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菜用大豆在辽宁省不同生态区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省大豆不同生态区,比较研究了菜用大豆新品种(系)辽鲜1号、辽00139和辽00128农艺性状及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菜用大豆采收期在7月31日至9月13日间;3个菜用大豆品种(系)株高差异大,株高平均值在24.1~70.0 cm;鲜荚产量为297.5~983.9 kg/667m2,鲜荚产量最高的地区是铁岭,最低的地区是岫岩。从鲜荚商品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分析,铁岭、丹东、瓦房店和锦州地区适宜生产菜用大豆。  相似文献   

2.
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菜用大豆生育特性及鲜荚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不同采摘期菜用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在地膜覆盖条件下的生育特性及鲜荚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东农96-002植株高度最高(33.3 cm);采摘期最早的品系是沪宁95-1(7月21日);辽鲜1号单株荚数最多(40.9个);东农96-002百荚鲜重、鲜荚长、鲜荚宽均居首位,分别是280.6 g、6.23 cm、1.52 cm;品种间百荚鲜重方差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52.84**)、百粒鲜重差异达显著水平(F=15.45*)。辽鲜1号鲜荚产量最高(16 258.1 kg/hm2),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2.84**)。就综合性状而言,菜用大豆东农96-002最适合在本地区早春覆膜种植。  相似文献   

3.
菜用大豆粒荚选择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武天龙  汤楠 《大豆科学》2000,19(2):164-188
通过对12个菜用大豆的粒荚性状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菜用大豆专用品种二粒荚粒荚选择标准:百粒重29.72-34.58g;百粒鲜重60.79-70.55g;鲜百荚皮重135.89-161.05g;百荚鲜重257.47-302.75g;鲜荚皮长5.24-5.98cm;鲜荚皮宽1.45-1.62cm,在此范围内三粒荚需占0-52.9%。各种类的粒荚12个性状间均表现极显著的相关,建议以干百粒重、荚皮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2004年国家菜用(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品种在我国低纬度华南地区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参试品种(系)春季种植生育日数71.5~86.5d,株高25.5—66.3cm,单株荚重为25.3—46.7g,标准荚个数为375.0~446.7个/kg之间,百粒重为38.55~78.53g,产量在606.97~830.42kg/667m^2之间,表明莱用大豆在华南地区春种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国家莱用(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也应适当地细分区试布局,建议设立华南地区和中部地区两个区组,在华南地区同时设立春、夏、秋三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适合胶东半岛种植的鲜食大豆品种(系),本试验选取63个鲜食大豆品种(系)于2019—2021年进行田间种植,在鲜食期对13个产量相关农艺性状进行考查统计,并和鲜荚产量进行相关性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9.66%~86.53%之间;单株产量与节数、一粒荚数、标准荚数、单株荚数和标准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枝数、空荚数和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虫荚数、干重和标准荚宽呈不显著正相关。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排行为单株荚数>单株荚重>鲜重>干重>有效分枝数>标准荚长>标准荚宽>主茎节数>标准荚数>株高>一粒荚数>空荚数>虫食荚数。对所有参试品种大豆(系)与理想品种(系)进行等权和加权关联分析,筛选出综合表现最优的7个品种,分别为辽鲜3号、晋豆39、南农29、辽08M13-1H、首豆38、引豆9701和南农95C-13,本研究为菜用大豆在胶东地区的推广和种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播期、密度对菜用大豆鲜荚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杨加银  徐海风 《大豆科学》2006,25(2):185-187,191
播期和密度两因子对楚秀鲜荚产量及荚粒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①A3B3(播期6月25日、密度24×104株/hm2)是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鲜荚产量达到9050.0kg/hm2;②播期对菜用大豆鲜荚产量影响大于密度;③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数先增后减,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由多到少,百荚鲜重与播期关系密切;④根据品种的特点探讨了楚秀的高产原因.  相似文献   

