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小麦杂种面粉糊化特性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小麦杂种面粉的淀粉品质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研究了由31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常用小麦品种(系)组配的45个小麦杂种(F1植株上的自交种子F2)面粉的RVA参数及其与双亲面粉RVA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45个小麦杂种的7个RVA参数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以回复值的变异最大,最高的杂种达1801RVU,最低的仅为450RVU;变异最小的是峰值时间,最高的杂种为6.20min,最低为5.67min;(2)杂种所有RVA参数平均值均高于亲本的平均表现,但杂种的RVA参数的变异系数小于亲本的变异系数;(3)小麦杂种面粉RVA参数与双亲面粉RVA之间的关系因性状不同而异,其中在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峰值时间三个性状上,杂种RVA参数与双亲RVA参数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其余4个参数则因组合的不同而异,相关关系未达达显著水平;(4)方差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小麦杂种F1代植株上的种子之间在RVA参数上存在显著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2.
水稻籼粳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生育期不同的籼型野败恢复系和保持系与典型粳稻和籼粳中间型亲本配制成80份籼粳杂种一代组合,用亚种肉品种间杂交为对照,研究了籼粳稻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结果表明,以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强,一般都超过双亲平均值;品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弱,接近中亲值;籼或使型亲本配籼粳中间型亲本,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介于上述两类型组合之间。籼粳杂交由于双亲的不同,组合间F1生育期优势差异很大,有的组合甚至出现负向优势.这种生育期优势差异既受双亲本身生育期的迟早所支配,如杂种一代生育期长短排列顺序为中籼/晚粳>中籼/早或中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晚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早或中粳;又受籼型亲本所含的野败恢、保遗传基因所制约,凡用籼型野败恢复系配制的籼粳杂种一代其生育期优势明显减弱,并与双亲籼、粳遗传距离的大小有关,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随双亲籼、便遗传距离的扩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是植物育种研究所(英国剑桥植物育种研究所——译者)开始利用化学杂交剂生产小麦杂交种并对其进行估价的计划报告。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为英国市场生产小麦杂交种的可行性。该所已筛选出了适于配制F_1杂种的亲本,并将其F_1和F_2杂种与亲本品系以及《推荐目录》中最有用的近交品种进行了比较。一般情况下,F_1杂种的产量大约比其最高产亲本的产量提高10%,烘烤品质则介于其双亲之间;与理论预测的相一致,F_2的杂种优势开始降低。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提出了生产F_1和F_2商品杂种种子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给大麦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依据,2002-2003年以5个开颖品种(黄长芒大麦、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和1个闭颖品种(91单2)为亲本,采用62完全双列设计配制杂种F1,同时将5个开颖品种与另一闭颖品种84161配制正反交F1,研究了大麦开颖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1)6个亲本完全双列杂交的F1与双亲比较,大部分组合的开颖角度在中亲和低亲值之间,46.7%的杂种F1的开颖角度具有负向显著离中亲优势,说明大麦开颖角度的杂种优势不明显。(2)亲本的开颖角度越大,其一般配合力效应越高。5个开颖亲本中,黄长芒大麦的一般配合力最大,特殊配合力方差也大,是一个较好的开颖亲本。(3)亲子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F1与中亲的回归和相关系数均较大,开颖角度中亲值提高1°,F1将提高1.4°,开颖亲本的开颖效应越大,后代越偏向于开颖特性;闭颖亲本的闭颖效应越大,后代的开颖角度越易减小。(4)根据2个闭颖亲本分别与5个开颖亲本相互杂交F1的比较,发现杂种F1的开颖角度与开颖亲本的开颖特性有关,也与闭颖亲本的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给大麦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依据, 2002~2003年以5个开颖品种(黄长芒大麦、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和1个闭颖品种(91单2)为亲本,采用62完全双列设计配制杂种F1,同时将5个开颖品种与另一闭颖品种84161配制正反交F1,研究了大麦开颖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1)6个亲本完全双列杂交的F1与双亲比较,大部分组合的开颖角度在中亲和低亲值之间,46.7%的杂种F1的开颖角度具有负向显著离中亲优势,说明大麦开颖角度的杂种优势不明显.(2)亲本的开颖角度越大,其一般配合力效应越高.5个开颖亲本中,黄长芒大麦的一般配合力最大,特殊配合力方差也大,是一个较好的开颖亲本.(3)亲子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F1与中亲的回归和相关系数均较大,开颖角度中亲值提高1°,F1将提高1.4°,开颖亲本的开颖效应越大,后代越偏向于开颖特性;闭颖亲本的闭颖效应越大,后代的开颖角度越易减小.(4)根据2个闭颖亲本分别与5个开颖亲本相互杂交F1的比较,发现杂种F1的开颖角度与开颖亲本的开颖特性有关,也与闭颖亲本的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6.
