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所述两个试验,用以比较不同生长速度的小鸡群在机体结构、血浆中葡萄糖、类脂物和蛋白质浓度、消化道生理及消化酶活性等方面的表现.试验Ⅰ中,被检父本从一重型鸡(HW)品系和一轻型鸡(LW)品系中选择,杂种鸡则从其后代中选择。试验Ⅱ对来自一重型鸡(HW′)品系和一自来亨(LEG)品系的父本与它们的杂交后代进行比较.这两个试验所作的比较都是在25同龄和61日龄时进行. HW与LW、LEG比较,表现出有较高的体重、较为发达的胸肌和较长的翅膀.虽然在两个试验中杂交后代对于父母代来说都表现出中间特性,但HLEG与HL相比,其特性更趋向于  相似文献   

2.
在自由采食和限制饲养的条件下,我们分别在25日龄和61日龄时对父母代和杂交F_1代血浆中的生长素(GH)、三碘甲腺氨酸(T_3)和甲状腺素(T_4)进行了比较.其亲本包括重型和轻型的白洛克以及白来享鸡。试验结果表明,在这些鸡群中,61日龄时的激素浓度显著地比25日龄时为高.除了从轻型鸡中所选择的品系之外,其他所有的鸡群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生长素(GH)下降、甲状腺素(T_4)增加,但三碘甲脲氨酸(T_3)却因遗传种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长绒陆地棉与常规品种杂交F_1代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绒陆地棉品系与黄淮棉区推广常规品种杂交F1代的绒长、马克隆值、比强度、株高、铃重、铃数、子指、衣分、皮棉产量共9个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铃数是影响高品质棉花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子指则与皮棉产量呈负相关,单铃重对产量影响较小;中长绒材料在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纤维细度同时达到育种目标要求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茄子F_1代杂种的性状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茄子F_1代的 2 3个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研究 ,发现茄子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产量、果数、果重优势明显 ,株高、株幅、茎粗在成株期表现很强的杂种优势 ,而在结果初期优势不强。与果实品质有关的蛋白质、抗坏血酸、干物质含量正优势趋势大于负优势趋势。显性度的分析也得到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晨光、友谊牡丹莲、瑰丽、红樱桃、厦门碗莲和素馨6个荷花品种为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共配制杂交组合26个,并对结实种子数超过10粒的13个杂交组合F1的部分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花色遗传上,白色的遗传潜能最低,黄色次之,红色遗传潜能最强;杂种一代的花瓣数目和叶柄高度表现出明显的遗传优势,F1代花瓣数目和叶柄高度的总平均值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122.4%和121.1%;花冠直径和花梗长度在F1代有衰弱的趋势,F1代花冠直径和花梗长度的总平均值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95.4%和84.7%.  相似文献   

6.
以11个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按NCⅡ配置30个(6×5)杂交组合,对其品质性状(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降落数值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F1代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等性状在大多数组合中具有明显杂种优势。(2)F2代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强。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数值、稳定时间和评价值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F1代,正向优势组合也明显多于F1代。(3)F2代不同组合类型中,高×高、高×中、中×中这三种组合类型在面团流变学特性上均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且不同组合类型间特殊配合力值差异较大。在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中选用高×高和高×中组合类型较好,弱筋品种小麦选育中选用低×低和高×低组合类型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培育出花色艳丽的三倍体紫薇新品种,本试验以二倍体紫薇品种(‘六月飞雪’、‘泮河2号’、‘紫抗1号’和‘紫抗2号’)与四倍体紫薇(‘四海升平’)为亲本,分别进行杂交试验,并对杂交后代的花性状、叶性状、株高、地径进行遗传分析,同时进行倍性检测。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后代均检测到三倍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为华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1代的应用提供参考,对其正反交共10个远缘杂交组合(华桑种为贵88号,栽培桑品种为云桑1号、转阁楼、桐乡青、盛南和澧桑24号)F1代植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遗传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亲本为全叶的杂交组合中,华桑×桑树栽培品种和桑树栽培品种×华桑的F1代有裂叶的比例平均为16.10%和17.04%;亲本均无椭圆形叶,但F1代出现的比例平均为43.61%和19.59%;亲本无卵圆形叶的杂交组合中,F1代出现的比例平均为19.06%和19.75%;亲本叶缘无乳头锯齿的杂交组合中,F1代叶缘出现的比例平均为21.05%和27.57%;亲本叶缘均无谷针锯齿,但F1代出现的比例平均为8.71%和7.14%;亲本无弯曲枝态,但F1代出现的比例平均为47.91%和21.13%;亲本无折曲节间的组合中,F1代出现的比例平均为26.89%和21.14%。  相似文献   

9.