7.
夏播菜用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4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菜用大豆在夏播条件下的生育特性及群体生产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鲜荚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播菜用大豆的株高及叶面积指数表现为前期快速增长,从8月中旬开始增长缓慢;各品种(系)生育进程明显不同,合丰系列大豆生长发育迅速,生育期短,一般64 d左右即可采摘收获,最迟的品系是辽99011,从出苗期到鲜荚采收期需要79 d:辽00128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其他品种;各品种(系)群体干物质积累的主要表现是在8月25日后,均以9月22 日积累的干物质最高;辽00128干物质积累较多,同时后期分配到鲜荚中比例较多,鲜荚产量最高(8143.9 kg·hm-2),因此,辽00128适合在沈阳地区做夏播菜用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8.
始花期追施尿素对早熟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早熟菜用大豆和1个晚熟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探讨了始花期追施尿素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提高菜用大豆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早熟菜用大豆品种植株矮小、分枝少、主茎节数少、结荚高度低于晚熟品种。始花期追施尿素对菜用大豆品种形态性状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可以增加二粒荚和三粒荚的比例,且中等施肥水平优于高施肥水平;始花期适量施尿素有利于增加菜用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数、百粒重、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且早熟品种的增产幅度大于晚熟品种。从综合性状来看,早熟品种沈农引48更具有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早熟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对不同菜用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菜用大豆品种株型矮小,分枝少,节问长度较短;一粒荚、二粒荚所占的比例较大,百粒重和收获指数均较高;不同生育期品种间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没有显著差异;在籽粒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品种间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积累有所差异.综合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沈农引48是更适合选用的早熟菜用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1.
连作对花生幼苗生理特性及荚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池栽条件下研究了连作对花生幼苗生理特性及荚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不仅影响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同时改变干物质的分配,根冠比增加;连作花生的叶面积、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连作同时影响磷、钾营养的吸收,但对其在植株中的分配影响不大;花生连作植株主茎高降低,单株结果数减少,荚果产量降低。增施磷钾肥,有利于花生连作的解除。  相似文献   

12.
杂交大豆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杂交大豆育种效率,进一步提高杂交大豆产量。本研究以5份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12份恢复系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方法组配60个杂交组合,对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每荚粒数分别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效应、及其与F1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产量性状中亲优势组合占全部组合的55%,超高亲优势组合占30%,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均?20%的占15%。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产量相关性状的中亲优势组合分别占55%、56.67%和23.33%,超高亲优势率均为负值。17份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变化范围为-27.94%~56.62%,其中6份材料表现为正效应;30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为正值,占总体的50%。此外,SCA与F1籽粒产量和单株荚数的杂种优势及其性状值均相关;GCA与产量性状值和单株粒数的中亲优势呈极显著相关,与单株荚数的中亲优势、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的超高亲优势及性状值呈显著相关;各性状SCA与GCA之间不相关。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较大。产量杂种优势强的组合双亲除具有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兼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13.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豆29与中豆32杂交衍生出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406个家系,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四粒荚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之三,群体中出现了三、四粒荚数是一、二粒荚数47倍的家系.50%以上的家系四粒荚数和三粒荚比率超过高亲值,而有70.69%的家系一粒荚比率低于低亲值.三粒荚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四粒荚数与单株产量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主要原因是四粒荚数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但高产家系每荚粒数仍高于每荚粒数低的亲本.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油菜性状和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量化描述和分析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相关性状变化对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连续10年品种选育所得的168组产量和相关性状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密度下相关性状和产量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本实验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产量显著降低,且主要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影响单株产量,但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研究所选各个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总效应为:单株有效角果数>分枝数>千粒重>主花序有效角数>主花序有效长>每果粒数。因此,在培育更具有耐密性和对环境适用性的品种的同时,要选育拥有更多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分枝数的品种以稳定单株产量,综合提高油菜总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量水平花生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花生增产途径,本文以“日花2号”花生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一般产量(FY)、区域高产(RHY)和试验高产(EHY)三个不同产量水平下的花生群体特征,结果表明,与两高产水平相比,一般产量水平(FY)花生群体的叶面积系数(LAI)、叶片氮浓度和粒叶比均较低,结荚后干物质累积比例小;生育后期营养体干重降低快,荚果增重慢,成熟期的单位面积果数和双仁果数低,因此群体源库数量不足是低产花生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增大源强度是由一般产量水平提升到区域高产的主要途径;而两高产田花生群体特征相比,区域高产田(RHY)的最大LAI和试验高产田花生相当,但区域高产田LAI高值持续期短,饱果期氮累积和荚果增长速率慢,成熟期双仁果率低,加强生育中后期的营养调控,延长LAI高值持续期是区域高产变试验高产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果蔗间种条件下,考察13个菜用大豆的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鲜百粒重、标准荚率、单粒荚率、瘪荚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表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存在差异,其中95C-10、桂鲜豆1号等5个品种单株产量较好;单株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多粒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果蔗间种菜用大豆时,要增加产量,应选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和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以7个不同遗传来源的甘蓝型黄籽品系为材料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用ADM模型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序有效角果数与单株有效角果数以显性相关为主。主要体现在杂种一代。单株有效角果数与千粒重、千粒重与单株粒重在遗传上没有紧密的联系。每角粒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株高、纤维素含量和黄籽度等是影响单株粒重的主要遗传因子,通过单个性状间接选择不能有效改良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18.
麦套花生不同时间不同次数喷施多效唑均具有明显地增产作用,而且当花生进入盛花期后,植株高度达到35厘米时,喷得越早增产效果越明显。其增产原因主要是控制了地上部旺长促进了荚果发育,提高了单株结果数,降低了公斤果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