,都会为细菌的继发和并发感染造成良 好的机会。病毒感染、支原体和大肠杆菌3者之间相互作用,可以使呼吸道疾病更严重。仅 支原体感染鸡只能产生轻微的症状,但同时有NDV或IBV感染,则要加重。单独的大肠杆菌感 染也只产生轻微症状或没有症状,但如有支气管炎病毒存在  相似文献   

19.
1种蛋污染的途径种蛋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要想控制家禽的传染病,必须从种蛋的消毒作起。种蛋被病原菌污染有以下2个方面。内源性的途径即某些病原体在种鸡的卵巢内增殖,在卵黄形成的过程中,病原体移行到卵黄,随着输卵管上蛋白和蛋壳形成,蛋产到种鸡体外,这些病原菌在蛋黄中生存。在输卵管内也会侵入蛋白,继续生存造成蛋内存有污染的病原体。通过卯传递病原体的有沙门氏杆菌、禽败血支原体、鸡白血病病毒、鸡脑脊髓炎病毒等。  相似文献   

20.
1现代猪病的特征 几年前,猪的疾病流行趋势还是单一的病原体问题,即1个病原体感染后引起1种临床反应。如果含有其他病原体,是在发生主要传染病症后仅仅造成继发感染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