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豫棉50’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中早熟棉花新品种,2016年7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棉2016002)。为了充分了解转基因杂交棉‘豫棉50’棉花新品种的品种特性及配套简化栽培技术要点,加快其在棉花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本研究详细介绍了‘豫棉50’的选育过程,对2012~2014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3年26点次试验数据进行汇总。结果表明‘豫棉50’在河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是集高产、优质、抗病虫于一体的转基因杂交棉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豫宝杂4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选育的适于黄河流域春播和麦棉套种的棉花杂交种。该品种通过2003年河南省杂交棉品种预备试验和2004年河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2005年同步参加河南省杂交棉品种生产试验。2006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棉2006011号)。该品种适合黄淮流域中高肥水条件下春播和麦棉套种。  相似文献   

3.
宛棉9号(原名宛2018)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常规棉花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河南省棉花区域试验,2005年参加河南省棉花生产试验,2006年3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豫审棉2006008)。该品种适合河南各棉区春直播和麦棉套种。  相似文献   

4.
豫宗杂4号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化多抗育种研究室选育的棉花杂交种。2000年,以抗病性能优良的9957(109选系)做母本,长势强,结铃性好的9989(豫棉668选系)做父本配制杂交组合,2001年进行产比试验,2002年参加多点比较试验,2003~2005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2005年同时参加河南省杂交棉生产试验。200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豫审棉2006011)。  相似文献   

5.
邓杂1号是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原邓州市种子公司)最新选育的高产、优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4~2005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棉品种比较试验,2006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棉品种生产试验。2006年通过农业部转基因安全鉴定(农基安证字[2006]第11号,安全等级:Ⅰ);2007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命名(豫审棉200710)。该品种抗逆性好,抗棉铃虫株率96%,Bt蛋白表达量379.1,为中高抗棉铃虫品种;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该品种增产潜力大,在2006年河南省杂交棉品种生产试验中,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较对照豫杂35增产7.6%,4.5%,4.7%。  相似文献   

6.
天兴棉1号是荆州市天兴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2010、2011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参加湖北省生产试验,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现场考察。介绍了该品种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先棉66号是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选育的高产、抗病、抗倒、优质棉花新品种。2009年先棉66参加河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1年参加河南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2014年10月通过河南省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适宜河南省中高肥力地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8.
中棉所50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双价转基因短季棉新品种,2005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棉2005003号),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棉2007013  相似文献   

9.
豫花9327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针对河南省夏直播花生的发展和加速实现花生生产机械化的要求而选育的优质高产早熟抗病花生新品种,2000~2002年分别参加了河南省夏直播花生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汴棉584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单价转基因抗虫常规春棉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抗枯萎、耐黄萎、抗棉铃虫、结铃性强、铃大、衣分高、霜前花率高、吐絮畅且集中、易采摘等优点。2015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全面了解棉花新品种汴棉584的生产推广利用价值,本文以2012-2014年河南省常规春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对汴棉58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汴棉584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及邻近省份同类型棉花生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棉豫068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R613为母本、中棉所41优良品系为父本,通过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2009-2010年在河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皮棉平均产量1 506.0kg/hm2,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7.3%。2011年在河南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中,皮棉平均产量1 297.7kg/hm2,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5.8%。枯萎病和黄萎病病情指数分别为4.6和28.0,对棉铃虫抗性达到2级水平。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黄河流域种植。  相似文献   

12.
豫早棉9110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豫1335为母本、中825为父本,采用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短季棉新品种。该品种纤维长度30.3mm、比强度30.1cN/tex、马克隆值4.4;高抗棉铃虫和枯萎病、耐黄萎病;2011年河南省短季棉生产试验中皮棉平均产量1 112.1kg/hm2,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6.4%。201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豫农416是集高产、优质、适用性广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1.为合理利用小麦新品种豫农416提供理论依据,利用2007—2009年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豫农416的主要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农416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和适应性广等特点.2年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4.58%,生产试验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变异系数均值8.71%(低于对照品种);适应度均值为87.5%(高于其他继试品种);主要品质达强筋优质小麦标准.该品种适合河南及周边省份相近生态区高中肥田种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李文蕾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8):51-52,106
根据2006~2008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汇总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回归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棉花新品种邯7860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邯7860早熟性好,稳产高产,纤维品质好,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15.
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豫谷24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谷24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安8023为母本、抗除草剂品种SK384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海南加代动态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除草剂夏谷新品种,在全国第九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被评为"二级优质米"。该品种生育期为94 d,株高为110 cm,抗倒伏1级,对谷锈病和谷瘟病抗性均为1级。2011—2012年参加河南省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4 623.9 kg/hm2,较对照豫谷9号增产2.37%;2014年,参加河南省谷子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5 143.0 kg/hm2,2015年4月取得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该品种适宜在河南省春播、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6.
水稻新品种通系930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系930是以水稻通35为母本,以通88-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性。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893.3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7.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812.9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7.0%。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豫谷16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谷16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豫谷9号为母本、自选稳定品系安268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海南异地加代动态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夏谷新品种,2011年3月取得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2008-2010年河南省谷子品种区域试验、生产示范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4 580.0kg/hm2、4 965.0kg/hm2,较对照豫谷9号分别增产3.59%和7.80%。该品种株高123.6cm,生育期89d,谷锈病、谷瘟病抗性均为1级,在全国第八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被评为"一级优质米",适宜在河南省春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8.
大豆杂交种杂交豆5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豆5号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84A,恢复系为JLR1。杂交豆5号的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品质较好。全省预备试验平均公顷产3 473.2 kg,比对照增产14.1%;两年区试平均公顷产2 962.9 kg,比对照增产12.2%。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3 227.6 kg,比对照平均增产19.7%,籽粒脂肪含量22.25%,蛋白质含量38.79%,蛋脂合计61.04%。该品种适于吉林省中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豫农35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04--2006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7827.15 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49增产4.05%,达显著水平,在2006---2007年度国家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7006号.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