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水果套袋起源于日本,最初是防治食心虫,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技术,用于提高果实外观品质和实现无公害生产。我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这项技术,90年代渭北苹果基地广泛应用于生产。由于渭北旱原的大陆性干燥季风气候同日本的海洋性气候存在很大差异,苹果套袋在渭北各地表现问题突出,生产损失大。笔者于1995~1997年对苹果套袋工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从理论上探索了渭北苹果套袋失败的原因,并提出苹果单层套袋新技术,1996、1997年进行苹果单层套袋获得成功,1998年小面积推广这一新技术,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
苹果套袋技术的现状与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套袋最早开始于日本,至今已有10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日本的红富士苹果,有30%~40%进行果实套袋。我国从80年代末开始进行苹果套袋。陕西铜川、彬县、旬邑、白水等一批赴日研修生回国之后,也将日本的套袋技术引入陕西,并开始了小范围的试验与示范。从1995年开始,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开始大面积推广苹果套袋技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苹果销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畅销,90年代前期的时畅时滞波浪式发展,到90年代后期的市场连续低迷,这种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大面积的发展苹果,使国内市场开始饱和,市场消化能力不堪重负。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国苹果正面临着大调整,苹果生产的一个新的时期已经来临。根据生产现状,这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苹果品种合理搭配、实行区域化栽植在陕西省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将会对本省苹果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品种合理搭配问题。品种发展单一将是影响陕西苹果生产的突出问题。80年代以秦冠为主,进入90年代,兴起了“富士热”。在陕西苹果生产中举足轻重的秦冠品种发展比例过大,目前占发展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5.
中国苹果销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畅销,90年代前期的时畅时滞波浪式发展,到90年代后期的市场持续低迷,这种变化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大面积的发展苹果,使国内市场开始饱和,市场消化能力已不堪重负.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国苹果正面临着大调整,苹果生产的一个新的时期已来临,根据生产现状调查,这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金纹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为害多种苹果属果树。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一些苹果产区普遍大发生。特别是1993年,山东省暴发性蔓延成灾,一般苹果品种叶片受害率30%~80%,重者高达100%,每叶有虫斑10~20个,使叶片功能严重丧失,造成提早落叶。多种高效药剂防治无效,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成为苹果园最主要的虫害。 在烟台市,自1990年发现灭幼脲3号对苹果金纹细蛾防效好以来,1993~1995年面上推  相似文献   

7.
我国苹果经历了三次定植高潮,其中前两次在计划经济之下,发展规模较小。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第三次高潮,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发展面积失控,由于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分散经营等因素的影响,苹果产量膨胀性发展,我国苹果发展面积已过大,目前国内果品市场已经饱和,产品过剩已很明显,如果引导不好,必然会成为农业的一大负担,果农担心会贱  相似文献   

8.
苹果矮、密、早、丰产栽培具有早果、丰产、品质好、便于管理等优点,是苹果生产发展的主要趋势,新疆兵团农七师农科所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抗寒苹果及矮砧新品种的选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先后育成抗寒苹果新苹2号、新苹3号、新苹4号和苹果矮化中间砧KM矮化砧等新品种,在新疆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塔城、伊犁等地栽培面积近500公顷,为了促进该地区抗寒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早期丰产,提高经济效益一由兵团科委立项,我们于1996~2000年进行了抗寒苹果矮化密植早期丰产栽培试验示范,经5年的栽培试验,取得了1年定植,2年开花,3年结果,4年丰产的良好效果。该项试验2000年通过专家验收与鉴定。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三门峡市位于豫西丘陵山区 ,适合发展苹果生产。栽培面积已达 8万 hm2 (公顷 ) ,是全国苹果主要产区。因受地理、环境条件影响 ,苹果病虫种类多 ,危害重。目前 ,该地区发生危害严重的苹果病虫主要有叶螨、蚜虫、金纹细蛾、蛀果害虫和轮纹烂果病、早期落叶病。其中苹果蛀果类害虫在 80年代、 90年代中期经过大面积的综合治理 ,得到了有效控制 ,虫果率一直控制在3%以下 ,但自 1997年以来 ,以桃小食心虫为主的蛀果害虫再度猖獗 ,为害程度逐年加重。经全面调查 ,受害果园虫果率一般为 15%~ 2 0 % ,偏远地区、管理粗放的果园 ,虫果率高达 50 % ,…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了日本红富士苹果。该品种以果大、色泽艳丽、甜酸适度、风味极佳等明显优势迅速取代了小国光等传统栽培品种,成为第一大主栽品种。目前威海红富士面积已占苹果总面积的85%。90年代初以前,威海富士苹果全部实行无袋栽培。1992年起,威海率先在国内进行了富士苹果套袋试验和生产。  相似文献   

11.
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苹果栽培制度在苹果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三十多年来,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矮砧密植是世界苹果栽培发展的方向。我国苹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大发展时期,主要推广了乔砧密植栽培方式,目前我国90%果园为乔砧密植。此种方式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采用的,  相似文献   

