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水稻完全显性早熟性的发现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发现早釉核不育系6442S-7具有完全显性早熟特性,它与13个不同类型的中、迟熟品种杂交,F1抽稳期与6442S-7完全相同或十分相近。对F2和 B1F1遗传分析表明该早熟性主要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F2群体和4种分子标记技术,将6442S-7携带的1个显性早熟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靠近端部一侧,该基因与RAPD标记OP111.557、SSR标记 RM22、RM231、RFLP标记C515和 AFLP标记PT67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3.0、6.7、10.9和12.4cM。该基因系首次发现并定位,暂命名为Ef-cd(t)6442S-7作为完全显性早熟性种质资源,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葡萄卷叶伴随病毒Ⅲ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葡萄卷叶伴随病毒Ⅲ美国分离物的GLRaV-3CP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该病毒的PCR引物,利用IC-RT-PCR成功地检查到合适大小的PCR产物;同时将PCR产物克隆到中间载体PGEM-3Zf,转化大肠杆菌DH5α菌株,筛选阳性克隆。通过双酶切以及序列分析表明,扩增样品与美国分离物的同源性为94.1%。  相似文献   

3.
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对Garuda"s"无毒性的两个小麦秆锈菌系21C3CTR和34C2MKR对Garuda"s"进行了抗秆锈病基因的单体分析,并将Garuda"s"所含的抗秆锈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Sr基因进行了异同比较。结果表明:Garuda"s"在2B染色体上含有Sr9b,它抗秆锈菌系21C3CTR,侵集型为0-2-;在6B染色体上携带抗病基因Sr11,它只抗34C2MKR,侵染型为0-;1;在5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21C3CTR和34C2MKR的抗病基因Sr30,它控制0-2的侵染型。对无毒性的菌系,Sr11对Sr30的抗病效应是上位的。此外,Garuda"s"对秆锈菌系21C3CTR的抗性可能是Sr9b和Sr30累加作用的结果,或许还有其它修饰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位置的确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3个带有第5染色体上标记基因的标记基因系,采用BC1F2株系分析,对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在第5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与第5染色体上的gh-1基因以20.3cM的遗传图距连锁遗传,与nl-1,v-10基因的遗传图距较远,在分离群体中不能发现其连锁遗传关系。将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定位于水稻第5染色体上端。  相似文献   

5.
肠炎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基因快速克隆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纯的肠炎沙门氏菌染色体DNA为材料,在一对含有CUACUACUACUA的特殊引物引导下,应用PCR扩增出鞭毛蛋白基因fliCg.m,允1.8kb左右大小,然后以UDG法快速克隆到质粒,pAMP10中,转化第1宿主大肠杆菌TG1或大肠杆菌DH5a,在氨苄青霉素平板上筛选转化子,小量制备重组质粒DNA,再转入第2宿主大肠杆菌LC-2a(hag-,recA-),所有转化子均出现动力。其中的一个克隆p  相似文献   

6.
玉米C型胞质不育恢复主基因SSR标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恢复系凤可 1、A619与 Cms-C237、Cms-CMo17组配的 F2和 BC1分离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凤可 1有两对重叠恢复基因 Rf4和Rf5。用微卫星标记(SSR)将凤可1中的恢复主基因Rf5定位在第 5染色体长臂上,与引物 bnlg1711、bnlg1346和 phi058紧密连锁,距 3个引物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7.51cM、1.68cM、9.87cM;恢复主基因 Rf4与第8染色体短臂上的引物bnlg2307连锁。  相似文献   

