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病毒性退化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由于病毒的侵入破坏了马铃薯植株的正常生理功能,致使有的植株生长衰退、植株变矮、叶面皱缩,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嵌斑,甚至叶脉坏死,直至整个复叶脱落等。制造养分的器官被病毒干扰和破坏,植株生长失常,造成大幅度减产。这就是一般说的马铃薯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芜菁花叶病毒在油菜不同生育阶段的侵染性有很大差异,以苗期最易被侵染,而成株期抗侵染能力很强。随着植株生育进程,病毒含量由低到高,并分布于各器官。病毒的增殖和运转与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运输密切相关。病毒在植株体内的垂直分布情况,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病毒有由下向上输送的趋势。根据病毒的侵染、增殖和运转规律,对防治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在营养繁殖时易受病毒的浸染,当条件适合时,病毒就会在植株内增殖、转运和积累于所结块茎中,随着世代传递,病毒危害逐年加重,一般可造成减产50%以上。研究发现,有30多种病毒能感染马铃薯,并引起品种退化,严重影响到马铃薯生产。通过微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能从马铃薯体内脱除PLRV、PVY、PVA、PAF、PVG、PVM、PSV等病毒。因此,采用组培技术,通过一定良种繁殖体系,生产优质脱毒种薯,是保证马铃薯优质、高产、稳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马铃薯植株受病毒侵染后过氧化物酶等防御酶、碳水化合物、可溶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及核酸、激素等生化指标漂移与抗病性关系研究进展 ,提出马铃薯病毒测定的新技术 ,同时 ,阐明了影响马铃薯生产的新问题 ,提出今后马铃薯病毒汰除中生化测定的新动向。为马铃薯抗病毒育种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禾生素、病毒必克和病毒A对番木瓜植株体内PRSV基因表达的影响,以组织培养的日升番木瓜为研究对象,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基因,应用RT-PCR技术对番木瓜体内的PRSV-CP基因进行半定量分析,建立一个特异、稳定的RT-PCR半定量检测体系,研究了禾生素、病毒必克和病毒A处理对番木瓜体内PRSV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初步说明,0.2 %的禾生素及4.0 g/L和1.0 g/L的病毒必克显著抑制了番木瓜体内PRSV-CP基因的表达,而病毒A及其它浓度的禾生素和病毒必克对番木瓜体内的PRSV-CP基因的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在大兴安岭种薯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马铃薯在营养繁殖过程中易受病毒的侵染,当条件适合时,就会在植株体内增殖、转运和积累于所结块茎中,随着世代传递,病毒危害逐年加重,一般可造成减产50%以上,严重影响到马铃薯生产。为解决由病毒引起退化,采用先进茎尖组织培养生物技术,通过一定良种繁育...  相似文献   

7.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是一种植物抵抗病毒侵入的自然机制,现在已被开发成通过插入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病毒来抑制植物内源基因表达的遗传技术,主要用于研究目标基因的功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鉴定和功能研究的技术工具,VIGS具有无需事先知道目的基因全长序列、快速获取表型、无需获得转基因植株等诸多优点,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植物基因功能研究领域。本文从VIGS的作用机制、VIGS体系的优点及局限性以及VIGS在植物抗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对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加准确地检测患有丛根病的甜莱植株中BNYVV病毒的含量。实验采用了RT-PCR的方法分别从26株待测甜菜的根中扩增获得了324bp的BNYVV病毒基因片断。通过调整反转录cDNA模板的浓度,研究发现,当cDNA模板稀释到100倍时.能更加精准地检测到不同丛根病染病植株中BNYVV病毒含量的差异。同时.半定量PCR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当待测植株中BNYVV病毒的相对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的一半时,甜菜丛根病病症并不明显;而当其相对含量超过阳性对照的1.3倍时,甜菜受害严重,有些几乎死亡。本检测方法为更加及时、快捷、准确和系统地检测甜菜植株的染病程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药用白甘薯西蒙1号(Simon-1)茎尖脱毒组织技术获得成功后,我们对脱毒再生苗后代进行了植物形态学的田间观察,并应用甘薯病毒指示植物巴西牵牛的感染接种和嫁接的鉴定方法,对茎尖脱毒后代再生植株进行脱毒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连续脱毒三代植株无病毒反应存在.  相似文献   

