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合前人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杂交粳稻类型的研究,结合多年的实践,通过综合分析,分别论述了粳型三系杂交稻和二系杂交稻种质资源的类型。可为杂交粳稻的选育和生产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研讨中国杂交粳稻类型提供整合的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2.
三系杂交粳稻种子纯度关系着该杂交种子的生命力,提高杂交稻种子纯度是杂交稻种子生产的必然要求。从杂交稻种子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三方面介绍了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措施,认为要实施全程质量监控,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从源头上堵控杂交稻杂种的产生,从而提高杂交粳稻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982和1983年,先后参加华东地区和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协作攻关,选育出盐优57V、徐优3-2、六优1号、六优3-2等首批杂交粳稻组合,但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种子生产体系,这些组合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1996年以后,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选育,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杂交中粳走出低谷,打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杂交晚粳的品质改良取得重大突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江苏的杂交粳稻仍然存在增产优势不突出、抗性较差;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杂种纯度差;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今后江苏杂交粳稻研究应主攻高异交率不育系和强恢复系选育、加强迟熟中粳型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进一步加强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成本,使江苏省杂交粳稻研究和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综合整理了中国三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的收集保存、类型、系谱、基本特征特性、抗逆性、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此外,还对近年审定的部分三系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进行分析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中国杂交粳稻提供整合的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5.
杂交粳稻的选育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综述了中国杂交粳稻选育的历史及目前的主要细胞质源,组合及各生态类型,提出推广和应用杂交粳稻是水稻生产高产,稳产的需要,是产量,品质,抗性兼顾的需要,也是种子产业化和优质米工程的需要。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将以优质为主攻目标,培育不育性稳定的不育系和易于制种的杂交组合是推广杂交粳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利用粳稻两系不育系MPS与 91份不同类型粳稻品种 (系 )测交 ,考查F1 代的结实率。结果发现 ,常规粳稻对两系不育系的恢复率也存在明显差异 ,恢复度 85 %的仅 3 4.0 7% ,说明两系杂交粳杂的利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来源的粳稻品种对两系不育系的恢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粳稻新品种(系)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2000~2001年,对84份江苏省粳稻新品种(系)进行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不同,其中杂交中粳稻的抗性好于迟熟中粳稻。抗性好、产量高的品种(系)有扬引1号、93—63、镇稻42、镇稻44、扬辐粳4901、盐粳9960、盐稻1129、盐9803、盐粳9932、97108、盐优422、盐优93005、9优115、香优18、苏优17。  相似文献   

8.
"常优99-1"系常熟市农科所用(A1/C68)配组而成的杂交粳稻良种.我市2001年引进,经试验示范种植,较原推广的"8优161"早熟、稳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1973年以后二系法杂交稻特别是二系法杂交粳稻的研究选育和示范生产情况调研,重点对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交稻组合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并从选育、系谱、类型以及特征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分析。此外,还对部分二系和三系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的主要特征特性进行对比,认为三系杂交稻和二系杂交稻正处于齐头并进发展的态势。其结果可供涉及杂交稻的各领域提供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朱进军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200-200
介绍了三系杂交粳稻"天协1号"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常优1号”系本市农科所育成的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为探讨不同密度对“常优1号”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2002年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2.
"常优1号"系常熟市农科所1998年配置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0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全生育期160天左右,稻米理化性状达国家优质米三级标准,表现高产稳产、熟期适宜、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粒形和稃面双峰乳突多性状判别 ,两优信粳系列组合被定位为O型二向演化态粳稻 ,6 5 396为A型分化态籼稻。由此 ,肯定了以典型粳稻做父本 ,直接与培矮 6 4S等同类中间型核不育系杂交配组 ,选育两系亚种间强优势杂交粳稻的育种途径 ;并提出 ,从古老的原始稻种中寻找二向演化类型作为两用核不育系的育种材料 ,可能是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简要回顾三系杂交粳稻的起源、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粳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及粳稻恢复系选育和配组经过,分析三系杂交粳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三系杂交粳稻育种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种子因其本身遗传特异性,对杂交水稻大田生产所产生的影响显著。1998年,全市发生松江苍桥、奉贤胡桥等市级“三高粮田”示范方因种植不合格杂交粳稻“闵优128”而造成较大面积 产的种子质量事故,给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因而提高杂交粳稻制种质量已成为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和制种企业工作重点,也是影响我市杂交粳稻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R187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然变异选择育成的实用性两系杂交粳稻复系R187,1992-1996年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7001S配组600hm^2以上,杂种试种、示范3700hm^2以上,成为我省应用于生产面积最大的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  相似文献   

18.
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在两系杂交粳稻的推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通过合理密植、预测和调节花期、喷施九二茵提高异交结实率、去杂保纯等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措施,以为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育种实践证明 ,以广谱广亲和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为母本 ,性状优良的典型粳稻为父本 ,选育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是可行的。并从利用籼粳中间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加强广亲和系的选育和引进理想株型育种方面对选育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肥料运筹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基蘖肥和穗粒肥不同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品种在基蘖肥∶穗粒肥=6∶4条件下产量最高,常规粳稻品种在基蘖肥∶穗粒肥=5∶5条件下产量最高。不同类型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量等随基蘖肥比例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与产量的变化一致。在同一处理条件下杂交粳稻较常规粳稻品种在干物质重量、成穗率、每穗实粒数以及最终产量上有明显优势,说明杂交粳稻能更有效利用养分,在库大源足的条件下具备更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