7.
普通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沉淀值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SDS-PAGE分析了2个杂交组合F3株系和国内14个普通小麦品种的HMW谷蛋白亚基组成、亚基对SDS沉淀值的效应、Glu-1品质评分与SDS沉淀值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亚基对SDS沉淀值的贡献不同。其中,亚基5+10优于2+12或4+12;1和2,7+8和7+9的作用相近。Glu-1品质评分与SDS沉淀值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RAPD标记鉴定豌豆栽培品种(P.sativum)和野生种(P.fulvum)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机扩增多聚链DNA(RAPD)是基于聚合酶反应链(PCR)的扩增反应。笔者应用RAPD技术区别P.sativum和P.ful-vum12个品(种)系,并估测这些品(种)系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用12个10-mer核苷酸引物扩增出168条染色带。估测遗传类型中遗传相似性是基于扩增产品中成对方法比较,遗传树的构建是利用无重量成组方法的平均数(UPMGA)进行的。7个P.sativum栽培品种和5个P.fulvum材料群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组。RAPD的应用将为育种提供豌豆种间遗传关系资料。RAPD-PCR鉴定出的物种特殊的强染色体带可以发展为稳定的物种特殊标记用于基因渗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玉米地方品种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数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电泳技术分析了三峡地区10份玉米地方品种和4个外来种质在16个同工酶标记位点上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所有材料中存在广泛的同工酶变异。10个地方品种中含有外来种质所没有的Got2-6基因,但却没有外来种质中所含有的Est8-4.5、Mdh2-5.5和Sod1-B三个等位基因。地方品种与外来种质之间基于16个位点所估算的MRD值在0.148—0.391之间,地方品种间MRD值在0.110-0.4440之间。每一标记位点的MRD值与F1代数量性状表现的相关分析表明,1L的Acp4、Adh1附近的染色体区段,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量,但是基于16个位点估算的地方品种与外来种质的MRD值与SCA、SGD与SCA、GGD与GCA相关不显著,说明应用少数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对杂种优势预测的可靠性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1(1)利用水稻BAC克隆对Gm-2和Gm-6在药用野生稻中的FISH定位 覃 等1(5)基因枪法获得GNA转基因小麦植株的研究 徐琼芳等1(9)小麦品种糊化特性研究 阎 俊等1(14)大豆对 SMV3号株系的抗性遗传分析及抗病基因的 RAPD标记研究 郑翠明等1(19)马铃薯离体块茎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及其与蛋白质组分的关系 王大勇等2(117)谷物胚乳性状数量基因图的构建方法 徐辰武等2(123)稻米淀粉RVA谱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包劲松等2(128)小麦遗传转化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挖掘新的控制水稻叶绿素含量的相关位点和基因,为水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剑叶叶色存在明显差异的粳稻TD70和籼稻Kasalath杂交构建的包含186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供试材料,通过对两亲本及RIL群体重测序,构建了包含12 328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RIL群体及亲本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及其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为发现小麦新基因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配制普通小麦品种(系)早穗30和偃展1号的杂交组合,通过一粒传的方法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ISBP(insertion site-basedpolymorphism)标记以及抽穗期和株高的功能标记绘制其遗传连锁图谱并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interval mapping,CIM)对多个环境下的抽穗期、株高、千粒重、穗粒数、每穗小穗数、穗长等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培育出由219个F7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含481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检测出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26个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QTL,其中9个QTL能够在至少2个环境下重复;研究还发现了3个QTL聚集的"QTL簇",其中4D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Rht2所在区段控制株高与千粒重,5D染色体上的Vrn-D1-WMS212区间控制抽穗期、穗粒数与每穗小穗数,7B染色体上wPt4230-wPt4814区段控制抽穗期、穗粒数、株高与穗长。【结论】构建的小麦遗传作图群体可成功地用于重要农艺性状分析;矮秆基因Rht2与春化基因Vrn-D12个发育相关基因均与多个重要农艺性状有关;在7B上可能存在与发育相关的重要新基因。  相似文献   

13.
Litchi chinensis Sonn is widely cultivated in subtropical regions and h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value. A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is a valuable tool for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and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programs. In this study, 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based high-density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by a genotyping-by-sequencing (GBS) protocol using an F1 population of 178 progenies between two commercial litchi cultivars, ‘Ziniangxi’ (dwarf) and ‘Feizixiao’ (vigorous). The genetic map consisted of 3027 SNP markers with a total length of 1711.97 cM in 15 linkage groups (LGs) and an average marker distance of 0.57 cM. Based on this high-density linkage map and three years of phenotyping, a total of 37 QTLs were detected for eight dwarf-related traits, including length of new branch (LNB), diameter of new branch (DNB), length of common petiole (LCP), diameter of common petiole (DCP), length of internode (LI), length of single leaf (LSL), width of single leaf (WSL), and plant height (PH). These QTLs could explain 8.0 to 14.7% (mean=9.7%)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Among them, several QTL clusters were observed, particularly on LG04 and LG11, which might show enrichment for genes regulating the dwarf-related traits in litchi. There were 126 candidate genes identified within the QTL regions, 55 of which a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by RNA-seq analysis between ‘Ziniangxi’ and ‘Feizixiao’. These DEGs were fou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gulation of cell development, material transportatio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plant morphogenesis, so they migh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gulating plant dwarf-related traits. The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and QTLs identification related to dwarf traits can provide a valuable genetic resource and a basis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and genomic studies of litchi.  相似文献   