10.
<正>马铃薯病毒毒源是马铃薯病毒检测中抗血清制备及ELISA检测中必备的材料,也是马铃薯抗病育种和马铃薯病毒学研究所需的材料。我国1987年以来就开展了采用试管封闭保存毒源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烟草、洋酸浆、番茄等植物做为马铃薯不同病毒试管保毒植物,其试管小植株可单节切断繁殖,均可正常成长发育,移栽到土壤中小植株发育正常,并仍具有浸染力,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是植物体抵抗病毒侵染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一种基因功能研究的有效手段。与突变体筛选、转基因、基因敲除等技术相比,VIGS技术因具有周期短、成本低、可迅速观察表型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的功能鉴定。文章对VIGS技术的分子机理、病毒载体系统、稳定遗传VIGS植株的获得策略及其在大豆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由花生斑驳病毒(PMV)一个强株系引起的花生斑驳病毒病在苏丹首次报导。病害在花生产区广泛蔓延。田间主要症状表现为黄绿色斑驳,此外受感染的植株叶片严重畸形、植株矮化。病毒的寄主范围包括7个科20种植物。接种后的反应,在菜豆(Phaseolus Vul-  相似文献   

13.
Singh  RP 《杂粮作物》1998,18(5):42-44
用茎尖和顶端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是加拿大和其它国家繁殖马铃薯品种或无性系采用的主要方法。组织培养程序包括试材的病原物检测及幼苗繁殖期间或繁殖后的无毒检测。多数实验室检测病毒和类病毒,所用的叶组织采自温室或大田生长的植株,少数机构使用离体培养的样品。目...  相似文献   

14.
从香蕉出现花叶病斑,叶鞘腐烂,内部坏死到植株死亡,从中分离的病毒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编码程式CMV:R/1:1/18:S/S:S/Ap.).我们根据病毒在植株的传递、寄主范围、物理性状及血清反应.棉蚜虫(Aphis gossypii)用口针把病毒从香蕉传播到试验植物,不再传回香蕉.60~70℃、稀释度10~(-3),病毒不活动.27~30℃条件,病毒能存活92小时.病毒寄主范围广泛,能感染试验用寄主植物苋科(Amaranth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葫芦科(Cucurbitaceae),豆科(Leguminosae)和茄科(Solanaceae)等49种中的28种,但是,禾本科(Gramineae),唇形科(Labiatae),椴科(Malvaceae)和锦葵科(Tiliaceae)不是寄主.  相似文献   

15.
吕文清  魏培文 《大豆科学》1991,10(4):277-284
分属於三个株系群的SMV119、245、86—9、87—02、87—44及173毒株,接种到大豆不同品种上,於接种后48小时、10、15、20、25、30、35、40、50、60天用酶联检测植株体内的病毒浓度。结果证明:条件适宜时,接种后48小时各毒株都能在部分顶芽内测出病毒。接种后25天及50为植株体内病毒浓度含量的两个高峰。一个植株内以第一复叶的浓度最高。各毒株以87—02浓度最高,119次之,245最低。病株的病毒浓度并不和外观症状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低温组织培养诱导马铃薯块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端分生组织培养巳成功地用于获取无病毒植株。利用这种方法巳获得了不带(对马铃薯危害最严重的)病毒F、M、S、V、X和BCJIK的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再生植株。由于温度是影响块茎形成的最重要的外界环境因子,所以确定无菌培养中微小块茎形成最适宜的温度参数很重要。低温能刺激马铃薯块茎的形成,高温则延缓甚至完全抑制块茎的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花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9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花生植株以来,以病虫抗性、品质改良和疫苗生产为目标的转基因花生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抗番茄斑萎病毒、印度花生丛矮病毒、花生褐斑病和小菌核病的转基因花生品系进入了田间试验,具有牛瘟病毒疫苗效能的转基因花生品系也进入牛的临床免疫试验,但落后于大豆、玉米和油菜等主要大田作物,尚未实现产业化生产。该文综述了近年转基因花生研究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前景。  相似文献   

18.
将多种病毒的有效核酸片断拼接成融合基因转入马铃薯可获得多抗马铃薯材料。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并经常混合感染的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和马铃薯S病毒(PVS),开展了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兼抗4种马铃薯病毒转基因马铃薯材料的研究。试验在前期获得含4种马铃薯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片段的质粒pART27-XSYV-rh的基础上,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品种‘陇薯3号’,PCR扩增和PCR-Southern杂交证明,4价融合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qRT-PCR分析表明,该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能正常表达。3株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2株对4种病毒同时具有抗性;1株对PLRV侵染表现阳性,对另外3种病毒同时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19.
赵飞  冯九海 《中国马铃薯》2004,18(4):245-246
马铃薯采用无性繁殖,容易被病毒侵染引起种性退化,马铃薯脱毒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种薯生产技术,它通过茎尖培养获得无病毒植株,能从根本上解决马铃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退化问题。近年来脱毒微型薯已被广泛应用于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所以对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山区马铃薯微型薯种薯的田间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成株搬移和低温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抽穗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材料,研究了在幼穗分化中后期将植株从大田移入盆钵后,植伤对植株抽穗期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植株移入盆钵后,在人工气候室低温条件下,不同处理时间对单株抽穗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株搬移和低温处理对抽穗期均有显著的延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