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反刍动物纤毛虫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包括PCR-RFLPP、CR-RAPD、AFLPS、AP在内的分子标记技术和以SSU rRNA为主的实时定量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技术的原理及对纤毛虫多态性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瘤胃原虫的作用及影响其数量的外源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刍动物瘤胃内栖居着大量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原虫,它们对于饲料在瘤胃内营养物质的降解、微生态环境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反刍动物瘤胃原虫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在瘤胃内环境指标和营养物质代谢方面的作用予以系统阐述,从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原虫的去留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对调控原虫数量的措施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瘤胃原虫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刍动物瘤胃内栖生着大量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原虫,它们对于饲料在瘤胃内的降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瘤胃内原虫对瘤胃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发现,去原虫后,瘤胃发酵类型发生改变,丙酸产量增加,甲烷产量减少。并且去原虫后,可以改变淀粉及蛋白质的消化,有利于改善家畜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丝兰皂甙对绵羊瘤胃原虫数目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2只雄性成年东北细毛羊,按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饲喂4个水平(分别为0, 100, 200, 300mg/kg)丝兰皂甙,研究了不同水平丝兰皂甙对绵羊瘤胃内纤维素酶、总脱氢酶活性及原虫数的影响。分别于试验当天及第7, 14,21, 28d采食后2h取瘤胃液,测定各种酶活及原虫数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丝兰皂甙添加水平的升高,脱氢酶活性有上升的趋势,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 0. 05);纤维素酶活性随着丝兰皂甙添加水平的升高,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300mg/kg组同对照组、100mg/kg组相比达显著水平(P< 0. 05);各处理组内部原虫数随天数的增加变化无明显规律,但各处理组间有随着丝兰皂甙添加水平的升高,平均原虫数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300mg/k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0mg/kg组(P< 0. 05),而同200mg/kg组差异不显著(P> 0. 05)。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PCR测定,DGGE,以PCR为基础的rRNA/rDNA分析,分子标记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瘤胃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功能分析中的应用,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上为研究瘤胃微生态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依据。认为有必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强瘤胃微生物在功能和互作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选用12只雄性成年东北细毛羊,按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饲喂4个水平(分别为0,100,200,300mg/kg)丝兰皂甙,研究了不同水平丝兰皂甙对绵羊瘤胃内纤维素酶、总脱氢酶活性及原虫数的影响.分别于试验当天及第7,14,21,28 d采食后2 h取瘤胃液,测定各种酶活及原虫数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丝兰皂甙添加水平的升高,脱氢酶活性有上升的趋势,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纤维素酶活性随着丝兰皂甙添加水平的升高,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300mg/kg组同对照组、100mg/kg组相比达显著水平(P<0.05);各处理组内部原虫数随天数的增加变化无明显规律,但各处理组间有随着丝兰皂甙添加水平的升高,平均原虫数表现出下降的趋势,300mg/k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0mg/kg组(P<0.05),而同200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徐淮白山羊瘤胃细菌和原虫的类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以稻草为主的日粮条件下徐淮白山羊瘤胃细菌和原虫的类群结构。【方法】以4只安装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PCR扩增瘤胃细菌16S rDNA序列,利用分子克隆与测序分析、细胞计数等技术,解析瘤胃细菌和原虫群体的类群组成。【结果】获得的细菌克隆基本归为两簇:与瘤胃球菌R.bromii YE282相似性为95%的XHGR1、与瘤胃R-7菌相似性为98%的XHGR3,XHGR2位于另立的R. flavefaciens簇。瘤胃球菌属细菌占细菌克隆总数的比例较高(33.33%),原虫生物量略低于细菌,占瘤胃生物总量的44.83%。群体主要有内毛属、双毛亚科、前毛属、头毛属和等毛科等原虫,其中内毛属原虫比例最高为74.25%。【结论】以稻草为主的日粮条件下,徐淮白山羊瘤胃中细菌和原虫生物量相近,瘤胃球菌属细菌和内毛属原虫分别是瘤胃细菌和原虫区系的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8.
