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宽体金线蛭繁殖性能及蛭苗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宽体金线蛭繁殖性能和蛭苗生长特征,在室内条件下对宽体金线蛭野生群体进行人工繁殖,统计了每条亲蛭产茧数量、卵茧大小及卵茧孵化蛭苗数量,并研究了蛭苗生长特征。结果显示:(1)宽体金线蛭每条亲蛭产茧1~4枚,平均产茧(2.45±0.88)枚,体质量10.00 g以上亲蛭平均产茧量[(2.80±0.79)枚/尾]显著多于体质量10.00 g以下亲蛭[(1.71±0.62)枚/尾],产茧后亲蛭体质量下降明显,平均下降52.38%±9.57%;(2)卵茧呈卵圆形,随着产茧时间延长,卵茧个体变小,卵茧平均质量为(0.873 5±0.378 4)g,平均长为(2.202 7±0.493 6)cm,平均每个茧孵出蛭苗(27.61±10.81)尾;(3)每条亲蛭繁殖蛭苗27~136尾,平均(65.25±34.91)尾;(4)在水温20.5~26.0℃条件下,经过21 d饲养蛭苗平均体质量从(0.020 9±0.002 8)g增加到(0.298 1±0.090 5)g,平均体质量增加了近13倍,养殖开始特定增重率出现一个高峰,之后在26.00℃左右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繁殖能力强,蛭苗体质量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2.
高明  侯建华  李双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05-11306
[目的]为水蛭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温度对照组,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宽体金线蛭的产卵和孵化,探讨宽体金线蛭的最佳产卵温度、最适孵化温度和孵化时间。[结果]宽体金线蛭产卵和孵化的最适温度是20~25℃,孵化时间为25 d左右。[结论]温度对宽体金线蛭繁殖的影响显著,在生产中应当注意对温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宽体金线蛭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楠  徐子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12-112,116
介绍了宽体金线蛭幼苗人工繁育技术,包括场地和水质选择,产卵池、孵化池和防逃设施的建设,宽体金线蛭的种蛭选择和饲喂以及卵茧孵化、幼苗饲喂和管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不同体质量规格的日本医蛭越冬的适宜密度以及对卵茧、幼苗的影响,选用不同体质量规格(A组为1 g, B组为2 g, C组为3 g, D组为4 g, E组为混合规格体质量组)的日本医蛭于面积为0.5 m~2的自制越冬池中越冬繁殖,记录越冬后日本医蛭存活数、产茧数量及卵茧孵化情况.结果显示, A-D组最佳越冬密度分别为3.174 kg/m~2,3.188 kg/m~2,2.904 kg/m~2和3.168 kg/m~2. A-D组平均产茧率为1.15,1.21,1.20,1.20.卵茧质量、幼苗平均质量随日本医蛭越冬规格增加而增加,出苗数也相应增多.结果表明,生产中为了获得较大规格的幼苗,应选择相对较大的亲本进行越冬繁殖,且单位面积总投放量控制在3.0~3.5 kg时,存活率最高,平均产茧率最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异地引进的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苗种是否适合本地养殖,对江苏省宿迁市的骆马湖(SQ)、江苏省兴化市的乌巾荡(XH)、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太湖(WJ)、湖北省大悟县竹竿河(DWX)和黑龙江省宾县的松花江(BX) 5个不同地理种群的野生宽体金线蛭亲蛭的繁殖力,稚蛭第21天时的成活率、生长指标,以及幼蛭第121天时的成活率、生长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在亲蛭体质量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的情况下,其各自平均产卵茧数量、卵茧平均质量和平均出苗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种蛭平均体质量与卵茧的平均质量、卵茧的平均出苗数量均成正比;各地区间稚蛭第21天时的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黑龙江宾县稚蛭从第11天起生长指标明显低于其他4个地区;江苏3个地区幼蛭第121天时的成活率明显高于黑龙江宾县和湖北大悟县幼蛭,黑龙江宾县幼蛭从第30天起生长指标明显低于其他4个地区。研究表明,江苏3个地区的宽体金线蛭较适宜本地区养殖,夏季水温应控制在30℃以下,在宽体金线蛭的养殖购种时最好选择与本地环境相近的亲本和蛭苗。  相似文献   

6.
