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明  侯建华  李双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05-11306
[目的]为水蛭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温度对照组,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宽体金线蛭的产卵和孵化,探讨宽体金线蛭的最佳产卵温度、最适孵化温度和孵化时间。[结果]宽体金线蛭产卵和孵化的最适温度是20~25℃,孵化时间为25 d左右。[结论]温度对宽体金线蛭繁殖的影响显著,在生产中应当注意对温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总结宽体金线蛭的人工可控高效繁殖技术,包括孵化平台准备,种蛭选择、放养和繁殖等,以为宽体金线蛭的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宽体金线蛭繁殖性能及蛭苗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宽体金线蛭繁殖性能和蛭苗生长特征,在室内条件下对宽体金线蛭野生群体进行人工繁殖,统计了每条亲蛭产茧数量、卵茧大小及卵茧孵化蛭苗数量,并研究了蛭苗生长特征。结果显示:(1)宽体金线蛭每条亲蛭产茧1~4枚,平均产茧(2.45±0.88)枚,体质量10.00 g以上亲蛭平均产茧量[(2.80±0.79)枚/尾]显著多于体质量10.00 g以下亲蛭[(1.71±0.62)枚/尾],产茧后亲蛭体质量下降明显,平均下降52.38%±9.57%;(2)卵茧呈卵圆形,随着产茧时间延长,卵茧个体变小,卵茧平均质量为(0.873 5±0.378 4)g,平均长为(2.202 7±0.493 6)cm,平均每个茧孵出蛭苗(27.61±10.81)尾;(3)每条亲蛭繁殖蛭苗27~136尾,平均(65.25±34.91)尾;(4)在水温20.5~26.0℃条件下,经过21 d饲养蛭苗平均体质量从(0.020 9±0.002 8)g增加到(0.298 1±0.090 5)g,平均体质量增加了近13倍,养殖开始特定增重率出现一个高峰,之后在26.00℃左右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繁殖能力强,蛭苗体质量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宽体金线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对宽体金线蛭的生长的影响,为宽体金线蛭的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在不同温度(15、20、25、30℃)下养殖20d,每组2d测1次体重,比较各组宽体金线蛭的日增重。[结果]15、20、25、30℃条件下平均日增重分别为2.04%、2.99%、3.23%、0.62%。在15~2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生长明显加快(P〈0.05);20~25℃平均日增重率最高,达到2.99%~3.23%,差异不显著(P〉0.05);超过30℃则宽体金线蛭生长显著下降,存活率为55%。[结论]宽体金线蛭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0~25℃。  相似文献   

5.
宽体金线蛭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楠  徐子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12-112,116
介绍了宽体金线蛭幼苗人工繁育技术,包括场地和水质选择,产卵池、孵化池和防逃设施的建设,宽体金线蛭的种蛭选择和饲喂以及卵茧孵化、幼苗饲喂和管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不同饵料对宽体金线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宽体金线蛭的最佳饵料,在外界条件相同 (相同的温度、光照等)条件下,分别单独投喂螺蛳、河蚌和原生动物,以及混合投喂螺蛳和原生动物,每5 d称量1次体重,连续称量7次,35 d后比较各组宽体金线蛭的日增重。结果单独喂食螺蛳后,宽体金线蛭体重增加明显;在螺蛳饵料中添加原生动物,对宽体金线蛭的生长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而单独投喂河蚌或原生动物后,宽体金线蛭的体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试验表明螺蛳与原生动物混合是宽体金线蛭的最佳饵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国标方法对养殖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宽体金线蛭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83.52%、13.03%、1.21%和0.95%;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TAA)为639.73 mg/g,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氨基酸(EAA)7种,总量为230.57 mg/g,EAA/TAA和EAA/NEAA数值分别为36.04%和56.35%,符合FAO/WHO推荐的优质蛋白质标准;共检测出14种脂肪酸,总计含量是25.10 mg/g,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分别为11.49 mg/g(45.78%)和13.61 mg/g(54.22%),必需脂肪酸(EFA)3种,含量为4.94 mg/g(19.68%)。结果表明,养殖宽体金线蛭常规营养成分与野生宽体金线蛭相似且略高;具有良好的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药用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均揭示了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及降血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4.建池 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远离村庄、厂矿等闹市区,避开车辆频繁的交通沿线,无噪音、无震动、无污染、环境安静的地方建池。池塘的建设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新池开挖。利用土质好、无渗漏、保水性强的涝洼地或废荒地,按东西向建造,池塘长度可因地而宜。  相似文献   