选择体重40 kg左右小尾寒羊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半胱胺的添加量分别为:1组1 g/头.d、2组2 g/头.d、3组3 g/头.d、对照组0 g/头.d,结果表明:①半胱胺能够激发瘤胃原虫的生长率和增长数量。②试验羊采食正常,各组间采食量无显著差异。试验3组的日增重达到0.234 kg,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间日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3组的耗料/增重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1)。试验3组的耗料/增重显著低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试验1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3组的粗蛋白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脂肪消化率则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化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在6只装有瘤胃瘘管的绵羊上,观察了一种含铵的工业废液(ISCA)作为非蛋白氮饲料对瘤胃蛋白南代射的影响。采用自身对照,测定添喂ISCA前后瘤胃原虫、微生物细胞蛋白质含量和它们的氨基酸组成,并对血液及瘤胃内的一些理化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日添喂40ml ISCA,羊体温、呼吸、心率、血液细胞计数,血液和瘤胃内的氨氮、瘤胃pH等指标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变动;瘤胃液中的细菌和原虫的密度增加,菌体和虫体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且蛋白质组成中的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升高。结果提示:ISCA对瘤胃内环境及机体无不良影响,能促进瘤胃内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蛋白质的生物利用价值升高。  相似文献   

10.
生长激素(GH)是动物体内的一种重要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生长、增加脂肪分解、增强免疫的作用。它在体内的分泌主要受到生长抑素(SS)的抑制。半胱胺(CS)通过直接打开生长抑素的硫键使之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生长激素(GH)的水平,达到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半胱胺(CS)还是较强的多巴胺-β-羟化酶抑制剂,导致多巴胺的蓄积,促进下丘脑GH的合成和分泌,所含的活性成分能起到改善机体的营养吸收和转化,  相似文献   

11.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综述了以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为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序列分析技术、DGGE指纹技术、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分析法以及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加强这些方法间及其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并发展新的方法,促进瘤胃微生态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荧光染色标记细菌(fluorescence labeled bacteria,FLB)技术,研究山羊瘤胃中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方法】利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采集瘤胃液以获取瘤胃原虫和细菌。试验设置清洗原虫祛除瘤胃自由细菌的荧光全标组(WFLB)及未清洗原虫保留瘤胃自由细菌荧光标记组(FLB)。【结果】WFLB组和FLB组的吞噬速率分别为398.4 cells/(cell•h)和230.4 cells/(cell•h),换算为细菌N为:2.15 pg N/(cell•h)/和1.24 pg N/(cell•h)。【结论】每天每头羊由原虫在瘤胃内循环中带出的细菌N损失在WFLB组和FLB组分别估计为103.2 mg N/(d•头)、59.5 mg N/(d•头),或者细菌蛋白损失为0.645 g/(d•头)和0.372 g/(d•头)。结果同时表明,荧光染色标记技术可以应用于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速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体外法研究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及微生物群体的影响。【方法】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分别以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和花生油(D)为底物培养瘤胃微生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培养10h时用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法进行原虫吞噬细菌试验。【结果】原虫密度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A、B、C组(P0.05);细菌密度以B组最高,为4.906×109cells·mL-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原虫蛋白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细菌蛋白组以B组最高,B、C、D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原虫的吞噬速率分别为:267.6(对照组)、196.2(A组)、244.4(B组)、274.4(C组)、285.4(D组)cells/(cell·h),组间差异显著(P0.05)。吞噬细菌N的速率分别为1.445、1.059、0.320、1.482、1.541pgN·(cell·h)-1。【结论】估算每天每头山羊细菌蛋白循环量分别为121.64(对照组)、56.64(A组)、78.39(B组)、87.04(C组)和95.06(D组)mg蛋白·(d·头)-1,B组较低,仅为对照组的64.45%,且该组微生物量最大。在本试验的基础上认为4%的豆油对微循环的调控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4.
