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是将水稻地膜小拱棚旱育秧与大田起垄覆盖地膜湿润栽培组装配套的水稻栽培新技术。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水、保肥和隔氧除草等功效。适宜于寒冷地区、冷阴烂锈泥田和旱岗望天田推广。产量增幅可达20%~60%。  相似文献   

2.
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是将水稻地膜小拱棚旱育秧与大田起垄覆盖湿润地膜栽培组装配套的水稻栽培新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增温、改土、保湿、节水、灭草等综合功能,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利水稻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保墒措施已广泛得到推广。花生地膜栽培是一项促进花生早发、早熟、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具有爆发效应等特点。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花生地膜栽培较常规栽培早成熟10天~15天,增产25%,增收30%左右。 一、花生地膜栽培技术要点 1.精选良种地膜栽培花生可选用增产幅度大的中熟果型品种,青枯病发生区选用抗青枯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种子剥壳前,先晒2天~3天,淘汰霉粒、小粒、瘪粒、杜绝隔年种子。播前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拌种10公斤~15公斤,可预防苗期叶斑病等。每66…  相似文献   

4.
水稻地膜覆盖旱作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3a的试验研究表明,水稻采用旱育秧、大田旱整地、地膜覆盖保湿、旱栽秧旱管理,可以节约80%~90%的灌溉用水,增产幅度达10%以上,同时具有省肥、省药、省种子等优点,是干旱地区水稻避灾保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根据天水市旱地地膜玉米生产遇到旱灾问题,笔者在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布旱地地膜玉米的适种区为半山二阴区和海拔1800~1900m的高山区,为提高地膜玉米的抗旱能力,推广冬季覆膜,双槽覆盖栽培,侧膜栽培技术,适宜的地膜覆盖度为50%~60%。  相似文献   

6.
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既能解决水资源有限与稳定水稻生产的矛盾,又能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经调查地膜稻平均亩产比常规栽培增产6.7%,地膜水稻在缺水地区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是将水稻地膜小拱棚旱育秧与大田起垄覆盖湿润地膜栽培组装配套的水稻栽培新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增温、改土、保湿、节水、灭草等综合功能,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利水稻返青成活,早生快发,增加有效分蘖,提高分蘖上林率,增加有效穗,提高结实率,从而达到早熟、优质和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水稻地膜旱管是指水稻从育苗至成熟一直生长在湿润的土壤环境下,大田期采用薄膜覆盖,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建立水层的一种稻作栽培管理模式.该项技术自1998年在我区推广应用以来,平均667 m2产600 kg左右,高产田块可达750 kg,较常规种植旱作物增产200~250 kg/667 m2,增收200元以上,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水稻地膜旱管不仅创造性地改写了水源较缺乏地区无水稻栽培的历史,也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现将我区采取的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应对水稻生产过程中频发的旱涝状态,在自然旱涝反复发生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干旱育秧宽窄行移栽、干旱育秧地膜覆盖移栽、湿润育秧宽窄行移栽和湿润育秧地膜覆盖移栽)水稻关键生长期根系、叶片、株高、分蘖数及穗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处理水稻的根、茎、叶、分蘖数及穗长等形态特征最好,干旱育秧宽窄行移栽水稻形态生长情况较差。地膜移栽处理有利于水稻适应频发的旱涝状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30%扫艹弗特EC,48%旱秧净EC,35.75%龙杀WP对旱育秧苗床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扫艹弗特可防除以水稻土作苗床的禾本科杂草;用旱秧净和龙杀可防除以旱地作苗床的双子叶杂草。  相似文献   

11.
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是改造低产水田、促进水稻高产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对10个试验点产量的统计分析,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比对照增产1291.5kg/hm^2,增19.7%,达极显著水平。对产量因子的分析表明:该项技术能够有效地增加有效穗、穗总粒和穗实粒,分别增加11.3%、10.7%和10.5%,而千粒重的提高则不明显。该项技术在具体操作上,要严把杂交种、旱育秧、全层肥、湿润管、群体优5个技术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区于1983年开始进行棉花双膜(地膜加营养钵育苗)栽培试验。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至1986年全区已发展到25万多亩,使我区棉花生产又迈向一个新阶段。一、双膜栽培的优点 1 增产显著据1983—1986年全区34点次不同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结果,双膜栽培亩产皮棉88.6—120.5公斤,平均98.2公斤;直播地膜覆盖亩产皮棉80.7—105.5公斤,平均88.7公斤;营养钵育苗移栽亩产皮棉76.8—92.5公斤,平均84.6公斤;直播亩产皮棉52.6—89.4公斤。平均75.2公斤。双膜栽培平均比直播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和直播分别增产10.7%、16.1%和30.6%。 2.皮棉品质好双膜栽培棉花烂桃  相似文献   

