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棉苗根病是我省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每年发生都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春季低温、阴雨情况下,常常造成烂籽、烂芽、病苗和死苗,甚至毁种,直接影响棉花的一播全苗、壮苗和早发,严重威胁着棉花生产。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使用五西合剂进行药剂拌种。七十年代以后录制剂因其公害而停止生产和使用,导致防治棉苗根病药剂奇缺。  相似文献   

2.
棉花种子拌种剂——五西合剂,因多年停产,棉种多未用药处理,以致棉苗根病普遍猖獗,造成缺苗断垅,既增加补播工本,又影响产量品质。1978—1979年曾试验比较了十几种药剂对棉苗根病的防治效果,探索出三种药剂优于五西合剂,可以代替五西合剂防治棉苗根病用。40%杀疽灵和25%杀疽灵一萎锈灵(1:1),用药量为干种重量的0.8%,对棉苗红腐病和立枯病的防效均高;50%G696对立枯病的防效最高,但对红腐病的防效尚待验证。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应用灵福合剂拌种防治棉苗病害,虽有保苗增产作用,但因灵福合剂易沉淀,不易拌匀,统一拌种后供种,常因天气因素不能及时晾晒,影响种子出苗率.为寻找防治苗病的取代药剂,去年从盐城电化厂引进45%炭枯净,防治棉苗炭疽病、立枯病等棉花苗期病害.  相似文献   

4.
辽宁棉区棉苗根病发生严重且普遍,发病种类以红腐病为主,立枯病次之,炭疽病等较少。从1980~1984年应用25%粉锈宁可湿粉或胶悬剂0.1~0.5%拌种试验,对棉苗根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为68.60~92.27%,不仅好于对照(不处理)也远远超过五赛合剂0.5%拌种的效果,0.3%和0.5%两处理对抑制出苗比较严重,比对照晚出苗3~4天。因此,安全经济有效的拌种用药量为0.2%,棉苗长势好,保苗率高,对出苗虽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但不影响棉株后期生育和产量,亩增收皮棉10~20斤。  相似文献   

5.
<正> 黄河三角洲棉花苗期根病一般年份发病率70~80%,重病年份达100%。因根病导致烂种、死苗和僵苗迟发,是影响棉花全苗早发的主要障碍因素。当地棉花因根病为害年经济损失每亩17~24元。1983年以来,我们对当地棉苗根病的病原物种类、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一、病原物种类对田间罹病棉苗大面积抽样分离培养、镜检。病原物出现率:红腐菌(Fusarium sp.)为 36.7~50.6%,炭疽菌(Colletrichum gossypii South)为34.4~37.0%,丝核菌(Rhizoctomia solani kuhu)为7.0~9.4%,其它致病物5.6~19.3%。连续三年分离情况表明:年际之间病原物种类比例极为一致。多  相似文献   

6.
张梅青 《北京农业》2012,(19):42-43
正近年来,随着抗虫棉的全面种植,棉蚜、棉叶螨、枯黄萎病、棉盲蝽成为棉田主要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棉苗病棉花苗期病虫害主要以立枯、猝倒病为主,在苗期低温、多雨、重茬、播种过早等因素是棉苗病多发的重要原因。棉苗根病初发时,及时用40%多菌灵  相似文献   

7.
棉花苗期病害最常见的有立枯病、炭疽病、枯萎、黄萎病;苗期害虫主要有地老虎、金针虫、棉蚜、红蜘蛛、棉盲蝽。棉花苗期病虫害是造成棉花死苗和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也影响到棉花的一播全苗、苗齐、苗匀、苗壮,因此必须要搞好棉花苗期病虫害的防治。一、棉花苗病识别方法与防治措施1、立枯病也叫黑根或者烂根。棉苗受害幼茎基部出现淡黄色后变黑褐色缢缩环抱全茎,严重时致枯死。  相似文献   

8.
棉花工厂化育苗技术及其高产高效技术规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棉花工厂化育苗由于技术的可控性和规模性 ,既可实现棉花的规模化和区域化种植 ,极大地提高皮棉的均一性和一致性 ,又可解决棉花的一播全苗等技术难题 ,极大地减轻棉花生产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强度 ,从而使棉花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得到大大的提升。然而 ,棉花工厂化育苗的关键技术“棉苗的无土移栽”存在着成活率低、缓苗期长等问题。1992年 ,笔者开始从事棉苗无土移栽技术的研究 ,通过如下技术途径 :(1)采用在营养液中添加单宁和有机酸的螯合剂 ,减少植株中影响棉苗快速生根的单宁和有机酸的含量 ;(2 )通过育苗期间施用生根激素 ,提高植株中生根…  相似文献   

