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鱼长三伏,猪长秋”。目前正值鱼类生长的旺季,为保证鱼类迅速生长,满足鱼类大量摄食的需要,池塘必须施肥。池塘施肥,能促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繁殖生长,为鱼类提供足够的饵料。但由于目前水温较高,如果施肥不当,肥料中的有机质迅速分解,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引起鱼类泛塘而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2.
池塘是鱼的生活栖息场所。这一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池塘的产量。在养鱼池塘里,死亡的浮游动植物等生物体、鱼类的粪便、残剩饲料、有机肥料和泥沙等会不断沉淀、混合,而积起一层层淤泥。这种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淤泥在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造成鱼类缺氧浮头或死亡。而且,池塘的底层水中往往溶氧较少,这时就会使塘泥中的有机物质分解不完全,而产生对鱼类有害的硫化氢、氨、  相似文献   

3.
利用乌鳢限制池塘野杂鱼繁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塘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不同于湖泊、水库的是池塘进行初级生产的营养物质,主要依赖于人工投入的饵料和肥料,这些生产投入最终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池塘的最高消费者——饲养鱼类和野杂鱼类,如何限制池塘中的野杂鱼类(即非经济鱼类)繁生,最大限度地提高饲养鱼类(即经济鱼类)的产量,是与池塘效益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池塘溶氧是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溶氧的多寡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及水质的优劣。由于养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鱼类的密度增加和大量的投饵施肥,往往造成池水缺氧,使水质恶化,鱼类浮头,甚至泛池死亡,因而,防止水中缺氧已成为养殖生产中一个很重要的管理问题。一般认为,池塘正常负荷是每亩水面400公斤的鱼类,超过这个产量就必须使用增氧机,因此,近年来,许多高产地区广泛使用增氧机,  相似文献   

5.
池塘是养殖鱼类生活和生长的环境空间,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最基本的条件。池塘经过一定年限的使用,由于年久失修,池塘坍塌和在饲养管理中大量投饲、施肥,鱼类的排泄物等使池塘逐渐变浅,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导致池塘老化。  相似文献   

6.
鱼类越冬期间,缺氧、氨氮中毒、亚硝酸中毒等会导致鱼体直接死亡的原因均是由水质恶化而引起。 在鱼类越冬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养殖场为了杀灭池塘中的病菌、寄生虫等而大量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过多的生石灰和漂白粉在杀灭病菌及寄生虫的同时,也使水体中的藻类被大量杀灭,造成池水清瘦。封冰后,冰下水体的溶氧大部分是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补给。池塘中大量藻类被杀死后,光合作用的产氧量随之剧减,从而造成池水含氧量的匮乏。饲料的残饵及鱼类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也失去了利用它们作为营养源的…  相似文献   

7.
当蓝藻中的微囊藻、项圈藻(鱼腥藻)等种类在鱼池中大量繁殖时,将会造成精养鱼池大量减产,给养殖户造成重大损失。lop年7月至9月,江西省赣州地区水产研究所24亩精养鱼池由于微囊藻的大量繁殖,先后发生泛塘3次,死亡鱼类lllkg,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影响鱼类生长而导致减产1750kg,与正常年份相比共少收获商品鱼2850kg,产量降低30%。l微囊藻大量繁殖的危害1.l当微囊藻在池塘中大量繁殖时,使池塘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蓝绿色“水花”,严重时蓝绿色的“水花”布满整个池塘水面,厚度可达Ic-20cm,白天微囊藻群体进行强烈的光合作用,严…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养鱼重在养水,池塘淤泥过多,会造成池塘水质恶化,因为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不完全,会产生硫化氢、氨、有机酸、低级胺类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鱼类。夏秋高温季节,池水对流将硫化氢等还原性中间产物携带到表层,促使这些物质迅速氧化而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整个池塘缺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泛池,造成池鱼大批死亡。近年来不同品种鱼类出血病流行,也与池塘老化、淤泥过厚有关。 及时而有效的清除水下淤泥,成为养殖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ZYQ—80型自动水下清淤机自问世以来,以其…  相似文献   

