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2.
福建省板栗疫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板栗疫病为我国检疫性病害。福建省1988年首次发现此病,并已在南平、三明、福州等地、市扩展蔓延,为害较重。防治首先应严格苗木检疫;选择抗病品种,嫁接时以抗病力强的大叶栗、茅栗等作为砧木;注重栗林抚育管理,多施磷钾肥增强寄主抗病力;清除并销毁发病较重的病株;刮除轻度感病植株的病斑皮层,并采用200倍“401”或“402”抗菌剂掺合0.1%平平加液涂抹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栗疫病致病性研究和栗疫菌混合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10余年栗疫病发生特点和致病性的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栗疫菌在板栗分布区普遍存在,是弱寄生菌,在本地只寄生那些生长十分衰弱,即将死亡的板栗树干,苗木等,但栗疫菌的寄生不是这些部位死亡的主要和直接原因,而且它所寄生的部位局部死亡后对整株栗树的影响不大,因此,栗疫病在一般情况下非毁灭性病害,本文首次提出了栗疫菌混合体系概念,并用此说明中国栗疫病普遍分布,危害很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板栗疫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重庆两省11个区县市的栗疫病病原菌菌株进行了营养亲和性(VC)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间营养体的亲合性可分为菌株间亲合与菌株间不亲合两种类型,亲合性菌株表现为菌丝相互融合,菌落间抗衡区不明显;而不亲和的菌株可分为三种反应类型:I型为强不亲和,抗衡区两侧形成明显的分生孢子器带;Ⅱ型为弱不亲和,抗衡区无分生孢子器产生;Ⅲ型为中等不亲和,分生孢子器带只在抗衡区一侧形成,56个菌株被划分为30个VCC,只含单个菌株的VCG占大多数,并探讨了生物防治栗疫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板栗疫病的侵染循环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栗疫病的侵染循环规律王新花潘若良王会永张兴忠王玉杰(泰安市泰山林场271000)李东军李洪敬(山东省林木保护站)板栗疫病(病原为Cryptonectriaparasilica,Endothiaparasitica)危害板栗的枝干,常造成整株、整枝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利用淳安县1973~1992年板栗产量和相应的气象资料,就板栗花器分化期一系列气象因子变他对其产量形成的作用显著性及其丰歉年景作用权重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月和5月日照时数、越冬极端最低温度、5~6月降水量是影响气象产量的关键因子,此4因素对气象产量的作用权重占年总气象产量的75.55%~94.45%,在此基用上进一步提出了该县板栗产量模式及丰产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18.
影响板栗膏药病发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对板栗膏药病与有关因素关系的调查发现:板栗品种、树龄、地形、蚧虫数量等因素对病害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在不同品种中,粘底板感病最轻,感病指数为32.2%,而浅刺二水早感病最重,感病指数达88.9%;在不同树龄中,4年生以下的板栗膏药病发生程度较轻,感病指数为7.8%-17.7%,而13-20年生的板栗感病较重,感病指数高达88.9%;在不同地形中,山洼栗园感病较重,感病指数为49.23%,而山坡上感病较轻,感病指数为41.2%。此外,还研究了林分密度、管理方式等因素与板栗膏药病发生的相关性,该研究结果可为膏药病的科学、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20.
板栗PAPD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是进行RAPD分析的关键,分别测试了模板DNA、dNTP、Mg^2 、引物、TaqDNA聚合酶浓度和变性时间、退火温度及时间、延伸时间、延伸时间、循伸时间、循环次数等对反应结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板栗最佳的RAPD反应条件。在50ul反应体系中含有50ng模板、0.74umol/L随机引物、180umol/LdNTP、3UTaqDNA聚合酶、2.0mmol/LMgCl2。反应扩增程序为:94C预变性5min.40次热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4C变性30sec,36C退火45sec,72C延伸90sec,最后72C终延伸7min。按照优化的RAPD条件进行的重复实验,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