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高空环流、海温和地面气象资料与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长、短期预测模型,对指导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遗传程序设计,根据萧山市1973 ̄1991年小麦赤霉病资料,预测其发生趋势,预测成功率较高。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良好,可望成为植物疾病流行趋势预测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赤霉病是常见的小麦病害,温湿度气象条件对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报时选取合适的温湿度指标是获得较高预报准确率的关键.本文采用上海地区1975-2007年的气象和小麦赤霉病资料,分析了小麦始穗期的变化;由于小麦始穗期普遍提前,原来以4月中旬-5月中旬的平均温度≥15℃、相对湿度≥85%连续3d的天数为指标预报小麦赤霉病的预报准确率开始下降,经分析确定以始穗期-5月20日平均温度TP≥13℃、平均相对湿度UP≥83%连续3d的天数作为新的指标.经对历史资料的模拟检验,新指标对小麦赤霉病的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由60%提高到83.3%.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小麦不同生长期喷施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于2021年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栗川镇范寺村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喷雾,田间防效分别为93.23%、84.39%、36.51%,折合产量分别为9 168.0、8 949.0、8 376.0 kg/hm2,较喷清水分别增产10.76%、8.12%、1.19%。说明小麦抽穗期到扬花期是甘肃陇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进行杀菌剂喷雾防治,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5.
松毛虫发生期与气象条件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阜新县虫情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松毛虫各虫态平均发生期、发生历期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气象期距及有效积温法进行松毛虫发生期预测。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小麦赤霉病气候预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福建省小麦产区赤霉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和育分条件,并对影响赤霉病发生的温度、相对湿度、雨日、日照等气候因素进行指标鉴定,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福建省小麦赤霉病年景气候预报指标,并提出了用“雨湿度”来反映一个地区的雨湿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或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利弊程度。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流行病,其发生流行程度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当地4月下旬到5月上旬小麦抽穗开花期20天内的气候条件,如果气温适宜、湿度大时,则蔓延成灾。本文采用多因子综合相关法,通过计算条件频率得出预报方程,其历史拟合率可达95.6%。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同时,各种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利用2011年至2015年农作物病害资料和气象资料将农业病虫害的气象服务标准统一化。从现有资料中找出检测规律针对玉米和水稻不同时期,不同农业患病程度给与一定预警从而为农业病虫害气象服务建立一个基本标准,为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90-2008年围场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面积与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是生物因子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结果。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最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以受灾率作为马铃薯晚疫病气象等级的划分标准,选取与晚疫病相关的前期气象要素作为预报因子,采用综合聚类法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气象等级的预报模型。回代结果表明,用气象综合聚类法类做马铃薯晚疫病的气象等级预报,可以为控制晚疫病的蔓延,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气象决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地区玉米螟发生的气象条件适宜度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荣盛  陈素华 《中国农业气象》2011,32(3):471-474,436
利用内蒙古地区1971-2005年的气象数据和玉米螟发生资料,结合玉米螟的生理气象指标,运用相关分析方法选取影响玉米螟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假设玉米螟发生的气象条件适宜度为各气象因子确定的适宜等级与相应权重乘积的总和,建立了内蒙古地区玉米螟发生的气象条件适宜度预报方程;2006-2010年的试报结果表明,预报等级与实际发生程度基本一致,说明所建立的预报方程可以用于当地玉米螟发生程度的预报和预测。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一代玉米螟发生的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玉米螟发生的气象条件划分为5个等级:1级:气象条件有利于玉米螟大发生;2级:气象条件有利于玉米螟中等偏重发生;3级:气象条件有利于玉米螟中等发生;4级:气象条件有利于玉米螟中等偏轻发生;5级:气象条件不利于玉米螟发生.利用相关法确定影响玉米螟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假设每个气象因子对玉米螟发生程度的影响是线性的,将每个影响因子对玉米螟发生的影响程度相叠加,建立了吉林省一代玉米螟发生的气象适宜程度等级预报方程.利用近26a来吉林省玉米螟发生的历史虫害资料与气象资料对方程进行检验,并对2007年吉林省玉米螟发生气象条件适宜程度进行预报,效果较好.