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伊氏锥虫在兔体内感染后期抗原变异的情况及较同一克隆不同变异体锥虫在兔体内抗原变异情况,用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ShTat1.2感染兔,在兔体30天中每隔3天及感染后51、54、57天(兔58天死亡)分离兔血中锥虫并克隆,获得13个克隆锥虫群体,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ABC酶标记试验鉴定为10个抗原性互不相同的抗原变异体(Variable Antigen Type,VAT),其中早期(感染锥虫3  相似文献   

2.
为了克服锥虫抗原变异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干扰,探索伊氏锥虫病高效保护性抗原,根据伊氏锥虫在宿主体内第一次发生变异产生的变异抗原免疫原性相同的规律,设计了伊氏锥虫变异前抗原(VSG1)和第二次变异所产生的抗原(VSG2)复合物作免疫原,对小鼠进行免疫与单用变异前抗原免疫鼠相比较,两组鼠都用带变异前抗原的虫攻击,另以未免疫的鼠作对照,结果VSG1+VSG2免疫组小鼠8只全部获得保护,单用VSG1免疫组小鼠10只和未免疫组小鼠10只血中全部出虫而死亡,前者比后者出虫时间和存活时间延长,提示运用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这一规律设计的这种免疫复合物,能激收缩主克服虫体抗原变异对免疫保护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以连续克隆分离的方法,从1株水牛伊氏锥虫中分离到40个克隆群体,从中分离鉴定出18个抗原变异型。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发现其中2个抗原变异型(即HbTatl.18和HbTatl.15)分别能与约80%和60%克隆群体的血清发生较强的阳性反应,初步确定这2个抗原变异型为该虫株的优势代表变异体。这为伊氏锥虫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分子诊断以及遗传进化等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5.
伊氏锥虫新疆株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程序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伊氏锥虫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以伊氏锥虫新疆株克隆感染兔,每3天采兔血1次,共采血5次,并用环磷酰胺处理的小白鼠对各分离期锥虫予以克隆,获得5个锥虫克隆群体,经ABC-酶标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各克隆锥虫抗原进行鉴定,结果:获得5个表面抗原性互不相同的克隆群体,说明伊氏锥虫新疆株第1次抗原变异发生在4-6日内,以后每3天变异1次,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规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参照布氏锥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 HGPRT)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设计合成了 1对引物 ,引物间距为 63 0 bp,包含完整的 HGPRT基因。以伊氏锥虫湖北水牛株总 RNA为模板进行 RT-PCR扩增 ,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 ,获得 1条长约 63 0 bp的特异性条带 ,符合设计要求。扩增片段克隆于 p GEM-T Easy载体 ,经筛选鉴定 ,证明已获得了 HGPRT基因阳性克隆。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 ,克隆的 HGPRT基因在重组质粒中的连接向位和阅读框架是正确的。二级结构和疏水性分析表明 ,HGPRT基因产物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 ,提示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7.
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ShTatl感染兔体后3、6、9和18d所分离的4个抗原变异体ShTatl.1、ShTatl.2、ShTatl.3和ShTatl.5的生长特征、对人血清敏感性和对小白鼠致病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原变异体的生物学特性不完全一致,它提示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可能伴有虫体其它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同一克隆锥虫的不同变异体的可变糖蛋白分子 (VSG)有无交叉免疫作用 ,首先采用蛋白酶抑制剂TLCK处理 ,分离纯化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 2个早期变异体ShTat1 1、ShTat1 2的VSG ,然后采用这 2种VSG进行交叉免疫保护试验。试验鼠分为对照组 ,ShTat1 1VSG免疫组 ,ShTat1 2VSG免疫组。用弗氏佐剂按常规进行 3次免疫注射 ,每次抗原用量均为 50 μg/只。三免后第 1 2天 ,将各组小白鼠随机分为 2个小组 ,分别用ShTat1 1、ShTat1 2攻击 ,每只攻虫 1 50 0条。结果攻虫后的对照鼠及异源攻虫后的免疫鼠尾血最早出虫时间均为攻虫后第 3天 ;同源锥虫攻击后免疫鼠的尾血最早出虫时间为第 6天。对照组经攻虫 ,保护率均为 0 /8;免疫鼠经交叉攻虫 ,保护率均为 0 /8;VSG免疫鼠用同源锥虫攻击 ,保护率分别为 5/1 0和 3/1 0。表明各VSG激发的免疫只能抗同源锥虫的感染 ,对异源锥虫感染无保护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梨形虫(Piroplasmida)和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的双重PCR检测方法,试验根据梨形虫的18S rRNA基因和伊氏锥虫的kDNA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以吕氏泰勒虫和伊氏锥虫阳性样品DNA为模板进行单重PCR和双重PCR,并对双重PCR的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对本研究建立并优化的双重PCR方法进行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及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方法能够扩增出350 bp和600 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而无浆体、肝簇虫、弓形虫和埃立克体样品均呈阴性,梨形虫和伊氏锥虫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54.70 fg/μL和14.30 fg/μL,用本试验建立的方法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对照方法(巢式PCR)检测结果一致。说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灵敏、快速、简便、特异性高的双重PCR检测方法,能够用于梨形虫和伊氏锥虫的临床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0.
利用抗伊氏锥虫表膜抗原的McAb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48匹健康马(骡)、5匹人工接种伊氏锥虫马(骡),9匹先用锥虫弱毒株免疫后用强毒株攻毒马(骡)共278份血清的循环抗原(CA),同时用常规间接ELISA检测了相应的循环抗体(CAb)。结果: 278份血清的CA、CAb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其阳性检出时机不完全吻合;人工接种马(骡)的CA阳性检出率高于CAb,于接虫后经1-2个CA高峰而死,濒死前4/5动物的CA呈现阳性,免疫马(骡)在攻虫前CA即可呈现阳性,多经1-3个CA高峰后逐渐转阴;人工接种马(骡)的CA水玉高于免疫马(骡),二次攻虫后的CA水平高于首次。  相似文献   

