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目前较广泛地采用了“以井保丰、以河补源”的井渠结合灌溉方法。它是综合、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防止灌区地下水位升高从而产生渍害和土壤次生盐碱化,以及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从而产生地下水下降漏斗等公害的有效灌溉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农业用水上尤为严重,合理利用再生水灌溉对于缓解我国农业用水紧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再生水中含有盐分,存在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潜在风险。本文以国内外再生水灌溉相关文献为基础,从灌溉方式、土壤类型、作物种植、灌溉年限及其他处理模式共5个方面对再生水灌溉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风险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认为,长期再生水灌溉下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研究不足,缺乏交互因子的影响研究,系统化不强,改良再生水措施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建议,加强开展长期再生水灌溉下灌溉方式、土壤类型、作物种植、农艺措施等方面结合对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的大田试验研究;还要加强改良再生水灌溉对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风险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解放以来山东省灌溉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省过去主要为井灌,缺乏大型自流灌溉的管理经验,几年来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也不断的发展,严重的威胁着灌区的农业生产。据初步统计,全省灌区次生盐渍化的土壤已达100万亩,并且依然在继结蔓延.因此积极的开展与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斗争,是我省灌溉事业中迫切而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紧缺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该区域农业灌溉多采用人工控制灌水量与灌溉时间,这种灌溉方式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大力推行智慧灌溉,是实现农业灌溉智能化和科学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对北方缺水地区智慧灌溉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概述,其次列举了当前多种农田智慧灌溉技术及其在不同种类农田中的应用状况,最后提出了发展智慧灌溉的建议与展望,以期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农业智慧灌溉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咸水灌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主要为灌溉水质的研究、灌溉后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及防治、不同作物的耐盐度以及灌区土壤的水盐动态等。这些工作为充分利用咸水灌溉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质多劣于湿润地区,质量较高的水缺乏,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的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很多地区为  相似文献   

6.
自贯彻原水利电力部“关于在北方缺水地区积极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的建议”的通知后,在北方机井灌区,发展低压管道灌溉已成为农田基本建设和抗旱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低压输水管道建设主要有两种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旱区面积宽广,灌溉在农业生产上占极重要的地位,有的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我国旱区的特点是降雨量少和水源不足,扩大灌溉面积和增加灌溉量有极大困难。有些地区的地貌多样,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难以发展灌溉。水的问题使我国北方旱区的农业生产潜力开发得很不够,要开发我国旱区农业的潜力,突出的问题是水。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注意发展节水灌溉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正> 一般来说,实际上没有不需要进行改良的土壤。就是在高腐殖质黑钙土分布的地区,虽然由于灌溉的发展,改变了农作的自然条件,亦然如此。这是因为在灌溉条件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自然条件平衡受到破坏,所以土壤的组成及其性质也随之而变化。灌溉水渗透补给地下水,使矿化创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灌溉地和其附近的土地次生盐渍化。同时,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土壤自然排水能力明显下降,并在地势低洼处常常出现矿化水泉。  相似文献   

9.
灌溉紫花苜蓿对灰钙土水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适度灌溉的人工草地是荒漠草原地带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但是荒漠草原地带的灌溉水源十分紧张,灌溉方式往往比较粗放,灌溉水量、方式和时间结合不好往往会引起灰钙土土壤盐分向表层聚集而造成次生盐渍化.通过实地监测,对灌溉和未灌溉紫花苜蓿地灰钙土含水量和含盐量进行对比研究,评价荒漠草原灰钙土地带种植苜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干...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引言 盐碱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土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印度的灌溉面积达9.54亿亩,其中盐碱化影响范围占有很大比例,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因此,控制盐碱化已成为印度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成果表明,将灌溉回归水减至最小,能够最有效地控制次生盐碱化。本项研究旨在利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拟定控制灌溉回归水的最优对策。研究对象是布哈克拉渠道系统所灌溉的印度下几哈卡尔盆地的一部分。这里盐碱化面积正在激增。  相似文献   

