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1农区客鼠种类1989~1992年,对东港市农区(农田、庭院、园林)的鼠类进行调查,发现农区害鼠种类隶属啮齿目3个科5个鼠种:仓鼠科有黑线仓鼠;鼠科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松鼠科有花鼠。黑线仓鼠是大田(旱粮、油料、杂粮作物)中优势种,占大田中鼠类的67.7%;黑线姬鼠是水田中优势种,占水田鼠类的70.0%;农家庭院中优势鼠种是褐家鼠,占庭院鼠类83.4%;其次是小家鼠,占16.6%;花鼠是园林区优势种,占园林区鼠类的52.8%。2发生危害规律2.l繁殖规律在东港市区农田中黑线仓鼠繁殖力极强,3~4月份和8~9月份为2个繁殖高…  相似文献   

2.
对甘肃陇南、陇东、中部、河西和岷洮5个不同生态农田中野燕麦、狗尾草、藜、播娘蒿、繁缕、荠菜、猪殃殃、艹扁蓄、卷茎蓼、麦瓶草、细穗密花香薷、大巢菜、灰绿藜、马齿苋等14种常见杂草的出苗期及发生特点观测。分析表明:冬麦区选择茎叶处理,防除适期为翌年4月中下旬;春麦区选择茎叶处理和土壤处理均可,适期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相似文献   

3.
山东几种主要农田害鼠测报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农田害鼠种类、分布、优势种生物学及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农田害鼠区系共9种,可划分为五个动物地理区,其优势种群为大仓鼠、黑线仓鼠和黑线姬鼠.三者均为夜出双峰活动类型,一年中均有4~5月和8~9月两次繁殖峰期,6~7月和9~10月为两次数量峰期.影响害鼠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前期密度、气温和降水.每年4月10日和7月10日前后可作出预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枣庄市农田及抱犊崮山林区、微山湖滨湖区进行害鼠种类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农田中以黑线姬鼠、大仓鼠为优势种,抱犊崮山林区以黑线姬鼠和社鼠为优势种,微山湖滨湖区以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从而为开展害鼠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老鼠发生种类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和我们监测,我省害鼠已知的共有25种。按其生活栖息习性可分为家鼠、田鼠、山鼠、仓鼠、松鼠、竹鼠等。其中室内优势鼠种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野外农田优势鼠种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大仓鼠、黄毛鼠、黑线仓鼠、社鼠、岩松鼠、花鼠、针毛鼠、青毛鼠、板齿鼠、大足鼠、高山姬鼠、大绒鼠、五趾跳鼠等十几个主要鼠种。老鼠品种多,数量大,分布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6.
自2009~2013年,在青海省5州2市共28个农业县(市、区)开展农田害鼠种类调查工作,基本掌握了我省农区主要发生的害鼠种类及分布情况。主要的害鼠种类有3目8科30种:农田地下害鼠有高原鼢鼠、甘肃鼢鼠、斯氏鼢鼠等3种;农田地上害鼠有黄胸鼠、小家鼠、褐家鼠、长尾仓鼠、灰仓鼠、藏仓鼠、柴达木根田鼠、甘肃根田鼠、青海田鼠、松田鼠、达乌尔黄鼠、阿拉善黄鼠、大林姬鼠(朝鲜姬鼠)、黑线姬鼠,子午砂鼠、五趾跳鼠、三趾跳鼠、林跳鼠、花鼠、巢鼠、小毛足鼠、中国蹶鼠、库蒙高山鼠平、喜马拉雅旱獭、高原鼠兔,间颅鼠兔、臭鼩等27种。其中,黄胸鼠为我省历史文献未记录的害鼠。  相似文献   

7.
目前黑龙江省发生的害鼠主要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东方田鼠等。根据这些害鼠的特性制定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主要的技术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朱先敏 《农家致富》2007,(20):33-33
秋季是害鼠的第二次繁殖高峰期,这时开展灭鼠工作可以保证秋收作物顺利收获。2006年江苏省农田鼠害发生面积为1842万亩次,农村常见的鼠种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黑线仓鼠、大仓鼠、棕色田鼠等。常用的灭鼠方法可分为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1984—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0.
田间害鼠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于本所及附近乡村选择不同类型田,对害鼠的种类、密度和危害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夹器法,共捕鼠12600夹次,捕获3科6种294只鼠,平均捕获率2.3%,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总量的63.3%,其次为黑线仓鼠和大仓鼠。  相似文献   

11.
依据河口县的地形地貌特征,分东部、西部及中南部并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香蕉炭疽病的发生危害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蕉炭疽病在河口地区1~3月基本维持较低的危害水平,4月初开始发病,8~12月中旬处于危害的高峰值,12月份后逐渐下降;全年月平均危害率达38.44%,月平均危害指数0.81,处于危害率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与东部、中南部地区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月平均危害率西部地区(49.61%)中南部地区(35%)东部地区(30.72%);不同海拔对香蕉炭疽病的田间发生危害有一定影响,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摘 要:为了解西北东部降水变化特征,为应对气候贫困实施扶贫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61—2010年中国西北东部81站降水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相关系数、相对变率、Mann-Kendall等方法,对西北东部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年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东部边界附近、甘肃岷县—临洮—华家岭、宁夏固原一带,增加区在德令哈—都兰—托勒区域;春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中东部、南部,增加区在青海中东部、西南部;夏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河西走廊西端,增加区在青海中西部、北部、陕西南部;秋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南部、宁夏中南部、甘肃东南部,增加区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冬季降水量(除个别站点外)均为增加趋势。季节降水量的相对变率与年的分布类似,高值区在青海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低值区在祁连山区及青海南部、陕西南部。近50年秋、冬季降水量发生突变,判断可能的突变点分别是1975年、1986年。  相似文献   