11.
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动基体DNA酶切电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限制性内切酶MboI,DdeI,Hinfi和TaqI对布氏锥虫KDNA进行酶切后,电泳中均显示出多条DNA区带,其总Kb数约等于20kb,而各限制酶对伊氏锥虫KNDA消化后均显示出1至2条区带,总和约1kb明显区别于布氏锥虫。  相似文献   

12.
根据引物设计的一般原则,参照伊氏锥虫HGPRT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PCR扩增伊氏锥虫HGPRT基因cDNA。低熔点琼脂糖回收:PCR产物,并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中,经酶切、PCR鉴定和序列分析,获得重组中间质粒pGEM/HGPRT。重组中间质粒pGEM/HGPRT经Nco I和Sal I双酶切,回收目的片段HGPRT,以非融合形式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BV220构建表达质粒pBV/HGPRT,转化大肠杆菌DH5a,42℃诱导表达,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扫描分析,表达产物HGPRT的分子量约为23kD,与理论推算值相符,表达率占总菌体蛋白的19%,经间接ELISA检测,表达产物能被伊氏锥虫阳性血清所识别。  相似文献   

13.
克隆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深入观察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形成,将伊氏锥虫浙江水牛株克隆,克隆繁殖后的虫体一部分作为原种对照组,即C01组;一部分虫体连续经环磷酰胺免疫抑制的小鼠,再用安锥赛亚治疗剂量治疗该小鼠,使其伊氏锥虫对安锥赛产生7个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组,即C1~C7组;另一部分虫体也连续经环磷酰胺免疫抑制的小鼠,作为伴随C7的同步繁殖组,即不用药物的C02组.结果C01、C02、C1~C7组所用安锥赛剂量依次为0、0、6、16、40、80、196、406、638mg/kg,它们经小鼠传代数依次为0、28、1、3、6、9、15、22、28代.用体外生长繁殖抑制法测得它们的ICs0值依次为0.015 50、0.016 87、0.082 60、0.102 37、1.409 29、1.922 90、9.923 30、23.563 00、43.84000.结果表明,安锥赛亚治疗剂量与伊氏锥虫抗药性的IC50值呈曲线关系,从C1到C4的IC50值上升较缓慢,从C4后的ICs0值上升较快,并且几乎呈直线上升;伊氏锥虫所经小鼠的代数与它们的IC50值的关系呈抛物线型,从C1到C4的ICs0值上升很慢,C4以后的IC50值上升很快.用体内试验测试C01~C4组的CD100值,每个组感染35只小鼠,每只小鼠接种1.0×104条锥虫,其中30只小鼠分为安锥赛的3个剂量治疗小组,另5只小鼠为不治疗对照组.结果C01组和C1组的CD100值分别为7.0、13.0 mg/kg,这表明C1组只经1代免疫抑制小鼠,注射安锥赛剂量3×2 mg/kg,就使该组伊氏锥虫对安锥赛的抗药性提高了6 mg/kg,并且它们的IC50值C1是C01的6.6倍.C2、C3和C4组由于抗药性程度过高均不能治愈,因此尚未测到它们的CD100值.这些结果表明,伊氏锥虫经免疫抑制小鼠对安锥赛产生抗药性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相似文献   