13.
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是集杂交种、旱育秧、配方肥、地膜盖、规格栽、湿润管六位一体的综合配套技术。试验证明 ,这一技术具有增温、改土、保温、节水、灭草、抗旱、一膜两用等经济高效的技术优点。试验示范田块经测产鉴定小组实地测产验收 ,平均亩产817.11kg,比常规同  相似文献   

14.
娄底地区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栽培西瓜技术,今年夺得了大丰收,对照试验表明,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的要高产2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双峰县甘棠乡冷水村村民朱富强二弟兄各种八分田的西瓜,日照、雨水、品种完全一样,哥哥朱富强覆盖地膜,第一轮收西瓜1600多斤,而弟弟朱善强没有覆盖地膜,只收西瓜900多斤,比哥哥少收600多斤。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西瓜,不仅能增产,而且能抗病虫害、抗旱,还能增加糖份,去除杂味。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西瓜,主要有如下好处:一是提高地温、防寒保苗。西瓜地覆盖地膜,一般可提高地温2—4℃,晴天有时可提高10℃以上。同时,还可保持土壤疏松、湿润、雨天不会造成土壤过湿和板结。二是提早座果,提高单产增加收入。覆盖地膜的西瓜比没有覆盖地膜的要提早2~7天收获。三是减少病菌传播,起着综合防病防虫作用。西瓜发病的重要条件是  相似文献   

15.
介绍水稻机插湿润育秧、苗床管理的具体技术措施,以指导水稻的生产栽培。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我省稻作技术上的重大改革,它变直播为插秧,变湿润育苗为旱育苗,变密植为稀植的科技进步,使我省水稻在生产上有了新的突破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栽培技术1、苗床准备旱育秧是在旱土状态下进行育秧,必须选择适宜地块作苗床,并加以培肥,培肥以农家肥为主。标准  相似文献   

17.
秸秆纤维地膜覆盖栽培哈椒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玉米和水稻秸秆纤维地膜覆盖栽培作物性能,并完善其制造工艺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以裸地作为空白对照,实施玉米秸秆纤维地膜、水稻秸秆纤维地膜和传统塑料地膜4个处理覆盖栽培哈椒小区多重比较试验,研究秸秆纤维地膜的抑草、增温、保墒和降解性能及其对哈椒植株高度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水稻秸秆纤维地膜间的抑草、增温、保墒性能无显著差异,分别在68和110 d内完全降解;两种秸秆纤维地膜抑草性能显著优于传统塑料地膜的;秸秆纤维地膜与传统塑料地膜的保墒性能无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裸地的;秸秆纤维地膜覆盖处理的地表及地下10 cm土壤总积温与裸地对照无显著差异,极显著低于传统塑料地膜的;秸秆纤维地膜覆盖栽培哈椒的植株高度和产量显著高于裸地的,与传统塑料地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正大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有两种模式:一是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二是玉米大垄双行裸地栽培技术。1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1地膜规格的选择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应选用超薄地膜,幅宽90~100厘米、厚度0.007~0.008毫米,每亩4~5公斤。1.2选地整地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选择地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普通地膜、黑色地膜、新型环保有机降解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探讨既高产,又有利于无环境污染的科学栽培马铃薯方法。结果表明,以黑色地膜覆盖效果最好,有机地膜还需继续试验,并应完善其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20.
探索栽培方式对"绿旱1号"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生产成本的影响,为生产上推广节水稻新品种"绿旱1号"提供参考.设手工旱条播(A)、手工旱撒播(B)、露地旱栽插(C)、地膜覆盖旱栽插(D)、秸秆覆盖旱栽插(E)、水田手工栽插(F)6个处理,以水田手工栽插(F)为对照,小区面积为14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结果表明,在同期育秧、同期移栽的情况下,地膜覆盖旱栽产量最高,较水栽(CK)增产6.5%,增产达显著水平;直播栽培较育苗移栽生育期缩短15~25天,产量较水栽减产9.2%以上,减产达显著水平;"绿旱1号"进行旱作栽培水分利用率高,节水效果好,其中地膜旱栽的灌溉水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最高,分别是水栽的8.3倍、3.2倍;各处理纯收入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手工旱撒播>手工旱条播>露地手工栽插>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手工水栽.在水分缺乏、劳力紧张的地区,"绿旱一号"生产上宜采用旱撒播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