以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雌鱼作为母本,奥利亚罗非鱼的雄鱼作为父本进行杂交配对,研究杂交罗非鱼F_1代的耐寒能力。应用室内人工降温方法,测定了杂交子代死亡率、累积存活率和半致死低温(LT_(50))等耐寒指标。结果显示,3种杂交罗非鱼的耐寒能力各不相同,埃奥鱼、湘奥鱼和吉奥鱼半致死低温分别为:8.63℃、8.23℃、7.60℃。当水温降到9.6℃时,埃奥鱼首先开始死亡,其死亡低温范围为9.6~7.5℃;湘奥鱼的死亡低温范围为9.4~6.7℃;吉奥鱼的死亡低温范围为8.9~6.3℃。通过对3种杂交罗非鱼的LT_(5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杂交罗非鱼中,吉奥鱼的耐寒能力相对较强,其LT_(50)与埃奥鱼、湘奥鱼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其他2种杂交罗非鱼的LT_(50)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马先才  彭章华  雷胜辉  周杰珑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149-10150,10159
[目的]探讨原鸡与不同地方品种家鸡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以原鸡(♂)与不同地方鸡种(♀)(楚雄麻鸡、茶花鸡、绿耳乌骨鸡、原鸡)杂交组合F1代(♂)为研究对象,测定其0~22周龄的生长发育指标。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 3种典型的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分别对其进行拟合分析,同时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原鸡与不同家鸡杂交F1代(♂)体尺性状对体重影响程度或指标存在一定差异。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回归方程的拟合度都达到0.99以上,很好地模拟了原鸡杂交代F1的生长发育规律。[结论]该研究为原鸡遗传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地方家鸡品种选育、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87~1988年,以16个菊花品种配制成12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花、茎、叶的若干性状在F_1代的表现。结果表明,1.所有被研究的性状在F_1代都发生了广泛的分离,这意味着无性繁殖使亲本品种保持着高度的杂合性;2.F_1杂种的花色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的行为差异。【方法】于2006-04-10及2007-03-10,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鹿场圈养的15只成年公梅花鹿和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的13只成年公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对其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其他行为进行观察,每周观察4 d,对收集的数据以60 min为单位合并归为一组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种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2种饲养条件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所占比例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昼间圈养条件下,梅花鹿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07:30-08:30,16:30-17:30),而反刍行为高峰发生在13:30左右,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13:30-16:30。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取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08:30-09:30,16:30-17:30),反刍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8:30,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9:30和15:30-16:30。对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分析表明,除07:30-08:30圈养梅花鹿取食行为频次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外,半散放公鹿取食行为频次在08:30-09:30,12:30-13:30,13:30-14:30,15:30-16:30这4个时段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圈养梅花鹿;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反刍行为频次除08:30-10:30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另外的07:30-08:30,10:30-11:30,11:30-12: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16:30-17:30共8个时段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种饲养方式梅花鹿卧息行为频次在08:30-09:30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3:30-14:30,14:30-15:30 的2个时段存在显著差异;圈养梅花鹿观望行为频次在10:30-11: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共5个时段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移动行为频次在08:30-09:30,09:30-10:30,16:30-17:30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修饰行为频次在12:30-13:30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存在明显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1982年甘蔗育种计划中选取8个家系的F_1群体,根据它们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和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数量分类方法效果相当一致。家系1和4两个F_1群体被归入一个聚类(Ⅰ),家系3,7,2,6,5和8被归入另一聚类Ⅱ。发现一些家系,虽然来自地理位置十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它们的遗传距离很近,可看作是血缘相近的、亲缘效应大体相似的无性系,并可划入同一聚类。初步认为聚类内的不同家系实际上是同一组合的重复杂交。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源文冠果1年生苗生长节律及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文冠果苗期生长规律,以内蒙古赤峰市乌丹镇、坤都镇和天山镇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河北张家口市蔚县的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观测分析不同种群苗木生长节律及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及种源内苗高、地径、主根长、根、茎生物量、根茎比均差异极显著,各性状都是陕县最高;苗高及地径生长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Logistic方程均达极显著拟合水平。苗高、地径速生期分别是31~47d和24~44d,速生期内日均生长量分别为0.42cm和0.06cm。陕县和蔚县种源速生期持续时间较长,各生长阶段净生长量也是陕县和蔚县较高。在北京开展文冠果造林可以重点考虑陕县和蔚县种源。  相似文献   

15.
