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峡两岸农地制度改革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比例高是我国台湾与大陆农业资源的共同特征。因此,制约人们对有限农地资源使用方式选择的农地制度安排,在影响两岸农地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以1949年为起点,台湾与大陆由于经济制度不同,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农地制度改革途径,并且,各自的农地制度安排也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客观经济规律运作中展示利弊,对两岸历经50年的农地制度改革绩效与弊端进行比较与分析,作为农地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小农经济发展之借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墨西哥农业资源丰富、劳力充足,粮食生产曾有过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七十年代以来国内消费的谷物却大量依靠进口,粮食生产成了墨西哥国内朝野争论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农业发展,粮食生产形势开始好转。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台湾土地银行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台湾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和借鉴:(1)农地金融制度建立与农地制度改革并行;(2)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关系,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发展;(3)建立完善的农业金融法律体系;(4)加大政府支持农地金融和商业银行服务农业的力度;(5)组建专业的土地金融部门。  相似文献   

4.
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以来,通过召开产业竞争力会议及规制改革会议等推行了一系列重视市场经济的政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同时也在日本复兴战略中提出了成长战略的具体政策。农业方面提出了"进攻型农林水产业"的计划,此外设立农地中间管理机构、改革粮食制度、改革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与农业委员会等措施也在快速推进中。本文将简要分析安倍晋三政权的农业政策,旨在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日本农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的社会安定,台湾省农委会现已研究制定了“农业综合调整方案(草案)”,拟于1991年下半年付诸实施,为期6年。该方案提出的农业革新重点有: (一) 放宽农地利用限制 该方案建议采取新农地政策,建立农地转移许可制度,规范农地转用程序,在确保农地资源的前提下放宽农地利用限制;有条件地允许农企业法人承租或购买农地、促进农业经营企业化和现代化。为配合此政策,农委会已制定了“农地利用法(草案初稿)”,并将其列入1991年度立法计划。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将会深刻影响宜居乡村建设,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权可以依法由城镇户籍的子女继承并办理不动产登记,巩固了“三权分置”的农地产权体系。农地产权改革,为农村宜居乡村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也为农业朝生态现代化转型升级。基于湖南农村发展现状,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借助农地产权改革吸引来的资金与人才,培育农村建设内生动力。以农村内生动力的不断生成,培养出“乡土专家”,与乡贤相辅相成,建设好农民的根,守住农村的魂,推动生态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好物质、精神双满足的宜居乡村。  相似文献   

7.
主编速递     
<正>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业结构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指标。《粮食生产数量安全阈值研究及展望》通过设立粮食产量增长率、粮食自给率、玉米自给率、大米自给率、小麦自给率、粮食实际价格指数和粮食消费波动系数等指标,构建粮食生产数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和2025年中国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和新要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粮食安全”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73年,当时,它是针对“世界粮食危机”提出的一项政策目标。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举行了世界粮食会议,建立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并加强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的工作,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粮食生产;呼吁各国在“公平、互利”的原则下,发展粮食贸易,建立国际谷物储备,保障粮食供应;设立粮食安全委员会,定期监测世界粮食形势,交流有关经验。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推动各国政府重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国家政策措施,进而把粮食安全落实到“国家粮食安全”之上…  相似文献   

9.
彭大雷  黄利民  刘成武  余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92-19196
在阐述研究区域概况和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依托银山坡村农户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对19852009年农业劳动力规模和结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农地政策、计生政策、农地边际化与工业化4个方面剖析了农业劳动力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农户家庭农地经营规模、粮食播种面积及复种指数、土地生产率3个方面对农业劳动力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9年农业劳动力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体现在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上的"断层现象"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农地制度、计生政策、农地边际化和城市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减小对农作物复种指数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受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规模和结构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新农业运动”台湾现代农业以传统粮食生产为主轴,发展兼顾生产、生活、生态之“三生农业”,也就是包括生产粮食的一级产业、农产加工的二级产业,以及运销、休闲、文化体验的三级产业。农业的总产值(包括一、二、三级产业)估计为新台币1·3兆元,约占GDP的13%,远大于经贸统  相似文献   

11.
台湾农业生产演变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台湾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始终保持稳定增产的势头,在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了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其发展过程具备以下特色:以发展农业、建设农村与照顾农民为其实施目标,由早期的追求粮食增产阶段转变到今日的追求“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正>2012年12月,台湾"农委会"宣示,自2013年起启动"调整耕作制度活化农地中程(2013-2016年)计划",优先活化连续休耕农地,促进农业劳动结构年轻化及扩大经营规模。该计划的实施,可兼顾农民权益及产业调整,并创造台湾农业永续发展。预计至2016年可活化农地4.5万hm2,提高粮食自给率达34.9%,增加总体产值及效益达88亿元,并创造10万人就业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台湾地区经历3次农地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农地管理制度,保障了台湾地区农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总结分析台湾地区农地管理的主要做法及特点,借鉴台湾经验,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细化农地管理规章制度、重视耕地保护与促进农地有效利用等角度,提出深化中国大陆农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有关土地经营权的性质学界基于立法论、解释论、实践论分别提出物权说、债权说、物债二元说等观点。土地经营权是农地法律体系中新增的权利,应从实践论角度制定农地法律规范。采取债权方式在农地上设立的权利,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实践的需要。物债二元说有人为复杂农地权利体系之嫌。因此,应将土地经营权定性为物权性经营权。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从市场、生态、技术三个层面分析了现阶段吉林省种植业结构面临的困境,主要存在国外粮食进口量居高不下,省内粮食严重积压,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农业技术发展不均衡等困境。为推进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调减子粒玉米种植面积,优化种植业作物内部结构;加大保护生态资源力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育种科研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相似文献   

16.
卢峰 《河南农业》2023,(22):32-34
<正>一、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总书记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土地改革及对农民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进行三次土地改革。土地政策目标依次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促成"农地释出"。土地管制从保护农用耕地转变为放宽农地买卖与所有权流转,这标志着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根本性变化。三次土地改革对农民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台湾农村出现了农民隐性失业、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谋求非农就业以及农民从事兼业化就业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农业扶持工业与第一次农地改革、农业调整转型与第二次农地改革、精致永续农业与第三次农地改革3个时期。中国台湾地区的农业政策从早期的保供给、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等,逐步转向发展精致农业,开拓农业多功能性,提高农民福利。农地制度从坚守"农地农有农用"转向"农地农用"原则,变得管地不管人,从注重"公平"导向转为更加追求"效率"导向。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教训说明,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而调整革新农业发展战略和农地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农地流转会对粮食产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农地流转主要通过影响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这四个因素来影响粮食总产量。当耕地的流向不同时,这四个因素的变化方向也不同。通过定性分析发现:当耕地流向普通农户或家庭农场时,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积极的、正向的;当耕地流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时,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消极的、负向的。政府应对农地流转进行干预,根据流向不同采取差别化政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保障农民生存的目的,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是限制农地设立抵押权的.但为响应中央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方针又必须加大对农业资金的供给,农民迫切需要拓宽融资渠道。本文通过分析农地设定抵押权的制约因素,依据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提出设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