12.
苹果痘斑病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苹果痘斑病是陈策等于1975年在陕西凤县观察到的一种果实生理病害。根据其症状与W.M.Carrie 1948年在澳洲记述的缺钙病(Lenticet blotchpit)症状相似,喷布硝酸钙等钙溶液可以减轻其为害,因此认为该病系由缺钙所致,并起名为“苹果痘斑病”。我们在陕西渭北苹果产区也发现相同症状,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病较重,严重影  相似文献   

13.
王宇霖 《果树学报》2001,18(3):127-132
苹果和梨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落叶果树中的两大重要树种, 其产量增长很快。1997~1999年世界苹果年均产量达5 728.5万t,较10年前的4 010.7万t增长了42.8%;梨年均产量达1 483万t, 较10年前的952.9万t增长了55.6%。我国苹果和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得到了巨大发展,目前苹果产量已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35%1999,梨占48%1999,可谓世界上苹果和梨生产大国。从世界苹果和梨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贸易情况探讨了我国在苹果和梨产业上存在的单产低、质量差、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体制不适应、出口少以及优质商品生产基地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蓬莱市地处胶东半岛北部,北邻渤海湾。自然条件优越,果树品种资源丰富,苹果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渤海湾苹果主产区中的核心地区。烟富系列新品种就出自我市,这里也是目前我国苹果单产最高记录的保持地区。上世纪80、90年代,苹果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陕西延安南部旱塬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域之一。该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大面积发展苹果产业,目前苹果面积26.68万hm2。近年来,随着延安南部塬区苹果老园更新,矮化栽培成为主要栽培模式。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总结了一套切合实际的旱塬矮化自根砧苹果高标准重茬建园技术,供生产者参考。1建园规划1.1生产目标宽行窄株矮化密植栽培,  相似文献   

16.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年平均气温7.9℃,1月份平均气温-11.7℃,年降雨量400~500mm,无霜期130~150 d,≥10℃积温2 800~3 300℃,属于冷凉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为大苹果经济栽植安全线的北界.20世纪60-70年代栽植过国光苹果;90年代初期自山东、辽南引进一些苹果品种,终因立地条件差,适龄不结果或产量很低;近年虽引进寒富苹果,但因全国晚熟苹果供大于求,而使辽西北苹果生产举步维艰.引进抗寒、早熟、品质好的苹果品种,既可弥补市场早熟品种的不足,亦可使果农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1993年我们从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园艺科学研究所引进龙冠苹果试栽,表现为早果、丰产、个大、色艳、味佳,成熟期正值苹果市场淡季,树体抗寒、抗旱能力强,适合在辽西北地区适度开发.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苹果大发展以来,无论种植面积、果品产量、还是生产效益,都有了长足进步,已成为我国北方农村重要支柱产业,对农村经济繁荣、农民脱贫致富均发挥积极作用。甘肃省静宁县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将苹果确定为农村支柱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种植面积突破6.7万hm^2,2018年全县苹果结果面积5.2万hm^2,总产量68万t,收入3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5000元。苹果改变了静宁人的命运,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金蛋蛋。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我国苹果的种植模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目前静宁县域内既有大面积推广普及的乔砧大冠种植模式,也有少量矮砧密植试验示范种植模式,还有立足于静宁生产实际、群众性创造的“乔砧+短枝型品种”宽行窄株密植种植模式。这几种种植模式,也可以说是全国苹果种植模式的浓缩版。通过对静宁苹果种植模式的了解,全国的种植模式也会了然于胸。 与世间万物一样,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苹果种植模式也不例外。种植模式不同直接影响种植效益,因而熟悉各模式的优缺点,在生产中扬长避短,是提高苹果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现根据静宁生产实践,就苹果不同种植模式的优缺点谈点个人看法,供交流。  相似文献   

18.
<正> 我省中南部是苹果发展的新区,60年代稀植大冠的苹果,普遍存有生长旺盛,适龄不结果的问题;80年代发展的乔砧密植苹果,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甚至出现全园郁闭现象。为了提高苹果的产量、质量,从1967年以来,通过多点多年不同修剪方法的试验,明确了稀植和密植苹果壮幼树和壮树,采用长放修剪方法有利于树体生长和发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白水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和黄土台塬的过渡地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苹果己成为白水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我们分析了我县苹果生产现状及品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是使白水县苹果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区域化栽培。1苹果生产及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1)苹果生产截至到2005年底,全县苹果总面积3.4万hm2,人均苹果树面积0.14hm2,苹果年总产量达到35万t,总产值5.1亿元。苹果已成为广大果农脱贫致富,振兴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2)苹果品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品种纯度不高,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苹果园,品种不纯,苹果果形、色泽、大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20.
正1苹果栽培模式时代不同,苹果种植的模式是不一样的。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推广的是乔砧大冠稀植模式,每666.7 m2栽植22株左右。由于单位面积栽植株数少,苹果的幼龄期长,进入结果期晚,前期产量低;但栽植株数少,光照条件好,所结果实品质好,树体抗性强,腐烂病发生率低。这种模式在我国苹果生产中持续的时间最长。上世纪80年代,我国苹果规模化发展第1次高潮出现,由于受当时国际密植之风的影响,我国苹果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