总结宽体金线蛭的人工可控高效繁殖技术,包括孵化平台准备,种蛭选择、放养和繁殖等,以为宽体金线蛭的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喉拟水龟母体大小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同一种群中3种规格(小型个体783.0 g±55.2 g、中型个体991.3 g±62.3 g和大型个体1248.5 g±122.9 g)母体的繁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不同规格母体的月产卵量差异较明显,其中小型母体在产卵期首月和末月产卵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3种规格母体的平均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与母体的大小呈正相关,平均窝数与母体大小则呈负相关;窝卵数、卵重、卵宽也与母体规格呈正相关,其中窝卵数的差异极显著(P〈0.001)。在代表卵形状的卵长径与短径比值中,小规格母体产的卵略长,但差异不显著;大规格母体产的稚龟则显著大于小规格母体产的稚龟(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大规格母体作为繁殖亲本,可以获得更多的后代。  相似文献   

8.
宽体金线蛭是一种被广泛人工养殖的药用动物,其繁殖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取宽体金线蛭种蛭在室内养殖于自制的水蛭水族箱,取材进行解剖和石蜡切片,观察其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在宽体金线蛭产下卵茧后,观察其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实验结果表明:(1)宽体金线蛭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球、前列腺、阴茎鞘和雄孔几部分,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蛋白腺、阴道囊和雌孔几部分;(2)宽体金线蛭卵茧产下约3h,受精卵进入二细胞期,约8h进入4细胞期,约12h进入8细胞期,约1d进入多细胞期,约3d进入囊胚期,约5d进入原肠胚期,约28d孵出幼蛭.  相似文献   

9.
沙塘鳢室内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沙塘鳢繁育技术,为规模化养殖提供基础。[方法]采用了人工繁殖和自然繁殖两种方法对沙塘鳢天然捕捞成熟个体进行室内繁殖研究。人工繁殖分别用催产剂HCG、催产合剂LRH-A2+DOM催产亲本;自然繁殖选择性腺成熟雌雄鱼按1.0∶1.2比例放入塑料箱中交配产卵,定期收集卵粒、统计产卵雌鱼数。[结果]注射HCG人工催产沙塘鳢雌鱼易发生流产现象,获得的受精卵在卵巢中分散粘附,孵化第2天卵粒开始发白、脱落,未孵化出鱼苗;催产合剂LRH-A2+DOM催产亲本未获得受精卵。自然繁殖组中沙塘鳢自然产卵率70%,受精卵在鱼巢上粘附规则,经孵化获得鱼苗,孵化率50%。[结论]沙塘鳢宜采取自然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10.
正在蚯蚓养殖中往往会遇到卵茧孵化率低的问题,给蚯蚓生产带来不小的影响。蚯蚓卵茧孵化所需的时间及每个卵茧孵出的幼蚓数,与蚯蚓的种类和孵化时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要想提高蚯蚓卵茧的孵化率,就必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秸秆还田过程中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碳的转化形式。[方法]通过控制土壤湿度、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培养天数等影响因素,测定土壤中微生物呼吸产生的CO2、土壤有机质、还田率及损失率,来衡量还田的效果。[结果]在人为控制外界条件下,秸秆中的碳更多地转化为有机质,同时减少温室气体中碳的转化。[结论]在土壤湿度45%、粉碎还田、还田量67%、培养天数20 d的条件下,还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麦收后不同耕作制度和田间管理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方法]运用比较法,研究了麦收后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3种处理对小麦秋播墒情的影响。通过烘干法,测定3种模式下农田土壤含水量、储水量、耗水量。[结果]3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的土壤含水量高于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略高于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1 m深土壤储水量大于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而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的土壤储水量大于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3个模式的耗水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土壤深度为1 m的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冀宏  张卫勇  郑健  王燕  黄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031-3034
[目的]研究植物混掺物对土壤含水率、土壤保水性和入渗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简单试验仪器设计植物混掺物的室内渗流试验,即在相同入渗水量(注水920 ml)条件下,测定纯土及掺有1%和3%麦秸、胡麻杆及玉米芯8种土壤类型的土壤水入渗的相关参数,比较其土壤含水率和湿润锋推移的差异性。[结果]在植物混掺物的湿润锋推移中,混掺3%麦秸、胡麻杆、玉米芯的无积水时刻分别为79、83和75 min,水平湿润锋入渗距离分别为12.6、12.1和13.2 cm,垂向湿润锋入渗距离分别为14.0、14.5和15.0 cm,以混掺3%玉米芯的土壤无积水时刻少,水平湿润锋入渗距离和垂向湿润锋入渗距离为最高,其含水率低1%~3%。[结论]在耕作层中掺入适量秸秆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水性,增加入渗性及墒情,实际耕作中以添加3%玉米芯为最好。  相似文献   

14.
