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育成推广原丰早、浙辐802等突变品种37个,为省内外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征集、鉴定、保存突变体1840余份;辐照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经提高诱变育种效果为目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3.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4,他引:13  
利用高空气球和返回式卫生搭载ZR9水稻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研究空间环境对水稻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高空气球搭载种子的发芽率明显低于对照,SP1出现株高和生育期的突变,而卫星搭载种子的发芽率及当代植株的性状均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高空诱变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处于海拔 30~ 35km的高空气球搭载粳稻品种中作 5 9,8h后回收种植 ,其后代变异类型丰富 ,从中选育出很多优良新种质 ,通过广泛测交、试种 ,选育出几个较好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水稻诱变育种的成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南省水稻诱变育种工作始于 60年代初期 ,近 4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至 2 0 0 0年通过省级审定的水稻突变品种有 2 1个。并育成了一批通过地 (市 )级审定的品种 ,同时获得了一批优质、抗病、矮秆、早熟及具有恢复能力的新种质资源。突变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 1 0 0 0万hm2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6.
浙江大学水稻诱变育种回顾与研究动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回顾了本所水稻诱变育种 38年来的研究概况、育种成就及在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新型优质稻米和Bt抗虫转基因水稻培育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同时介绍了采用的育种途径和“九五”资助课题及重点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采用~(60)Co—Υ射线.激光等手段,对水稻5个品种、8个杂交组合、5个杂交稻 F_1进行处理后,获得的203个突变体,经稻瘟病混合菌系接种鉴定筛选,得到抗病突变体31个,中抗6个,感病166个。抗病为15.3%,感病为81.8%.并且以复合因素处理比单因素处理好;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处理比干种子处理的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良水稻品种的品质性状,利用60Coγ-射线为诱变源,对粳稻品种Koshihikari种子进行了辐照处理,通过改良的单粒种子法对种子蛋白质的含量和组成进行了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筛选到了72个种子蛋白突变体,结果表明经诱变后种子蛋白的含量和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异。本研究为揭示水稻贮藏蛋白积累机制及开发新型稻米种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黄叶标记不育系的诱变选育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300Gyγ射线辐照Ⅱ-32B干种子,在诱变后代筛选到全生育期黄叶突变体WYB,经多代连续回交转育,育成黄叶标记不育系黄玉A(B),并通过了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经考察,1.黄玉A(B)叶色为明显黄色,对生育进程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植株较矮,稻穗较小,粒重较轻,单株产量较低等;2.遗传分析表明,该黄叶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且表达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3.黄玉A的叶色突变对所配杂种无不良影响,表现为配合力强,所配组合“黄优C23”在金华市区试中产量位居首位,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4.应用该黄叶标记进行苗期纯度鉴定,不但方法简便、快速,其结果也与常用的国标法(GB/T3543.5-1995)鉴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水稻辐射育种中熟期诱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水稻辐射育种中影响期突变的因素以及提高熟期辐射诱变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加速器氩离子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研究用加速器氩离子辐照晚籼香占,期望改良其不利农艺性状。试验结果表明,以氩离子100Gy辐照,均能诱发变异。从100Gy辐照的M2和M3代中,获得3个综合性状较好的突变株系,经M5代品比及对主要性状的测定,小区产量比原种增加14。34%~121.51%,变量分析达极显著水平。株高降低25%~39%,生育期缩短8~25天,有效穗数明显增加,抗病性亦有所提高。另外,从150Gy辐照的后代中,也获得2个明显早熟和矮化的突变体。初步证实重离子辐照在水稻育种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航天诱变与辐射诱变相结合选育水稻新品种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利用航天诱变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稻新种质、新品种的选育 ,显著地提高了其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 ,提高了诱变育种的选择效果 ,育成了 1个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及一批优质水稻新种质和新品系 (组合 )。  相似文献   