选取4只2岁龄、体重约50kg、装置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采取4×4拉丁方设计,在粗料型和精料型日粮条件下给绵羊添喂气溶胶OT(0,0.4,0.8,4.0g/kg日粮),以研究不同剂量气溶胶OT对绵羊采食、瘤胃原虫和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喂气溶胶OT 0.4,0.8,4.0g/kg日粮,在粗料型日粮条件下绵羊的自由采食量分别提高13.2%(P0.01),30.7%(P0.01)和-5.3%(P0.01),瘤胃原虫数量分别减少33.9%(P0.01),54.2%(P0.01)和86.3%(P0.01),细菌总数分别增加33.6%(P0.01),46.9%(P0.01)和-23.5%(P0.01);在精料型日粮条件下绵羊的自由采食量分别提高7.1%(P0.01),16.3%(P0.01)和-5.6%(P0.01),瘤胃原虫数量分别减少30.1%(P0.01),56.2%(P0.01)和89.0%(P0.01),细菌总数分别增加44.7%(P0.01),59.4%(P0.01)和-19.8%(P0.01)。本研究表明,添喂适量的气溶胶OT可以同时减少绵羊瘤胃原虫数量和增加细菌总数,提高绵羊采食量。  相似文献   

15.
 自1993年转染技术首次在弓形虫中成功报道以来,顶复门原虫的转染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在弓形虫、疟原虫和住肉孢子虫等实现了稳定转染,而且在体外细胞上生长效率较低的柔嫩艾美耳球虫也相继实现了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顶复门原虫转染技术的日渐成熟及其在顶复门原虫研究中的应用,为顶复门原虫基因功能和免疫学等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有力工具。本文结合本课题组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转染技术及其在顶复门原虫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功能、耐药性分子机理、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免疫学等研究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及其互作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采用体外产气量法 ,以球磨与未球磨玉米秸细胞壁为底物 ,对瘤胃微生物不同区系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和发酵特征进行了研究。用化学试剂和抗生素来分离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 ,并设计下列微生物区系 :全瘤胃液 (WRF)、细菌 (B)、原虫 (P)、真菌 (F)、细菌 +原虫 (B +P)、细菌 +真菌 (B +F)、原虫 +真菌 (P +F)和负对照(CON)。结果表明 ,细胞壁经球磨后可以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的产气量和降解率 (P <0 .0 1) ,但不改变发酵类型 ;不同微生物区系的产气量和降解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1) ,WRF的产气量和降解率最高 ,其次是混合培养(B +P、P +F、B +F) ,而单培养 (B、P、F)的最低 (P <0 .0 1)。结果说明植物细胞壁在瘤胃内的降解是在细菌、原虫和真菌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 ,对植物细胞壁的降解程度可能不是某一种或二种微生物所能及第的。B +P的产气量和降解率仅次于WRF ,表明瘤胃细菌和原虫在降解植物细胞壁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 ,对细胞壁降解的贡献率较大。另外 ,随着产气量和降解率的提高 ,发酵液的pH值降低、总VFA、氨态氮和甲烷气体的含量升高 ,进一步证明植物细胞壁的发酵程度提高了。  相似文献   

17.
猪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群发性呼吸道疾病,其临床上以发病急促、高热咳嗽、鼻中流出分泌物、呼吸困难、衰竭,怀孕母猪繁殖障碍、流产、死亡等病症为特征。目前,猪流感在我国各地广泛存在和发生,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文章就猪流感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猪流感的及时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斑潜蝇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潜蝇中的运用多集中在斑潜蝇属,且主要在种群分化和种类鉴定两方面。用于种类分子鉴定的技术有很多,新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表。主要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斑潜蝇种群分化和种类鉴定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鞘翅目昆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昆虫的分类学研究中.笔者概述了核酸序列分析、RFLP技术、RAPD技术、分子杂交技术、同工酶电泳技术、SSCP以及DSCP技术在鞘翅目昆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鞘翅目昆虫研究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全蚀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总结了用于全蚀病菌鉴定和诊断的几种主要分子生物学技术,并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中的实用性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