9.
<正> 我省沿江棉区,4、5月间,寒流时袭,冷暖交错,低温多雨,棉苗病害常年发病率在20—30%,严重年份和地区发病率竟达70—100%.多雨年份棉苗疫病蔓延成灾,田间大片死苗,造成缺苗断垅,有的棉田移补多次,尚难全苗,严重影响壮苗早发,为我省沿江棉区棉花生产上的一大障碍.现将七年来对棉苗疫病的系统观察、调查研究资料,整理如下,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棉苗移栽后的田间管理以“全、齐、壮”为标志。“全”是指无缺株断垄;“齐”是指无三类苗,整个田块生长整齐;“壮”是指棉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具体说来,棉花前期培管要抓好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1.
用超微粉型种衣剂包衣棉花种子 ,通过大田育苗试验 ,研究了超微粉棉花种衣剂对棉苗生长和苗期病虫害的影响 ,并与进口种衣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超微粉棉花种衣剂具有促控棉苗生长、提高棉苗综合素质与成苗率、有效防治病虫害等作用。与对照相比 ,包衣处理成苗率提高 14 5 % ,根系活力提高 16 4 % ;对苗期主要病虫害防效达 82 0 %~ 90 7% ;其综合作用效果优于对比试验所用的二种进口种衣剂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棉苗过好“全苗壮苗”关,棉花苗期病害(立枯病、炭疽病)的防治是重要的一环,以往防治这二种病害,主要靠赛力散,西力生等汞制剂,但汞制剂对人有剧毒,在国家规定农药汞制剂停止生产和使用后,为了寻找代用品,我们曾于1971年及1972年先后在田间及室内选用了一些农药剂处理棉种,观察它们对棉苗立枯病及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发现了一定含量的五氯酸钠药土对这二种病害有防治效果。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棉花种衣剂对防治棉苗立枯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苗立枯病是棉花苗期的毁灭性病害,棉种包衣防治棉苗立枯病是防治此病的新途径。据此,进行了不同新剂型、种衣剂复配防治棉苗立枯病的试验,结果以含PCNB(五氯硝基苯)的克·福·多效果最佳,在人工接菌条件下,对立枯病的保苗效果达78.8%,与标准对照卫福牌种衣剂(保苗效果81.9%)相当,且可能有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棉花苗期,要在全苗、齐苗的基础上,使棉苗均匀生长,培育壮苗,促苗早发。 1 查苗补苗 棉苗显行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缺苗在20%以上时,应立即催芽补种:缺苗在20%以下时,可采取芽苗移栽的方法,要掌握“苗要小,天要好,穴要小,水要少”的原则,成活率可以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一、试验目的药剂处理棉种是防治棉花棉苗期病害,保证一播全苗的经济有效措施。过去生产上使用的汞制剂西力生、赛力散因残毒严重,国家已停止生产和供应,为了调查当前生产上使用的不同杀菌剂及某些物理防治措施,处理棉种对防治棉苗主要病害立枯病和炭疽病及死苗的效果,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豫东棉区5年的苗蚜监测数据,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苗蚜数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结果表明,在16~25℃、相对湿度为50%~75%的气象条件下,苗蚜数量迅速增长;特殊气象条件对苗蚜发展有抑制作用,建议在连续5 d平均气温高于25℃、多日相对湿度高于75%,或出现多日连续性降水时采取人工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时应注意防治其他害虫,以加强对棉花蚜虫的监测和防治,推动棉花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测定内生细菌73 a、拮抗细菌JB52和化学药剂黄腐酸绿源宝单独使用、混合使用对棉苗生长、棉花产量的影响以及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3 a和JB52都具有促进棉苗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的作用,特别是73 a的作用最强,苗期株高可增长29.9%,鲜重增加45.2%,田间试验结果籽棉增产11.5%;73 a菌液灌根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50%;黄腐酸绿源宝对棉苗生长和棉花产量没有促进作用,但对防治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的效能;内生细菌73 a与拮抗细菌JB52或黄腐酸绿源宝混用都不如单独使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新型种衣剂对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不同种衣剂及用药量对棉苗根病和棉蚜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B(11)处理防效最佳,相对保苗效果达96.7%,相对防蚜效果87.5%,显著优于现有的大田生产对照,并可明显促进棉苗的生长发育。由于B(11)的两个药种比之间防效差异不明显,因此,建议在生产推广中采用B(11)(0.6%)的用药量。  相似文献   

19.
<正>棉花育苗移栽就是当早春气温低,还不能播种的时候,在具有增温和保暖设备的苗床里,提前播种育苗,待棉苗长到一定高度,大地气温稳定回升后再进行棉苗移栽。既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也可达到棉花全苗壮苗、早发早熟的目的。1有利于保全苗齐苗育苗移栽一般都在棉苗具有两三片真叶进行,苗大苗壮,移栽到大田后加强管理技术,基本  相似文献   

20.
棉花种植过程中,棉农最犯愁的一件事是如何做到“一播全苗”。棉花播种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大苗欺小苗的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实现棉花一播全苗,达到苗齐、苗匀、苗壮,笔者认为在播种上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