 选用8个籼稻品种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配制28个F1杂交组合,分析了RAPD分子标记籼稻遗传距离与稻米味度及淀粉粘滞性谱(RVA谱)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 利用297个多态性RAPD标记位点计算8个亲本间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其范围在0.197~0.349,平均为0.269,8个亲本可划分为2个类群;味度值和RVA谱的中亲优势平均而言介于双亲之间,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F1味度值和RVA谱的表现以及杂种优势间的相关均不显著,味度值和RVA谱杂种优势与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大小无关;双亲味度和RVA谱平均值与杂种味度和RVA谱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双亲味度值和RVA谱的平均值高,杂种味度值和RVA谱也就高。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主要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对来自马铃薯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与野生种S.chacoense原生质体融合产生的131个株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与亲本相比,大多数体细胞杂种的生长势较亲本弱,所有杂种的株高均小于融合亲本;匍匐茎长度均小于双亲平均数,其中小于栽培种亲本的体细胞杂种占42.1%;大多数体细胞杂种的叶片呈卵园形,叶形指数小于双亲。65%的体细胞杂种叶片有不同程度的褶皱现象。杂种群体的株高分离呈正态分布,匍匐茎长度的分离呈偏态分布。  相似文献   

8.
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表现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以N95175、N9209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21基因,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均很好,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显性遗传,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2)以N9134、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AS846基因,成株期抗病性较好,苗期大部分表现抗病;以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中有40%的杂交组合表现中感,该抗性基因不完全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其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背景及环境的影响.(3)中国春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材料,其与抗病亲本杂交F1代的抗病性接近或略高于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杂交F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4)白粉病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正反交F1代苗期抗病性无明显差异,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相关.因此, 在组配小麦强优势杂种组合时应尽量选用抗病的品种作为亲本之一,并考虑慢病性品种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20,(1):45-47
以杂种F_1代两优336、德两优华占及两优336的母本C815S及父本R336为材料,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33—2014)水稻品种真实性鉴定所采用的48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确定杂交水稻品种与双亲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利用双亲混合DNA与杂种F_1样品DNA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比较,可以鉴定出杂交水稻品种与双亲之间的亲缘关系。该方法不仅减少了检测的样品量,而且鉴定结果直观性好,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0.
大麦耐盐生理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盐性不同的材料为亲本配置 10个F1双列杂交组合 ,在一定盐胁迫处理下 ,双亲都为耐盐性强或耐盐性中等的品种 (系 )的杂交组合与双亲都为盐敏感品种的组合相比表现为质膜透性变化小 ,渗透势下降值大 ,双亲中一方为耐盐性强或耐盐性中等的品种 (系 ) ,一方为盐敏感品种 ,其F1各项生理指标介于上两种组合之间。  相似文献   

11.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抗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的品种(系)吉林21号、公交8107—12和公交8045—524—2与感病品种吉林20号杂交,研究抗病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吉林21、公交8107—12对SMV1号毒系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基因决定的,F_1表现感病,F_2呈9感:7抗的分离比例。三个抗病亲本对SMY2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F_2呈3抗:1感的分离比例对SMV3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表现为隐性。  相似文献   

12.