9.
宽体金线蛭是我国中药材水蛭的主要品种和来源,而其野生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宽体金线蛭的人工养殖日趋受到重视。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养殖试验,对宽体金线蛭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活动和栖息习性、食性、繁殖)和养殖技术(养殖池的建造、种蛭来源及放养、繁殖、饲养管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为研究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幼螺和田螺(Procambarus clarkii)幼螺对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幼苗的养殖效果,将宽体金线蛭幼苗饲养在以50目聚乙烯制作的网箱内,每个网箱均放入500尾刚孵化出来的宽体金线蛭幼苗,分为福寿螺组和田螺组2个组,每组5个网箱。福寿螺组以福寿螺幼螺为饵料培养宽体金线蛭幼苗,田螺组为对照组,以田螺幼螺为饵料培养宽体金线蛭幼苗,试验共进行39 d。结果表明,福寿螺组和田螺组中宽体金线蛭幼苗的成活率和日增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福寿螺幼螺较田螺幼螺更适合作为宽体金线蛭幼苗的饵料。  相似文献   

12.
秸秆深施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耕地进行秸秆深施,可提高土壤的入渗速率,增加土壤蓄水空间和能力,提高降水的利用率,是缓解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的水分匮乏的有效措施。将厚度为8cm的大豆秸秆、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分别深施于宽5cm、深28cm的沟中并回填土壤,研究其蓄水效果。结果表明,秸秆深施后,地表下0~20cm的土壤含水量比对照地提高了0.5%~2.0%,深度越接近秸秆深施处土壤含水量越大,反之越小,深施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的蓄水效果与对照地有显著差异(P0.05),而深施大豆秸秆的蓄水效果无显著差异(P0.25)。  相似文献   

13.
秸秆深施还田历经时间对蓄水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人工控制降水条件下,对黑龙江省黑土耕地土壤深施3种不同作物秸秆,研究其蓄水效果及土壤含水量随历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深施初期在各深度土层上大豆和玉米秸秆的蓄水效果显著(P<0.05).秸秆深施9个月在距离秸秆深施较近15和20 cm土层处玉米、水稻和大豆秸秆有显著效果.秸秆深施22个月仅玉米秸秆在20 cm土层处有效果.随着深施秸秆历经时间的延长各种秸秆蓄水效果整体呈下降趋势.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秸秆深施处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
三种常用鱼药对宽体金线蛭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给宽体金钱蛭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大面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生石灰3种常用鱼对宽体金线蛭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3种药物对宽体金线蛭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55,2.68,108.74mg/L;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0.155,0.268,10.874mg/L。3种药物对宽体金线蛭的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和生石灰。  相似文献   

15.
覆盖免耕的节水效应与土壤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覆盖免耕、秸秆还田和常规耕作的研究表明:覆盖免耕从作物播种开始到收获的时段内较秸秆还田和常规耕作可以分别节水352.2 m3/hm2、441.4 m3/hm2.对豌豆生长期内土壤表层、5、10、152、0 cm和25 cm观测表明:早上8∶00温度较低时覆盖免耕可以提高土壤表层的温度;在温度较高的下午14∶00,覆盖免耕可以减缓土壤温度升高过快;在温度降低的晚上20∶00,覆盖免耕可以减缓土壤温度的降低.因此,覆盖免耕可使土壤的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创造良好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以13、20和30年生鸭梨为试材,分别在辛集市新垒头、泊头市苗圃场和曲阳县寺南庄梨园,研究了覆膜、定期浇水和对照3种不同土壤水分调控技术对土壤含水量和鸭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以定期浇水最高,对照和覆膜较低;平均单果重以定期浇水最大,覆膜次之,对照最小;果肉硬度则正相反;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和糖酸比以对照最高,覆膜次之,定期浇水最低;可滴定酸含量以定期浇水最高,对照和覆膜较低;Vc含量以覆膜最高,对照次之,定期浇水最低;果实淀粉和果皮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对照>定期浇水>覆膜。  相似文献   

17.
土壤含水量对秸秆分解的影响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秸秆与土壤混合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秸秆分解时对土壤含水量的需求以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秸秆前期的分解,在土壤含水量为20.0%和15.0%的条件下,秸秆分解率在第10天分别为30.73%和14.01%,在第60天分别为52.90%和43.20%。同时,秸秆在分解过程中可以释放出水分,从而提高土壤含水量,并使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加入秸秆组的土壤含水量在第50天比对照组高出5.41%,说明秸秆还田的保水、增墒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Mulching and soil water content (SWC)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oil erosion, a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traw mulching on water infiltration and soil loss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SWC treatments in a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northern China. Increasing initial SWC can decrease soil infiltration and increase soil loss. During an 80 mm rainfall event (80 mm·h−1 for 60 min), 8%, 12% and 16% initial SWC treatments decreased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by 8.7%, 42.5% and 58.1%, and increased total sediment yield by 44, 146 and 315 g,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4% initial SWC. However, in all the straw mulching treatm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ble infiltration rate between the different initial SWC treatments. For all initial SWC treatments, straw mulching of 30% or mo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water infiltration by over 31% and reduced soil loss by over 49%, compared to the unmulched treatmen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no-till planters, a maize straw mulching rate of 30% to 60% (1400–3100 kg·hm−2) is recommended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water and soil in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