13.
航天诱变创制带标记水稻新材料及新品种选育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航天诱变获得一个壳色带标记的香型水稻新材料,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将该材料直接转化为不育系"花香A",该不育系在可恢性、不育性、异交习性等方面均达到三系不育系的标准,11项指标达国家3级米以上标准。将"花香A"与恢复系"川恢907"配组,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花香7号"已通过省级审定。  相似文献   

14.
航天诱变选育高产高蛋白质水稻新品种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水稻纯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诱变 ,于F1代得到变异表达 ,F3 稳定遗传。变异系与同一穗系留地面未经搭载诱变的种子比较 ,每穗实粒数增加 ,结实率提高 ,有效穗和千粒重增加 ,籽粒长宽比与剑叶增长 ,米质变优 ,蛋白质含量提高 ,生育期则向感温性强与感光性强两极分化。经 5代系谱选育 ,育成两个不同生态型的高产、高蛋白质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我国花生诱变育种技术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回顾了我国花生诱变技术应用研究的方法和取得的成就。主要采用6 0 Co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诱变及上述诱变方式与杂交相结合等诱变育种方法选育花生新品种。获省部级成果 1 4项 ,育成花生新品种 3 5个 ,创造优异突变材料 3 0 0多份。同时对花生诱变技术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采用空间诱变技术选育特早熟晚粳新品种航天36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晚粳品种丙1067进行空间诱变处理,诱变后代结合抗性鉴定和糙米外观品质鉴定,育成优质特早熟晚粳新品种航天36。航天36在熟期、米质和抗病性上比原始对照品种丙1067有明显改良,耐迟播性强,从正常的单季播期可以一直持续到7月底,是理想的救灾备灾品种。2006年该品种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用于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稻区。航天36的选育成功表明空间诱变为同步改良晚粳稻多个性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白桦航天诱变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白桦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对航天搭载后4个家系白桦的种子活力及1年生白桦苗木分析表明,太空环境对苗高影响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处理后均表现矮化现象。对白桦种子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4个家系的SOD活性均低于对照,其它测定指标由于家系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异,总体表现为:航天搭载后对白桦种子活力有促进作用;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净光合速率略有提高;3个家系白桦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比地面对照低。  相似文献   

18.
菊花花色辐射诱变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30  
采用60Coγ辐射与组培相结合,研究菊花的诱变育种,结果表明,菊花品种间辐射敏感性差异较大,辐照材料的诱变效果:愈伤组织〉植株〉根芽〉枝条。辐照愈伤组织的适宜剂量为0.8 ̄1.6krad辐照植株、根芽和枝条为2 ̄3krad。绿花、白花、黄花品种诱发花色变异的频率极低,粉紫色品种较易诱发花色变异,且变异谱宽。对于突变嵌合体的分离,组培优于扦插。VM0、VM1、VM2离体培养的再生植株,花变异率依次为  相似文献   

19.
天地结合开展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80,自引:25,他引:80  
本文着重介绍了自 1 987年以来 ,我国空间科学家和农业生物学专家 9次利用返回式卫星、2次利用神舟号飞船和 4次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 70多种植物近 5 0kg的种子 ,涉及粮、棉、油、蔬菜、瓜果、牧草和花卉等植物。经国内 2 2个省、市、自治区 70多个研究单位多年的地面选育 ,已培育出一批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经审定的新品种 1 9个 ,其中水稻新品种 5个、小麦 2个、棉花 2个、青椒 1个、番茄 1个、芝麻 1个、西瓜 3个、莲子 3个、灵芝 1个 ;另外还选育出新品系 5 0多个 ,还有一大批种质资源。在航天育种机理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 ,航天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航天新品种的遗传物质变异 ,地面模拟试验进行了许多研究 ,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全国许多省市建立了航天育种示范基地 ,累计示范推广航天新品种 (系 )面积 2 70 0 0 0hm2 ,取得了很好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本文还介绍了我国前 3代返回式卫星在空间科学方向所做的成果及贡献。列出前 3代返回式卫星与空间诱变育种研究相关的基本参数。报道了返回式卫星回收舱的空间环境的数据。我们还对今后空间诱变育种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