孕穗期自然低温对籼型杂交水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孕穗期低温主要通过影响籼型杂交水稻结实率导致产量降低,对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粒重无明显影响。在自然低温条件下,籼型杂交水稻组合间孕穗期耐冷性表现出明显的强、中、弱差异;进一步对亲本组合的分析发现,籼型杂交水稻孕穗期耐冷性与不育系和恢复系均有关,而与恢复系的关系更为密切:建议以低温影响后的结实率及其与正常结实率的差异程度作为评价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以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和新育成的16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亲本为材料,根据11个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马氏距离为指标,研究了杂交水稻亲本间遗传差异的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在16个亲本的120个遗传距离中,80%以上小于2;9个恢复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4793, 7个保持系间,除湘香2号B外,平均遗传距离为0.7723。说明现有杂交稻亲本间遗传差异较小,尤其是保持系内和恢复系内遗传差异更小。对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表明,现有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间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不密切,而杂交稻产量的高低与双亲产量尤其是双亲产量平均值的高低密切相关。说明亲本改良在提高杂交稻产量中极为重要。此外,还对亲本改良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杂交稻亲本改良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杂交稻组合亲本选配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茶树杂交一代展叶期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金桂、黄奇、黄观音、铁观音、红芽佛手为亲本,进行早生种与早生种及晚生种与早生种、中生种的人工杂交,观察F1展叶期的遗传变异趋势。结果表明:①F1展叶期是以两亲展叶期平均值为中心而呈连续变异的,变幅大。F1展叶期平均值接近两亲平均值。②早生种×早生种F1展叶期提早和推迟的正负向超亲遗传现象同时出现。晚生种×早生种F1展叶期介于两亲之间。晚生种×中生种F1较多的趋向中生种。③父本对F1展叶期的影响大。父本早,F1亦早。父本相同,母本不同,则其F1展叶期与两亲展叶期的差数有关。两亲差数小,F1变幅大。鉴此提出,通过早生种与早生种杂交,可以选择比早生亲本更早的新类型。同时,根据父本展叶期、两亲展叶期的平均值与差数,可以预测F1展叶期的平均值和可能出现的变异范围。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的方法和酶电游图谱扫描以及对酶液中酶活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杂种油菜F_1(S45×81008—34)及其亲本在初花期的叶绿体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叶绿体中是真实存在的。(2)F_1叶绿体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图谱显示出杂种油菜F_1不仅具有它的亲本的互补酶而且还具有它的亲本没有的杂种酶,它明显地表现出杂种优势。(3)杂种油菜F_1的酶液中的酶活及蛋白质的含量皆高于它的亲本的酶活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亲子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作母本,10个粳型广亲和品种和6个灿稻材料作父本,共配制灿粳亚种间杂交组合40个,品种间杂交组合19个,对杂种F1与双亲的籽粒充实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系亚种间杂种F1籽粒充实度与其父本、母本籽粒充实度及双亲平均籽粒充实度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要提高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度,选用充度好的亲本配组很重要,对解决两系灿粳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途径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水稻亚种间优质米组合的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籼粳交组合及其亲本的稻米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选育水稻亚种间优质米组合时,亲本中必须有1个优质米亲本,另一个为高产中等米质亲本;配制偏粳组合时,最好选用粳型不育系作母本;反之,配制偏籼组合时,应选用籼型不育系作母本;双亲垩白度都高的亲本不宜选用;另外,在选配偏粳组合时,不宜选用直链淀粉含量高(24%以上)的籼稻作父本,最好直链淀粉含量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18.
 对杂交水稻赣化7号及其亲本之一的广抗粳2号的根系生长、离子吸收和维持呼吸所需的能量消耗进行了研究。通过两种方法来决定根系三个部分的能量消耗:1)在生长状况下根系呼吸耗氧和相对生长率、离子吸收率的多元回归分析;2)通过水稻根系在营养液和去离子水中的耗氧差来决定根系吸收离子所需的能量,两种方法分析取得的结果基本一致。杂交水稻赣化7号的平均相对生长率比亲本高60%,耗氧多24%,ATP生产量多16%。赣化7号的根系生长耗能系数(1/Y)是26 mmol/g,比其亲本少45%。赣化7号与其亲本的离子吸收耗能和维持呼吸耗能系数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花生品种不同,种皮裂纹轻重不一,F1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2代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间差异极显著,种皮裂纹存在真实的差异。双亲中只要有一方裂纹严重的,则杂交后代亦重;双亲皆轻的,其后代裂纹也轻。裂纹存在一定杂种优势。裂纹的配合力和遗传力随亲本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此外,外界环境条件和株体自身营养状况对花生种皮裂纹表现也有相当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米及其亲本淀粉粒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品质级别有显著差异的3个水稻不育系和3个恢复系及其所配的9个杂交组合共15个材料的胚乳淀粉粒。结果表明:不同品质的稻米均有其固定的淀粉粒形态。杂交稻米淀粉粒的形态因双亲米质的优劣而具有明显差异。双亲优质的杂交稻米,表现优质米淀粉粒形态;优质与中质杂交,表现中亲淀粉粒形态;优质与普通品质杂交,表现为超中亲淀粉粒形态;双亲均是普通品质者,表现质量超亲淀粉粒形态;中质与普通品质杂交,趋向高亲淀粉粒形态;双亲均是中质者,表现中质米淀粉粒形态。据此,淀粉的形态特征可作为鉴定稻米品质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又可为杂交稻品质育种从淀粉粒形态上选择亲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