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朐县地处沂蒙山区北麓,总面积1833.73km^2,其中山区丘陵占87.3%。荒山面积占全县面积的5.45%。几年来,临朐县委、县政府将荒山治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荒山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面向市场。实行荒山使用权租赁,招商搞开发.狠抓以小流域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先后对54条小流域进行了重点治理,营造水保林430km^2,  相似文献   

2.
隋栋梁 《中国水土保持》2008,(2):F0002-F0002
马耳山小流域位于山东省诸城市南部低山丘陵区郝戈庄镇,流域总面积18.4km^2,水土流失面积12.7km^2,2004年被列为山东省水土保持补助资金项目,2年实施期内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6.38%提高到77.56%,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48kg,  相似文献   

3.
周颖璞 《中国水土保持》2020,(1):F0003-F0003
老乐山生态清洁小流域位于河南省确山县城西8 km处,痂域面积47.33 km^2,治理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群众居住环境差,经济发展滞后。2013年,老乐山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启动,分三期进行建设,累计投资4500万元,综合治理面积达到320 hm^2,修建溢流坝83座、塘坝4座,形成景观水系,结合旅游产业进行移民安置,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回收设施。  相似文献   

4.
梅溪小流域土地总面积69.7km^2,水土流失面积35.3km^2,占土地总面积50.6%,是南安市严重水土流失区之一。1985年以来,小流域所在地的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美林金丹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出了以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封、造、管”为手段,以恢复生态为重点,找准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新的切入点,依靠自然力量修复生态,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我市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示范典型。  相似文献   

5.
林苏小流域内的石壁坑水库是县城居民的饮用水源,它的生态功能与地位至关重要,2004年该流域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在项目实施中,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二大板块,三道防线,四个结合"进行治理,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 826 hm2,总投资1 237.94万元。目前,石壁坑水库的水各项指标一直保持或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标准,库区已成为生态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6.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山西省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林草植被覆盖率由1983年的7.2%提高到2003年的19.9%,水土流失面积曲原来的10.8万km^2减少到9.3万k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保存面积达到4.75万km^2,治理度达到44%。2003年减少土壤流失1.1l亿t,比1983年降低24%,其中减少入黄泥沙0.9亿t。今后要把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导入“以大流域为规划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新的发展轨道。介绍了20年来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经验,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主攻方向及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宋毅 《中国水土保持》2009,(2):F0002-F0002
北山小流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城郊,总面积22.0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83km^2,是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耤河示范区的8条高效示范小流域之一。经过治理开发,新修梯田260.08hm^2、土谷坊140座,开展地埂绿化30万m,发展经济林563.77hm^2,修建6m宽的农机路78km、上水工程3处、蓄水池10座、旱作农业节水日光温室10座,配套水窖1100眼,  相似文献   

8.
杨家沟小流域总面积22.67km^2,水土流失面积19.89km^2,占87.74%。自1998年列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以后,积极运用生态修复理念,封育结合,经过近10a的努力,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6.6%,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9.64%,减沙率达77.48%,蓄水率达45.00%,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介绍了流域生态修复的主要做法与成效,探讨了实施生态修复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甲溪小流城位于我区曹溪镇东部,流域面积56.1km^2,水土流失面积6km^2,是我区的主要矿区和水土流失区。中甲溪小流城被列入水利部全国千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后,争取到2000年度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项目)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该项目于2001年开工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于2002年4月竣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总结中甲溪小流城综合治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探索矿区治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大山沟流域地处秦安县南部城郊,流域总面积11.88km2,是县城及周边村镇的重要水源地。经过2006~2008年间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以水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生产发展、生态清洁为目标,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布局思路,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3km2,累计治理度达到79.2%,林草覆盖率达到44.2%,年均减少地表径流12.1万m3,减少土壤流失6.9万t。文章介绍了大山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三合小流域位于古县东南部的红寨村,流域总面积13.8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72 km^2,占84.92%。自古县2013-2017年被纳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区以来,该小流域被列入重点治理范围,经过强化治理,治理程度大为提高,综合效益显著。在分析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了建设目标任务与措施规模,并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2.
山区是北京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是天然生态屏障,也是居民休闲旅游度假的胜地。北京市水务局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出“构筑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服务首都新农村”的本士保持工作思路.从清理标准,设施管护.程技支撑科学监测、公众参与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在6000km^2的生态修复区实施“封、移、补”.在3000km^2的生态治理区实施“节、治、调”,  相似文献   

13.
陂溪小流域是宁化县严重的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之一,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2.1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1%。该流域推行以封先行,草、灌、乔三位一体,草-牧-沼-果生态治理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为同类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14.
刘源河小流域地处长汀县南部的河田镇,流域内有8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47.44km2,水土流失面积3.70km2。经过2011~2013年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以水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生产发展、生态清洁为目标,按照"生态修复、环境洁净、生态护岸"来布局建设,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7.09hm2,治理度达到89.9%,林草覆盖度由45%增加到70%,土壤侵蚀模数由3 650t/km2·a下降为1 000t/km2·a。本文介绍了刘源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梅山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9km^2,水土流失面积1509hm^2。10年来,在市,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坚持科学规划,精心实施,依靠科技,积极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新途径。把新的治理开发形式应用到小流域治理中,取得了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九龙江流域(漳州段)水土流失面积956.1km^3,占土地总面积的14.13%。“十五”期间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2006-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km^2,2016~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km^2。治理上,要推广成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特别重视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17.
<正>古坊小流域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东南部,距离县城3 km,流域总人口1321人,土地总面积810.2 hm~2。古坊小流域原有水土流失面积为401.4 hm~2,占流域总面积49.5%,侵蚀模数达5 221t/(km~2·a)。昔日的古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退化,土壤肥力较低,农作物广种薄收,致富产业极少,致使区位优势明显的古坊社会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近年来,会昌县采取"水保+统一规划、水保+部门配合、水保+乡村旅游、水保+产业发展"等方式,开展了古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相似文献   

18.
延庆区作为北京市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自1983年至今40 a来,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484.09 km2,预计到2023年底将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覆盖。但是,近10 a来延庆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存在的“重建轻管”问题,已成为困扰水土保持措施持续发挥效益的难点。以延庆区已建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例,对管护办法出台滞后、管护经费落实不到位、管护体系运行不畅、管护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保障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工作扎实推进,确保水土保持措施持续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19.
刘平 《中国水土保持》2020,(1):I0001-I0002,I0006,I0007
清溪沟小流域位于四川省大竹县西北部杨家镇境内,涉及9个村和1个街道社区,总人口2.63万人,全镇坡耕地面积2573 hm^2。小流域重点治理区位于杨家镇狮潭村和六合村,两村幅员面积12.4 km^2,水土流失面积5.58 km^2,占幅员面积的45%。  相似文献   

20.
郝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阳市郝堂小流域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始终坚持惠民工程、健民工程和富民工程的建设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坚持科学规划,找准功能定位,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筑牢三道防线,强化面源污染防治和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形成了完善的防控体系,取得了流域总体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的良好效果,显著促进了宜居和美丽乡村建设。流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2%,林草覆盖率提高到85%,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8%,土壤侵蚀量减少75%;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村庄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小流域出口水质逐步净化,已达到三类水质以上标准。2013年,郝堂村被住建部授予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称号,2014年,郝堂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被水利部评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