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景观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景观格局不稳定,生态 系统受到威胁,环境功能日益退化。因此,加强景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国家城乡 统筹全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在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的背景下,概述了景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内外的 研究进展,从法律法规体系和理论方法研究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为将来 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作准备。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发展中的村镇建设用地整理--以河南省沁阳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实地调查法对沁阳市村镇建设用地的现状进行了现场踏勘,并结合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利用定性判定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沁阳市村镇建设用地的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沁阳市村镇建设用地的内部潜力为861.6hm^2,城区建设用地潜力为166.0hm^2,闲散地的潜力为225.7hm^2,建设用地潜力合计为1253.3hm^2。提出了村镇建设用地整理的途径:可以通过撤乡并镇、迁村并点,调整村镇等级结构,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为村镇建设提供大量用地;可以通过改造村镇内部的闲置土地,盘活建设用地存量;通过乡镇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非农人员进住城镇居民区,农民留在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土地集中利用,避免占用耕地;制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政策,保证村镇建设用地整理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配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国内城市化建设也逐步步入正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导致了用地速度和用地数量的迅速扩张,为了缓解土地需求旺盛和土地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这一有效手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人们构建了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村镇规划以及村庄整治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有效的节地措施,采用统计评价法和案例分析法,建立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自然效果评价的方法体系,并选取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和凤凰村为示范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篙镇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凤凰村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的节地效果综合评价分值分别为87.29%、61.84%和44.45%,依次为优、较好和较差。分析单项评价结果,影响竹篙镇节地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综合建筑容积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议规划期内要防止过度开发住宅商品房,进行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优化用地结构;影响凤凰村的主要因素有户均宅基地面积、综合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和多个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指标;建议缩减人均用地面积和改善人居环境。二地均需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科技》1999,(1):54-54
一、村镇规划的必要性 村镇建设,经济是基础,规划是龙头. 在农业社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的变化不易显现,在工业社会,因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地区的建设速度也随之加快,导致村镇占地的速度加快.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村镇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本是件好事,但是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村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相互不协调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6.
从自然、经济、空间布局、生态4个角度构建了村镇建设用地综合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将物元模型运用到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进行实证论证,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区域综合发展状态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大冶市建设用地现状存在差异性,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不适宜比例分别为:31%、25%、13%、6%、25%,评价结果与大冶市城镇化水平、农村现代化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村镇发展水平、工业现代化水平呈较相关,基本符合大冶市建设用地利用特征。相比传统的加权求和方法,物元模型可以更详尽地描述单指标的分异性,在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上具备精确、客观等优势,将有效提升村镇空间评价的准确性,为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需求,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空间聚集度指数,构建了城市边缘区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各乡镇2006年建设用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到2006年房山区各乡镇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由此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莉 《广东农业科学》2009,(8):361-363,367
介绍了我国村镇规划的意义及村镇规划的起始阶段研究,从发达国家村镇规划的成功经验中提炼出值得我国村镇规划借鉴的措施,并有针对性的对我国今后村镇规划发展提出了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贫困地区村镇建设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贫困地区村镇建设规划的措施,包括村镇社会学调查、村民法律法规的普及、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内容,以为贫困地区村镇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村镇建设发展的历史和我国目前生态节能建设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具有我国文化传统的宏村古村落生态节能建设经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节能村镇建设发展的若干建议,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节能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提出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策略,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保护、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0-2018年皖江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自然概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提取皖江地区滁州、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安庆、铜陵、池州8个城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6类用地面积并计算面积增长率;利用凸壳原理法识别皖江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及系数,利用空间分析法识别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并计算生态用地指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和自然断点法构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1)1980-2018年,皖江地区耕地和林地面积持续下降,分别减少了2 552.48和306.58 km~2,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皖江地区建设用地加速扩张,其中合肥市最为明显,共增加了865.62 km~2,宣城市、芜湖市、池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比例均超过100%,铜陵市建设用地扩张面积最小。(2)1980-2018年皖江地区平均生态用地指数为0.412,其中宣城市、安庆市、池州市生态用地指数均高于皖江地区平均水平,其他城市低于区域平均水平。1980-1990年和2000-2010年皖江地区生态用地指数均有所增加,而在1990-2000年和2010-2018年均有所下降,且后一阶段下降明显。(3)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产生的冲突区域面积以合肥市最大,其次为芜湖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铜陵市冲突区域面积最小,仅有81.18 km~2。【结论】通过合理选择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差异化保护生态用地斑块、加强生态用地间廊道连接可促进区域生态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是维护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系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村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有:观念、空心村、非法占有土地等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村镇建设中应采取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宣传本地法规知识,坚强村镇建设;村镇适当集中建设;住宅向多层发展;加强在村镇规划实施和管理等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的目的,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着规划欠科学,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在小城镇建设中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定位,努力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小城镇自身为中心的开放式的大循环体系,促进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入市流转,但并未明确如何入市流转。因此,研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介绍相关基础理论和入市路径变迁的基础上,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流转的路径选择,并首次详细阐述如何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创建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对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欠缺及其入市流转的法律缺陷等问题分析基础上,针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出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创新空间;根据全国各地试点经验的总结,进一步设计出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制度;最后,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在目前所涉及的若干重大和现实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制度的创建和实施在目前主要应考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保护、入市流转的基本原则,流转的法律保障以及对当前征地制度改革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景观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研究2000—2020年耕地景观破碎化的形态学特点,同时运用外溢效应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方法,探究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景观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强,核心区面积减少强度由1.33%提高到6.27%,并表现出由平原地区向山地丘陵区加强的地域性差异,且建设用地扩张会导致耕地景观破碎化;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面积由268.60 km2增加到1 003.26 km2,主要发生在路网成熟的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外溢效应逐渐增强,在路网成熟地区更显著;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景观破碎化有较强的正向影响,道路建设对这种影响有强化作用,同时,耕地景观破碎化表现出随道路缓冲距离的减小而加强的阶梯性差异。研究表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受地形和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显著,耕地景观破碎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地势起伏大或建设用地密集、路网成熟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关系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提出表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容纳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容量和反映建设用地扩张程度的过度扩张系数两个概念,并以冀东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卢龙县为例,测算了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用地容量,并探讨影响该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97—2008年卢龙县人均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别为1.766 7、0.538 1和1.2285 hm2,平均每年增长3.40%、1.73%和4.29%,表明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承载力的增长,生态经济系统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建设用地出现较大的生态盈余,历年平均为0.131 3 hm2,卢龙县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建设用地严重扩张。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近年来处于上升状态,但过度扩张系数大于2.20,建设用地供给远超过建设用地需求,建设用地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扩张现象;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均小于现有建设用地规模,且分别不宜超过8 267和11 499 hm2。根据研究过程和思路分析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指出现阶段卢龙县建设用地扩张主要靠经济因素拉动。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后备宜建设用地分步式算法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利用1∶25万DEM数据、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1∶20万重要地质灾害点分布图等,测算和评价了福州市后备宜建设用地的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后备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 983.8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20%,利用潜力总体较高;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高值区集中于周边4个县,低值区集中于中心5个区,因此周边邻县可作为未来建设用地拓展的主后备区,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拓展规模应适当控制;后备宜建设用地在不同高度、坡度及坡向空间上分布差异性较大,主要集中于海拔500 m以下、坡度6°~15°地区及阴坡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