可达到从气象角度对玉米螟发生进行监测和预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将1983-2010年河北省麦区7个站点的白粉病发生程度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初步明确了3月下旬-4月中旬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t检验结果显示,河北省白粉病轻、重分布区的差异不显著,表明不必分区建立预测函数;通过Fisher判别准则,构建了白粉病发生程度的判别分级模型,其历史拟合率达到82.5%,2010年的试报准确率达到100%,表明模型预报效果较好.该模型的建立提高了对小麦白粉病预测的准确性,为小麦白粉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赤霉病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统计分析,选取与江苏省太湖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显著相关的前期海温作为预报因子,并结合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序列进行拓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BP网络模型进行预报赤霉病的初步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预报农业气象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引言麦类赤霉病是沿江和江南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赤霉病大发生的年份(如1973、1975、1977年)都造成春粮大幅度减产,而轻发年(如1979、1980、1981年)往往是春粮丰产年。因此,在发病前期(3月底4月初)做出准确的赤霉病趋势预报,有助于植保部门采取决策方案:未来重病,需早作药械准备,及时分期喷药,积极防治减轻危害;未来若是病轻,应避免盲目用药,讲求经济效应,并可减少农药污染。研究表明,赤霉病发生的程度,同麦类抽穗扬花期的气象条件关系极为密  相似文献   

15.
气象因素对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1994年全国主要棉区棉铃虫发生动态调查资料分析,影响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动,气象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构成棉铃虫种群数量大幅度上升,食料是前提,虫源是基础,气象是关键。因此,掌握该地区的气温、降水量等气象因素,即可提高预测棉铃虫发生量和发生期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凉山州5—7月气象因素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7年在凉山州冕宁的城厢(海拔1823m)、拖乌(海拔2144m)、昭觉的庆恒(海拔1659m)、上游(海拔2571m) 4个点各5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研究凉山州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成因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5月下旬-7月初;5月中旬-6月上旬,若出现连续降雨日在5d以上、并且相对湿度连续6d以上超过75%的情况,一般在5~10d后有可能发生晚疫病.因此,建议以此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5d之内积极组织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78-2007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成灾面积、经济损失等资料与全国气象站点气象要素资料,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各类农业病虫害由于气候变暖特别是暖冬出现的新的变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已有气候变暖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农业气象灾害危害加重、发生频繁,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极大的威胁着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也是如此,气候变暖造成病虫害发生世代数增加,危害范围扩大,为害程度加重,给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带来困难。未来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会更加频繁,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大,应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常熟地区小麦赤霉病呈重发趋势,主要原因是气候适宜病害发生,田间菌源充足,小麦品种不抗病,抗药性增强。分析近几年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试验结果,筛选防效较好的药剂。  相似文献   

19.
莫世春 《南方农业》2013,(Z1):112-113
在病原菌和感病品种均已满足的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流行与否往往和马铃薯作物花期以前天气条件有关。通过田间气象站采集到的2009—2011年4—5月天气数据,结合田间调查结果,对重庆市巫溪县尖山地区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程度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规模取决于4—5月降雨日数多少以及极端温度的出现等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20.
纹枯病和赤霉病是小麦常发性病害。为有效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采用田间试验,设巴斯夫方案A、巴斯夫方案B、巴斯夫方案C、巴斯夫方案D、农户自防、空白对照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的小麦产量和对纹枯病、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防效好、增产高的用药方案。结果:巴斯夫方案A、方案B、方案C、方案D及农户自防方案用于小麦生产中,均可有效防治纹枯病、赤霉病,对纹枯病的防效都在75%左右,对赤霉病的防效在57.04%~83.83%,且增产效果明显,小麦实收产量较空白对照处理的增幅在16.86%~17.67%。如遇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份,建议优先选用巴斯夫方案C及农户自防处理的药剂组合及剂量,注意用药时间,可有效防治小麦病害,防效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