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模式与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模式的应用背景和内容,详细阐述了该技术模式所采用的技术体系,具体分析了该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表明其具有改良土壤、营造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及增加收益等效果。  相似文献   

2.
上犹县位于赣江上游章水源头,土地总面积1543.87km^2,全县辖14个乡(镇)、131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人,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山区县。  相似文献   

3.
生态茶园建设模式设计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安实际出发,研究和总结出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生态茶园工程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设计依据、模式结构和建设内容,分析了该模式集约经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安溪县是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产区和全国典型的崩岗地区之一。以恒美小流域为试验区,对利用崩岗侵蚀劣地建设生态茶园的主要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总体技术思路,着重介绍了人造平原式、梯田式和台地式三种整地类型的特点。恒美小流域利用崩岗侵蚀劣地新开垦的茶园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3.33 hm2茶园一年可收入160万元左右。该模式既能治理崩岗,又能减轻当前山地开发压力从而减少毁林开垦、陡坡开垦等违法行为,同时还可以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促进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矿区排土场生态修复难和生态修复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穴铺建植技术对排土场进行生态修复,并于2012—2015年期间选择4种建植技术对永顺煤炭有限公司矿区排土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基于修复后(2015年)的植被生长状况和土壤改良效果,并通过对比分析的手段,对不同建植技术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穴铺植生袋建植法(A)、旱梯田坡面建植法(B)、旱坡植生袋建植法(C)和沙柳围护建植法(D)4种不同建植技术中,在植被覆盖度方面表现为A(85%) > C(80%) > B(73%) > D(63%) > E(7%,裸地);土壤容重方面表现为A(1.21 g/cm3) < C(1.27 g/cm3) < B(1.31 g/cm3) < D(1.43 g/cm3) < E(1.52 g/cm3);土壤侵蚀模数方面表现为A[3 630 t/(km2·a)] < C[6 350 t/(km2·a)] < B[7 860 t/(km2·a)] < D[15 730 t/(km2·a)] < E[26 000 t/(km2·a)],均表明A技术在植被生长状况和土壤质地改良方面效果显著,有效解决了试验区人工建植植物群落稳定性差和水土流失量大等问题,成功完成了试验区的生态修复。穴铺植生袋建植技术在矿区排土场或类似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治理思路,总结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包括河道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生态治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5个方面,阐述了三道防线的具体布局措施,并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使喷混植生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并取得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以深圳市梧桐山道立交边坡为例,提出新的修复理念。根据当地边坡特点,采用工程护坡和生态护坡的科学结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不断试验改进,按近自然、可持久的生态恢复新理念,设计了边坡排水系统、平台种植槽、生态复绿措施、滴灌措施,创新应用了V形槽+挂双层网喷混植生技术、滴灌系统、平台排水沟在种植槽外侧布设、先锋乔灌草种优化组合模式等技术。据竣工后7年的跟踪调查,高陡岩质边坡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边坡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改善,生态修复效果良好。梧桐山道立交边坡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华南地区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基础工程建设中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代化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至2013年全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0.44×104km和1.3×104km,跃居世界第一。但国家重大工程施工,均是以牺牲土壤生态为代价的基础建设项目,破坏了土壤圈物质与生物循环,加剧了土壤侵蚀和地质夷平过程,因此土壤生态修复势在必行。本文综合15年的研发,重点阐述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镇化发展中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所造成的土壤破坏特征,结合大量土壤生态修复工程实践,论述了道路创伤边坡、城市高陡岩石边坡土壤生态修复创新技术,为我国南方基础工程建设提供了侵蚀性土壤生态修复支撑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