11.
<正> 新疆是我国最为干旱的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在缺乏完整的排水系统情况下,不合理的灌溉,会极大地加重原有盐碱地的盐渍化程度,和产生新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据历次考察统计,新疆荒地土壤资源约一亿伍千万亩。其中,轻和非盐碱化土壤面积约占26.6%,盐碱化土壤面积约占42.8%,难利用和不易利用的土壤面积尚有30.6%。在现有四千七百万亩耕地中,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约占三分之一。 因此,为了发展农田灌溉,就必须对新疆干旱内陆域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水利土壤改良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下棉田土壤水盐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节水灌溉下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以新疆孔雀河流域为例,开展了地面灌溉与膜下滴灌条件下水盐调控组合灌溉试验,结果表明:一管四行布置方式下,滴灌前后土壤含水率变化明显,其中40cm以上土层含水量增加较多,40cm以下则变化不大,土壤电导率在灌溉后有不同程度下降;一管两行布置方式下,灌溉后土壤盐分进行重分布,表层20cm土壤电导率明显下降,20~40cm则出现上升,表明低灌溉量下,盐分在表层运移,而深层盐分则不受影响;冬灌没有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仍需在次年播种前进行灌溉或者干播湿出;春灌洗盐增墒效果显著,避免了土壤的无效蒸发与返盐,但对土壤温度及作物播种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实现棉田土壤次生盐渍化调控以及干旱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农业与土壤盐碱化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是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农业与土壤盐碱化的防治密切相关采用合理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有效的排水技术,有利于干旱地区水盐动态的调控及实施节水灌溉制度,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我国北方灌溉水源相对匮乏,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尚未普及,因此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极其重要。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应用的特点及必要性,阐述了水稻不同生长期的灌溉制度及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提出了雨水灌溉栽培技术、调亏灌溉技术、地下灌溉技术、化学节水技术、无水层水稻的培育、秧苗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积雪融水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等措施。结果表明,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稻的生存能力,节约了水资源,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节水潜力最大的是农业上的灌溉用水。管道输水灌溉是诸多节水灌溉技术中最适合我国国情、最受群众欢迎的节水技术。近十年来已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发展推广达530余万hm’(至1995年底),但是在长江以南地区发展不多且不平衡。上海、浙江、福建三省市发展较多,约26万余hm‘,  相似文献   

16.
发展北方旱区节水灌溉技术李岚清副总理提出行走式浇灌机今年8月,李岚清副总理召集北方一些省(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座谈,研究我国北方旱区开发节水灌溉技术的问题。会上,李副总理说:“我们国家缺水严重。陕西从1984年到现在是十年八旱,河北省叶连松省...  相似文献   

17.
节水型冬季储水灌溉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水灌溉在北方灌区被普遍应用,目的是将秋冬季多余的水分储存于土壤,供作物来年生育期利用。但储水灌溉灌水定额普遍偏高,水分利用率低,因此在北方缺水地区,研究提高储水灌溉的水分利用率,是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储水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在河西内陆区实行节水型冬季储水灌溉的可行性,分析了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提高各地灌溉试验研究骨干人员的科研水平,水利部委托中国农田灌溉研究所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共同举办灌溉试验研究班.研究班第一期(北方班)已于4月初在河南新乡中国灌溉研究所开学,学习时间为两个月.来自我国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的42名学员,系具备大专毕业水平并从事灌溉试验工作3~5年、能够独立研究和指导灌溉试验工作的干部.  相似文献   

19.
为缓和北方农业用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水利部从“六五”起把北方井灌区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作为兴农的水利措施,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七五”又结合试验研究进行了管道输水灌溉重点试验工程的建设。目前试验工程已有几处建成运行并开始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具有节水、节能、减少土渠占地、灌水及时、增产增收等优点。近年在我国北方机井灌区得到了迅速发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深受各级领导部门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现将发展中几个技术问题,提出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