以‘苹果梨’与‘八月红’及其210株F1杂交后代为材料,对其果实大小、果形指数、果心大小、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等6个性状的遗传倾向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果实大小、果形指数、果心大小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4个性状在后代中的遗传符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另2个性状呈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多峰分布。各性状在后代中的变异系数分布在9.13%~58.41%之间,其中最小和最大的分别为果形指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遗传传递力分布在54.91%~126.81%之间,其中最弱和最强的分别为果实大小和果肉硬度。果实大小、果形指数和果心大小呈趋中变异趋势;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呈高亲遗传趋势;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呈超高亲遗传趋势。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果实大小与果心大小及果肉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且果肉硬度对果实大小直接作用最大;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与果形指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间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果形指数直接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6.
综合两年的试验结果,研究不同水处理条件下10个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产量三要素、水分利用率的表现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在浇水处理条件下的产量、亩穗数、穗粒数高于不浇水处理,千粒重低于不浇水处理,浇一水处理与浇二水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不同品种、不同年份间差异明显;处理间水分利用率具有一定差异,不同品种、不同年份间差异明显。石麦19、山农22的抗旱性、节水性、丰产性好,年份间变化小,稳产性好,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春×冬小麦F_1的杂种优势及其与双亲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研究报道认为,小麦与玉米、高粱一样,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但是根据国外在七十年代初期的试验结果,小麦杂种优势不能令人满意,在产量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亲本选配不当.近年来国外报道,利用不同生态型的丰产品种进行杂交,能获得最好的产量优势.本试验通过春性和冬性两类不同生态型的品种间杂交,连续进行二年杂种一代的优势测定,为有目的地选配杂交亲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出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各生长阶段对体质量有显著影响的主要生长性状,为开展花鲈选育工作时不同阶段应采取何种筛选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外池塘养殖模式对花鲈(平均体质量12.29~599.33 g)开展为期250 d的养殖试验,每隔50 d随机采样测量其表型性状,包括体质量、全长、体长、眼径、头高、头长、上颌长、躯干长、尾鳍长、体高、尾长、尾柄高和吻长,并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表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在测定的13项花鲈表型性状中,除吻长外,其余性状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呈增长趋势。其中,花鲈的体质量从12.29±2.87 g增长至599.33±116.50 g,体长由86.73±7.75 mm增长至328.12±21.10mm。花鲈体质量和体长的变异系数波动变化均不明显,分别为19.44%~24.74%和6.43%~9.09%。不同生长阶段与花鲈体质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生长性状分别是:养殖第1 d为全长;养殖第50 d为体长、头高和吻长;养殖第100 d为体长和体高;养殖第150 d为体长、眼径、上颌长和体高;养殖第200 d为体长、躯干长和体高;养殖第250 d为体长和头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第1 d以全长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894);养殖第50 d、第100 d、第150 d和第250 d均以体长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531、0.663、0.403和0.686;养殖第200 d则以体高对花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511)。【结论】在不同生长阶段与花鲈体质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生长性状也各不相同。花鲈平均体质量为12.29 g时全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平均体质量在70.25~599.33 g时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大;花鲈的体质量还与其体高和头高有相关性。因此,在花鲈选育过程中建议以体长为主要选育性状,同时辅以体高、全长和头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60个长绒陆地棉品系与黄河流域推广品种杂交F1代的几个重要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铃数是影响高品质棉花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子指则与皮棉产量呈负相关,单铃重对产量影响较小.中长绒材料在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纤维细度同时达到育种目标所需要的要求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