14.
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克隆伊氏锥虫的安锥赛敏感株 C0 1、C0 3和 5个不同程度抗药株 C1、C2、C4、C6、C7,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它们的己糖激酶 (HK)、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G6 PDH)、丙氨酸转氨酶 (AL A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AT)同功酶 ,并测定胆碱酯酶活性。结果 ,这 5种酶与伊氏锥虫对安锥赛产生抗药性无关。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和测定这 7个样品的粗蛋白质 ,结果相对分子质量为 15 790带在抗药株 C1、C2、C4、C6和 C7含量较高 ,这表明它可能与安锥赛抗药性的产生有一定关系 ;相对分子质量为 1976 0带在高抗药株 C4、C6和 C7的含量很高 ,这表明它可能也与抗药性的产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伊氏锥虫体外培养株的建立及其HGPRT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带虫培养法和带虫传代法建立了伊氏锥虫体外培养株,无论有、无饲养细胞,虫体均能快速增殖。培养70d以上,虫体仍保持原有生物学特性,对小鼠有感染性,活力旺盛,在体外能连续培养传代。虫数最高达2.48×106/mL,群体增倍时间为8.86~10.8h。液氮保存、复苏后的虫体可在饲养细胞上立即增殖。培养中发现由巨噬细胞转化的巨核母细胞对虫体生长有促进作用,经胰酶消化能与虫体一道连续传代。通过HAT选择性培养液测定,伊氏锥虫对氨基喋呤不敏感,试验组虫体与对照一样生长良好,证明伊氏锥虫具有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伊氏锥虫抗原的变异规律及其用于免疫预防的可能性,首先对伊氏锥虫安微株单虫克隆2个早期变异体ShTatl.1、ShTat1.2采用蛋白酶抑制剂TLCK处理,分离纯化这2种变异体的VSG,用ShTat1.1 VSG免疫KM小鼠,ShTat1.1锥虫攻击免疫鼠后6d分离锥虫,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T)和班点酶标记试验(Dot-EIA)鉴定为ShTat1.2,说明同一克隆锥虫感染兔,小鼠第1次发生抗原变异后产生的变异体相同。依据这一规律,设计了免疫预防保护试验,试验小鼠分3组:一组为未免疫对照组,一组为ShTat1.1VSG单一抗原免疫组,另一组为ShTat1.1 VSG,ShTat1.2 VSG混合免疫抗原免疫组,各组均以ShTat1.1锥虫攻击,结果ShTat1.1 VSG ShTat1.2VSG免疫组小鼠全部获得保护,单用ShTat1.1 VSG免疫组小鼠和未免疫小鼠血中全部出虫、死亡,前者比后者出虫时间、存活时间延长。提示运用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这一规律设计的这种复合抗原,能激发宿主克服虫体抗原变异对免疫保护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对伊氏锥虫新疆骆驼株(XJCA)、安徽水牛株(AHB)和云南水牛株(YNB)的动基体DNA进行PCR扩增后,用Sanger双脱氧核糖核酸法测定扩增产物的序列。结果表明,各虫株间DNA序列同源性为97%。内聚分析表明,AHB株与XJCA株相似性高属一类,而YNB株与中国伊氏锥虫SH株相似性高属另一类。证明我国不同伊氏锥虫在动基DNA序列上存在一些差别,这可能由于点突变的缘故。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机理,以布氏锥虫对砷剂药物抗药性相关的TbTA1基因设计引物,以55℃、57℃、60℃、63℃和65℃不同退火温度,分别从伊氏锥虫敏感株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TbTA1基因的全长序列,但是从安锥赛抗药株伊氏锥虫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都未扩增出TbTA1基因,这表明基因TbTA1可能与伊氏锥虫安锥赛抗药性的产生有关。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基因序列比较,它们有10个碱基不同,即第88位的G(T.e)-A(T.b)、第144位的T(T.e)-C(T.b)、第224位的C(T.e)-T(T.b)、第471位的C(T.e)-T(T.b)、第472位的A(T.e)-G(T.b)、第549位的G(T.e)-T(T.b)、第1008位的C(T.e)-T(T.b)、第1033位的A(T.e)-G(T.b)、第1293位的A(T.e)-G(T.b)和第1384位的T(T.e)-C(T.b),其中有5个碱基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同,即Val^30(T.e)Ile(T.b)、Ala^75(T.e)-Val(T.b)、Ile^158(T.e)-Val(T.b)、Thr^345(T.e)-Ala(T.b)和Ser^462(T.e)-Pro(T.b),这表明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差异可能是它们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12株中国伊氏锥虫对苏拉明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体外培养生长抑制试验检测了中国伊氏锥虫安徽水牛株(AHB)、广东阳江水牛株(GDB1)、广东水牛株(GDB2)、广东马株(GDH)、广西骡株(GXM)、湖北骡株(HBM)、湖南水牛株(HNB)、江苏高邮水牛株(JSB1)、江苏盱眙水牛株(JSB2)、新疆骆驼株(XJCA)、云南水牛株(YNB)、浙江水牛株(ZJB)对苏拉明的敏感性。它们的50%生长抑制浓度(IC50)依次为0.114、0.041、0.120、0.1490.752、0.252、0.171、0.127、0.339、0.094、0.106、0.118ng/L。结果显示,不同虫株的伊氏锥虫对苏拉明的敏感性明显不同,提示中国伊氏锥虫不同虫株存在抗药性差异。在12株伊氏锥虫中,GXM株对苏拉明的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株。小鼠体内治疗试验显示,GXM株以10mg/kg剂量苏拉明治疗无效,在临床上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而GDB1株以10mg/kg剂量苏拉明治疗则全部治愈。由此可见,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体内治疗结果一致。这一结果提示,多数中国伊氏锥虫株对苏拉明的敏感性偏低,少数虫株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伊氏锥虫的优势变异型虫体作为可溶性抗原,通过试验研究和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水牛伊氏锥虫间接ELISA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实验感染样本的检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一种有效的ELIAS方法,为广西水牛伊氏锥虫病的诊断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