1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时间(季节)流行动态和空间流行动态的系统研究,绘制出时间流行曲线和空间流行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菌株在不同玉米品种上及不同菌株在相同玉米品种上的致病性和发展速度有差异,并随着调查时间的延后,病情指数有增加趋势,流行曲线经过升高—平稳的循环过程达到高峰值,8月下旬至9月初各个品种均达到发病高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以中心传播方式进行传播,随着距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大,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病情指数均有降低趋势。不同发病时期每个距离调查点的不同方向病情指数存在差异,距菌源中心较远处,东向比西向发病重,而发病前期和发病中期南向比北向发病重,发病后期距菌源中心近处各个方向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湖南野生葡萄资源,主要分布在湘西、湘西南、湘中地区海拔700m以下的山坡地,湘东、湘北、湘南一些县、市亦有零星分布。全省野生葡萄隶属葡萄科4属17种和1个变种。本文简要介绍13个种(包括1个变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植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15.
按照气候、海拔、土壤和作物布局,将甘肃省分为陇南、陇东、中部、河西和岷洮等5个自然分区。调查到农田常见杂草108种,其中禾本科占18.52%,菊科占13.89%,十字花科、藜科和唇形科各占6.48%,蓼科和豆科均占5.56%.且确定了冬小麦、春小麦、春玉米、马铃薯、豆类、棉花和蔬菜等主要栽培作物—杂草群落。  相似文献   

16.
精准确定果园蒸腾耗水规律是进行果园水肥管理的基础。论文采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茎流探针和微型自动气象站组成的测定系统,对陕北黄土山地苹果树树干液流及相关指标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不同方位探针树干液流速率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果树不同生长阶段,液流速率变化较大,白天蒸腾速率较大,蒸腾量占全天蒸腾量均在86.29%以上;不同方位探针测定结果差异明显,东、西向探针测定结果较为接近,南、北向测定结果差异较大;不同方位探针测定边材液流量与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线性模型表明,东、西向探针测定液流量与参考作物蒸散量关系密切,决定系数分别达0.74和0.83,方差分析均方比分别为78.21和137.85,其相关性明显优于南、北方向;比较以水量平衡计算得出的苹果树耗水量,东、西向探针测定的苹果树蒸腾量与水量平衡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均方比分别达到14.11和14.57,显著性水平分别达到0.020和0.019,明显高于南北方向探针测定结果。测定苹果树液流量时,选择东面或西面安装液流计探针,可有效减小试验误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植物三维绿量测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榕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摄影技术获取榕树东、南、西、北4个面的纵截面影像图,将纵截面影像图导入Auto CAD,获取纵截面面域的面积及质心(重心),利用纵截面旋转体积公式计算4个面的三维绿量,并对每个面的三维绿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南面三维绿量最大,其次是东面,再次是西面,北面三维绿量最小。南北面三维绿量略高于东西面三维绿量。东、南面三维绿量与西、北面三维绿量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东面与南面,西面与北面,东西面与南北面的三维绿量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未来树木三维绿量测算中可以采用南北面或东西面进行影像采集工作,从而提高测量效率。  相似文献   

18.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我国特有广布树种。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的重要分界线,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旨在以分布于秦岭、贺兰山和晋陕两省的10个天然油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线粒体DNA(nad1和matR内含子)的序列,探讨地理阻隔对油松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天然油松种群的10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27个单倍型,多态位点172个,简约信息位点35个,单一多态性位点137个。其中1个单倍型为全部种群共有,4个单倍型为2-5个种群共有,其余22个单倍型为各个种群所独有。在这10个种群中,有8个种群分别具有1-4个独有单倍型。尽管秦岭南侧种群和北侧种群分别具有两个和一个独有单倍型; 贺兰山东侧种群和西侧种群均具有3个独有单倍型;但是与晋陕种群(即油松分布区中心种群)相比,其种群独有单倍型平均数目则明显较少。与此同时,不仅秦岭南北两侧或贺兰山东西两侧种群的独有单倍型的进化关系往往较近,而且秦岭北侧或贺兰山东侧种群的独有单倍型与油松分布区中心种群的某些独有单倍型的关系亦较近。从而导致秦岭南北两侧或贺兰山东西两侧种群与油松分布区中心种群之间表现出比较复杂的聚类关系。由此可见,油松的遗传结构与山脉屏障的存在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区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甘肃省榆中县为研究区域,应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县的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相关程度属中等水平,变异函数符合球状模型,土壤有机质的分布表现为中西部高,北部和东部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对观赏桃园昆虫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研究表明:观赏桃园昆虫有61种,隶属于11目44科。物种数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主要优势种为桃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Fabr.)和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sisZacher)。在不同时间其优势度、多样性、均匀性等也不断变化。根据群落的相异系数对观赏桃园6~9月的昆虫群落进行分析表明,9月上旬与9月中旬的昆虫群落最为相似,其次是7月下旬与8月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