14.
异地比较定位控制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数量性状基因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利用一个以窄叶青 8号 ( ZYQ8)和京系 1 7( JX1 7)为亲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 doubledhaploid,DH)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 ,在 3个环境中 (成都、海南和杭州 )对稻米蒸煮食用品质 3个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的比较定位。结果表明 ,直链淀粉含量 ( amylose content,AC)在 3个环境中都检测到 wx主基因 ,在一个环境 (成都 )检测到第5染色体上的一个微效 QTL q AC- 5。糊化温度 (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GT)在 3个环境中都检测到第 6染色体上的 alk( alkline degeneration,alk)主基因 ,在成都和海南分别检测到位于第 6和第 7染色体上的 QTL、q GT- 6b和 q GT- 7。胶稠度 ( gel consistency,GC)在 3个环境中共检测到 4个 QTL,其中第 2和第 7染色体上的 q GC- 2和 q GC- 7在 3个环境中都检测到 ,在海南还检测到第 5染色体上的 q GC- 5,在杭州还检测到 wx基因控制 GC。由此表明 ,稻米蒸煮食用品质性状除了受到主效基因控制外 ,还明显受到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高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 Acc8558和高感品种 H359为亲本 ,采用单粒传方法建立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 ,利用该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 2 2 5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 .1996、1997年对该群体连续 2 a进行了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并对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进行了定位分析 .结果表明 ,白叶枯病的抗性由 1对主效基因控制 ,且存在一些微效的修饰基因 .该主效基因位于第 5号染色体的 R830与 P2 2 / M17- 4两标记之间 ,距 R830和 P2 2 / M17- 4的距离分别约为 4 .8c M和 6 .1c M  相似文献   

16.
水稻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着丝粒的整合及其偏分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珍汕97(Zhenshan 97)和 HR5 衍生的重组自交系(n=190)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水稻SSR标记的全基因组连锁图谱(命名ZHMAP),同时根据前人定位的着丝粒结果和国际水稻测序计划释放的信息,将12条染色体着丝粒的区段也整合到这张遗传图谱上.图谱共包括263个SSR分子标记,图谱总长1 552.6 cM.ZHMAP与多数已发表的图谱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检测到偏分离标记有82个,除第9、第12染色体没有偏分离标记外,其余所有染色体都存在偏分离标记,绝大多数偏分离标记偏向于珍汕97.这些结果有可能为水稻基因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旗叶是小麦光合碳固定的重要场所,对小麦产量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小麦旗叶在高、低氮环境下的遗传特性,分析其遗传机制,为优异株型育种、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科农9204和京411为亲本所构建的188个RIL群体为材料,分别种植在6个不同的高、低氮环境下,通过对群体旗叶性状调查并进行遗传分析,从而确定控制...  相似文献   

18.
用2个不同来源的DNA探针构建水稻RFLP连锁图谱(英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籼稻品种圭 6 30与粳稻品种台湾粳杂交产生的一个包含 111个株系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构建了一个水稻 RFL P连锁图谱 .该图谱 (记为 DH图谱 )含有 175个 RFL P座位 ,全长 12 2 4 .6 c M,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 7.0 c M.用于 RFL P分析的探针选自分别由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 (RGP)和美国康耐尔大学 (CU)构建的 2个水稻图谱 .9个染色体区域发现明显的偏分离 ,但 DH图谱与 RGP和 CU图谱之间仍表现出较好的共线性 .因此 ,DH图谱可以作为那 2张图谱之间遗传信息相互沟通的桥梁 .本图谱还可用于对水稻中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的定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5个环境的DH群体以及2个环境的IF2群体的千粒重、粒型和硬度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径和硬度的35个加性效应和18对上位效应QTL,包括控制千粒重的8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5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长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径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硬度的7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1对上位性位点。其中,控制粒重的Qtkw6A在DH和IF2群体中都能检测到,而且既有加性效应又有显性效应,加性效应的贡献率在2个群体内分别为9.39%和11.75%,显性效应的贡献率为1.37%。控制粒径的Qgd6A也在DH和IF2群体中检测到,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5.02%和15.03%,而且与控制粒长的Qgl6A为同一基因位点,在DH和IF2群体中对粒长的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4.96%和15.10%。【结论】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型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也受上位效应影响。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其它微效基因以及上位性影响。本研究检测到的一些重要QTL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用IF2群体检测到的显性效应QTL及具有显性×加性、加性×显性及显性×显性效应的QTL可为有关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面团吹泡特性的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DH群体的168个株系为材料,利用含有323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和3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对面团韧性(P)、延展性(L)、面团强度(W)、面团膨胀系数(G)和弹性指数(Ie)等5个吹泡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7个加性效应位点和7对上位效应位点,分别位于1B、2B、3B、4B、1D、7D和5A染色体上。4B染色体Xwmc48—Xbarc1096区段上,同时检测到控制面团韧性(P)、延展性(L)和吹泡膨胀系数(G)的QTL位点(QDten4B、QDext4B和QSin4B),但遗传效应方向不同。在1D染色体Xwmc93—GluD1区段,检测到控制面团膨胀系数(G)、面团强度(W)和弹性指数(Ie)的位点,分别为QSin1D、QDstren1D和QEin1D,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19%、17.74%和28.28%,且遗传效应方向相同,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豫麦57。7对上位性效应遗传贡献率较小,无环境互作效应。【结论】小麦面团吹泡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也受上位性效应控制。在某些染色体区段存在着影响不同吹泡性状的共同QTL,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