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中粳新组合Ⅲ优9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Ⅲ优 98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与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合作 ,利用BT型不育系 2 3A与恢复系R9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 2 0 0 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3.
4.
II优0128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II-32A与自育优质恢复系R012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点。2年区试平均产量9.416t/hm^2,较对照II优838增产7.08%;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55t/hm^2,较对照II优838增产6.10%。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三级食用稻等级标准。全生育期138d左右,适宜在长江中下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5.
70优9号(7001S/皖恢9号)系两系法早熟晚粳型杂交组合,全生育期131(双)~161(单)天,与常规晚粳相比,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不高(72.94%),穗大粒多[116.3(双)~139.2(单)粒],结实率较低[73.45(双)%~74.92(单)%],灌浆历期长[46.1(双)~55(单)天],需肥量中等偏上,吸肥力较强。高产技术:适时适量播种,单晚4月25日~5月初、双晚6月18~20日播种,亩播种量不超过15公斤,培育带大蘖壮秧;强调施足基肥,基肥总纯氮量7~8公斤,分别占单、双晚总施氮量的55%、75%,适当控制分蘖肥,后期施穗粒肥;适时轻烤田,养好老稻。 相似文献
6.
以9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45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食味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食味品质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影响;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产量性状方面,食味值与实粒数、结实率极显著相关,各产量性状对食味品质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影响;关于叶型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主要是倒1叶的长宽、倒3叶的宽度以及倒1叶、倒2叶的基角开角,而叶片厚度、倒2叶长宽、倒3叶的基角开角的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7.
8.
杂交水稻新组合K优4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推广杂交水稻新组合K优40。[方法]对K优40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阐述。[结果]K优40是不育系K17A和恢复系R40配组育成的三系中籼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型适宜、分蘖力强、耐肥抗倒、长势旺盛、抽穗整齐、熟相好等特性,已于2000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结论]该组合适宜重庆市和四川省海拔800 m以下稻瘟病非常发区作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配制提供指导。[方法]以10个新育成的恢复系(R8027、118145、R8379、114815、R4831、R3098、06R一5、06R-11、06R-46、04R-6)和明恢63(对照)为材料,对其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新育恢复系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均超过对照;除06R-46外,其余恢复系的穗长均超过对照,R3098穗长最长,达28.67cm;除06R—11、04R-6外,其余恢复系的穗粒数均超过对照;除06R-46外,其余恢复系的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均高于对照;各新育恢复系的单株有效穗数均低于对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恢复系主要经济性状与单株产量均呈正相关。[结论]新育恢复系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11.
三系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系杂交稻谷的遗传动态,探索不育系和恢复系各自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华中地区常用的4个三系不育系与27个恢复系(品种)为供试材料,组成4×27NCⅡ交配设计,对三系杂交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等4个性状均为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同时受到父母本的影响,但受父本的影响比受母本的影响大。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都有很高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9.65%、98.31%、95.27%和98.81%。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千粒重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粒长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未达显著相关;粒宽与粒长和长宽比达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对长宽比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246、-0.5559和-0.0158。[结论]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不育系和恢复系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5个不育系及5个恢复系,按5×5 NCII遗传设计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在2005年晚季对杂种F1的品质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在整精米长度、整精米长宽比、垩白粒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上亲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分量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分量是相当的,其他性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大于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影响;在糙米率、整精米长度、垩白大小、蛋白质含量等性状上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均大于父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但在精米率、整精米率、整精米宽度、整精米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等上父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大于母本;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的狭义遗传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对三个粳型杂交水稻亲本皖恢9号、当选晚2号A和80—4A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和开花习性观察。结果表明,皖恢9号、当选晚2号A、80—4A的抽穗日数分别为100—106天、91—97天、93—98天,主茎叶片数分别为16±1叶、16±0.5叶、16±0.5叶,80—4A与皖恢9号的花时基本吻合,利于高产制种。当选晚2号A花时明显著落后于皖恢9号,不利于高产制种;气象因子及一些栽培措施对三亲本花时有所影响。本文还提出了当选晚2号A/皖恢9号、80—4A/皖恢9号制种的合理播期安排。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为探讨有效评价三系杂交籼稻种子田间出苗率的活力测定方法,以产自湖南和四川制种区共52份三系杂交籼稻种子样品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标准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低温胁迫发芽率、干旱胁迫发芽率、盐胁迫发芽率、老化发芽率、田间出苗率等指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金科优651’‘丰优1号’‘内香8156’‘泰优992’‘T优109’等品种活力显著较高;‘五丰优316’‘Q优6号’‘川农优527’‘川优8377’‘泸优58’等品种活力显著较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发芽率均能较好地评价湖南和四川制种区三系杂交籼稻种子的田间出苗状况。 相似文献
19.
20.
杂交粳稻亲本种子的提纯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应用“成对株系冷藏法”和“花培提纯法”对上海市主要杂交粳稻亲本进行了提纯。成对株系冷藏法针对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特点 ,将多年繁殖的原种来源于同一提纯世代 ,减少因繁殖世代增加而导致不育系育性的降低 ;花培提纯法通过杂交粳稻三系亲本分别花药培养 ,经过单倍体再加倍而加速三系纯化速度。通过提纯的寒丰A、寒丰B、82 0 4A、82 0 4B、申 4A、申 4B 3 0个株系 ,平均纯度达 99.80 %~ 99.86%。经花培提纯的不育系不育株率 10 0 % ,不育度 99.97% ,恢复系亲本纯度达到 99.9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