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钧 《干旱区研究》1997,14(1):77-79
宁南黄土高原位于宁夏南部,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该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量580-350mm,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相应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为森林资源、草原,荒漠草原,在广大的地区以农田为主,在此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兽类群。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是认识其环境演变的基础。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植被变化。得出:西周以前及西周战国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秦汉时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人类活动尚没有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面貌;唐宋时期河谷、平原地区已无天然森林,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北部沙漠开始扩张,自然环境处在恶化之中;明清时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据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下降为42%;唐宋时期下降至32%;明清时期下降至4%。黄土高原濯濯童山主要是近600多年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降水资源特征与林木适宜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如何根据当地的降水条件来确定适宜的植被类型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对黄土高原68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逐月降水量的统计,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的降水特征总体表现为年平均降水量区域差异大,由东南部的大于600 mm逐渐递减到西北部的不足200 mm;植物生长期间的降水占全年80%以上,且季节分配不均,表现为春旱、夏多、秋少.依据黄土高原的降水资源特征,从林地水量平衡理论出发,以生长季期间林地的水分收支状况来确定林木的适生程度,并以县为单位对黄土高原的林木适宜性进行分区.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适宜于乔木林和灌木林的区域各占1/4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一资源一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关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问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论述了退耕还林 (草 )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一项战略性措施 ,分析了在满足农村人口粮食的基本需求情况下 ,退耕坡地仍有很大潜力 ,以及从自然环境特点、历史时期植被分布来看 ,黄土高原广大地区种树种草是可行的 ;并提出了退耕还林 (草 )必须重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晋西沿黄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重点治理地区 ,这里的河保偏兴、离柳、河津等地是山西省未来重点开发的经济重心区 ,将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很有潜力的沿黄产业带 ,这里也是黄土高原贫困县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之一。造成本区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社会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以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成果 ,重点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和成因过程 ,揭示了水土流失的成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黄土高原是指黄河中游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阴山以南,秦岭以北的具有深厚黄土覆盖的地区,总面积56×10~4Km~2,海拔1000—2500m,黄土厚100—200m,是我国主要的雨养农业区域之一。位于同心、靖远、兰州一线以南年降水在300—450mm之间的半干旱区,是我国雨养农业分布的低限区。该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垦殖指数高及掠夺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对湟水流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湟水流域属青藏高原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青海省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近代青藏高原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是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流域的社会经济活动急剧,人中剧增,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和扩大,使这里的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现代工业的产生,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湟水经流量逐年减少;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水寺流失严重;区域小气候环境恶性化;灌区灌排不平衡,地下水位上升,生物种群和数量急剧减少,人口与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黄土高原属典型雨养农业地区,干旱缺水是制约该区旱作农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然而,大量试验研究表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则是造成旱地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各地在农田蓄水、保水、集水、补水和用水等方面,研究成功许多行之有效的旱作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显示出黄土高原农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黄土高原为背景,通过作者多次的实地考察,对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与灌溉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果品质优良,是我国温带水果重要产区之一。本文对该地区的水果生产现状作一概述,并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水果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旱灾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灾情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以农业灾害统计资料为基础,较系统地分析和探讨建国以来各阶段、各地区的旱灾状况及灾情的波动特征,旱灾和灾情的区域分异特征。分析旱灾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提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盐渍化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详细地叙述了黄土高原地区盐渍化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其分布规律;(2)从化学机制上对本区盐渍土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3)从本区的几种积盐过程出发分析了盐渍土形成的原因;(4)对本区的盐渍土改良利用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明了黄土高原县域规划中进行地域分异研究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并对县域内地域分异规律的特殊表现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对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湟水流域属青藏高原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青海省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近代青藏高原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流域的社会经济活动急剧发展,人口剧增,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和扩大,使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现代工业的产生,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湟水径流量逐年减少;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水上流失严重;区域小气候环境恶性化;灌区灌排不平衡,地下水位上升;生物种群和数量急剧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湟水流域的环境问题提醒我们,在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高原地区,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做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水分不足是限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自然降水和土壤水分等农业气候因子的动态分析,发现5、6月间降水低谷与7—9月丰水季交替重复出现是本区正常的天气现象。这一降水低谷引起土壤水分低值槽现象,造成夏粮作物的“卡脖旱”,严重影响产量。在该区发展集水农业,雨季蓄集雨水,于次年5、6月间干旱季节进行补偿性灌溉,既可充分利用雨季雨水,又可消除土壤水分低值槽现象,达到增产目的。因此,从气候学角度讲,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行集水农业是必要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的突破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黄土高原治理方向和开发途径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中作为突破口的“投资少、见效快”项目对于实现县域综合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并以若干典型县为实例,具体分析了这类产业项目选择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黄土高原丘壑区打坝淤地已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治沟工程措施,具有防洪减灾、固沟拦泥、减少入黄泥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田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截止1989年底,该区已建成淤地坝11083座,已淤实有累计坝地面积1.096万hm2。1956~1989年34年间,淤地坝累计减洪量8.256亿m3,减少入黄泥沙7.134亿t。  相似文献   

20.
畜以猪为主,肉以猪肉为主是渭北旱塬畜牧业资源及生产配置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既不利于区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形成畜产优势,促进畜牧业发展;也不利于食物结构的改善和消费水平提高。为此本文从渭北畜牧业资源配置、生产配置现状问题出发,运用模糊数学、系统工程等原理,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提出了该区畜牧业资源及生产配置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