贵立德  王小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61-16062,16066
[目的]系统研究干旱半干旱区秸秆还田的有效利用方式。[方法]在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马家岔村进行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土壤肥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有助于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0.12 g/kg,全氮增加0.03 g/kg,碱解氮增加2.2 mg/kg,有效磷增加2.01 mg/kg,速效钾增加2.1 mg/kg。以秸秆还田+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腐熟剂保水保墒效果和产量为最好,土壤耕层平均含水量分别为8.85%、8.91%、9.36%,9.14%,比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分别高0.12%、0.4%、0.13%、0.72%。产量是26 333.82 kg/hm2,比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增产2 790.14 kg,增产率为11.85%。[结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腐熟剂处理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和砂姜黑土水分状况的影响,探讨适宜的秸秆还田量。[方法]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玉米干秸秆粉碎还田量,小麦主要生育期采集0~10、10~20 cm土壤样品,测定水分含量;收获期考察小麦产量结构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籽粒产量增长3.49%~7.09%,平均提高4.94%,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用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0~10 cm、10~20 cm以及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土壤干旱程度。[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稻草、玉米秸秆和甘蔗渣覆盖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覆盖材料,为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成龄茶园中,设覆盖厚度相同(8 cm)的稻草、玉米秸秆、甘蔗渣处理和不覆盖处理作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等含量和土壤含水量、茶鲜叶产量及茶叶理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覆盖稻草、玉米秸秆和甘蔗渣处理可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覆盖稻草和玉米秸秆处理可提高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的含量;覆盖甘蔗渣处理使0~6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pH值增高.在夏、秋茶期3个覆盖处理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春茶期,3个覆盖处理0~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稻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覆盖玉米秸秆和稻草处理的鲜叶产量分别比CK增加13.42%和9.47%,覆盖甘蔗渣的产量较CK降低了5.26%.覆盖3种秸秆处理可使茶叶的茶多酚含量增高,氨基酸含量降低.[结论]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可促进茶园土壤养分的供应,提高茶树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免耕覆盖在四川省西昌市主要轮作方式中的技术措施及其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2008年开始在西昌市小庙乡进行水稻-小麦轮作免耕覆盖的长期定位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处理(①翻耕并将秸秆带离本田;③秸秆翻耕入土;⑤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定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并对各处理水稻产量进行比较。[结果]处理⑤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处理①、③提高了6.81%和0.93%,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处理①、③提高了6.66%和2.67%,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较处理①提高了5.26%和8.34%;处理⑤土壤含水量较高,表土温度较低,水稻产量较高。[结论]免耕覆盖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调控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汪建中  柯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48-6751
[目的]研究平菇和酵母菌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提高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并探讨基质粗蛋白含量与相关酶系活性的关系。[方法]以酵母种类(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酵母接种量和酵母接种时间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平菇和酵母菌混菌发酵玉米秸秆提高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同时研究了各培养条件组合下木质素酶系、滤纸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探讨了基质粗蛋白含量与相关酶系活性的关系。[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A3B2C1组合培养条件下发酵基质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3.36%;在此发酵条件下,培养的第5~15天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最高,而各组合培养条件下基质滤纸酶和羧甲纤维素酶的活性则无规律可循。[结论]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为:在接种平菇的同时接种10%的产朊假丝酵母液体菌种。木质素酶系的活性与发酵基质的粗蛋白含量可能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对掌叶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阐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对水分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方法]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5种(田间持水量为100%、80%、60%、50%、40%)处理对掌叶木1年生幼苗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处理⑤不能提供幼苗生长所需的水分,幼苗全部干枯死亡;处理①、②幼苗生长表现正常;处理③叶片大量变黄枯萎;处理④叶片大量枯萎脱落且在控水40 d后其存活率只有30%。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其苗高、地径、叶片数的增长量总体呈减小的趋势,根冠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以叶片数的减少量最大;不同处理下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均为:根>叶>茎。[结论]在水分亏缺条件下,植物幼苗地下部分生长得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