9.
池塘施肥是为了补充水中的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以繁殖大量的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供鱼类摄食,有机肥料中的有机碎屑及附着微生物也是一些鱼类的饵料。  相似文献   

10.
池塘因施用有机肥过量而出珥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经病原分离鉴定,主要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1.
池塘循环水清洁养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滆湖流域精养池塘平均667m^2产量达1500kg,在江苏省的池塘养殖中达到相当的技术水平,为江苏省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渔民的增收致富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大量饲料、鱼药的使用,以及鱼类自身代谢物大量积累,导致了池塘水质的恶化和鱼类病害频发。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进入外源水环境,使得水源质量严重下降,个别地方的池塘养殖甚至到了无水可换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1选择适宜保苗池塘池塘 以东西走向、长方形结构、沙底或硬质底为宜,储水深度在1.5m以上,盐度在35以下,进、排水方便,外海水源无污染。池塘进水前,要彻底清除池底污染层,并进行充分曝晒,冲刷池底。禁止在保苗池塘放养大规格底栖鱼类或其它需要大量投饵的品种,防止池水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不良养殖水体主要指养殖池塘中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毒性含量超标,对鱼类产生了严重危害的水体。若不及时对不良水体加以调节处理,鱼类受其影响不仅不能正常生长,还会导致大量死亡,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4.
夏季是养殖鱼类援食旺盛、生长快速时期和水生浮游植物蓝藻繁殖的高峰季节,同时也是池鱼发生浮头、泛塘现象最频繁阶段。如何管好池塘水质,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活、生长、生存,最终影响经济效益。白鳝、草鱼和团头访是池塘养殖的主要种类,一般要占到池塘总产量的70%以上,它们会性的不同,决定了对水质要求的不同。白送届德合性鱼类,喜有机质多、池水透明度一般在25厘米左右的肥水,草鱼、团头纺属草食性鱼类,喜清新、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的水质,两者互有矛盾。夏季大量繁殖的蓝藻,大多是白苗不易消化的种类,即使滤食后生长也不快,…  相似文献   

15.
陆忠康 《水产科学》1985,(2):30-33,9
鲻科鱼类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中分布较广,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对象。特别是鲻鱼(Mugil cephalus)和大头鲻(Mugil capito)适合于池塘混养.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鲻科鱼类混养的试验研究。在施肥池塘中,常常出现藻类大量繁殖与生长,这些藻类对鲤或罗非鱼不能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6.
钟波兰 《内陆水产》2002,27(6):25-26
春夏季节是鱼类摄食生长的旺季,也是各种鱼类疾病的多发季节。因此,分析、总结、探讨春夏季节池塘养鱼病害发生的原因及对策对养鱼生产大有裨益。笔者多年从事池塘水质监测及鱼病防治工作,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1鱼病发生的原因1.1水环境的影响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水不仅直接影响鱼类本身,还影响到鱼类食物的组成、分布和丰歉。水环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1)水源水质差,近年来,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越来越严重,每年发生的鱼类酚中毒事件就是水污染造成的。(2)鱼池淤泥过多,淤泥中含有大量…  相似文献   

17.
养过鱼的人们都知道,人工饲养下的鱼池中,或多或少都有野杂鱼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所养鱼类的正常生长,给渔业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池塘中的野杂鱼主要有麦穗鱼、餐条、棒花鱼、泥鳅等等,这些野杂鱼不仅抢食力强、摄食量大、生长缓慢,而且繁殖速度快。在池塘中不仅与养殖鱼类争食物、争栖息空间,而且还消耗池中大量的氧气。因此,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要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首先,要阻止野杂鱼进入池塘。野杂鱼进入池塘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随水而入,…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养鱼有得巧,全靠水质好”。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质是夺取养鱼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夏季是鱼类生长的旺期,由于大量投饵施肥,水质容易变坏,影响池鱼的健康成长,因此,夏季应注意池塘水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在科技入户指导过程中就底质改良的一些体会概述如下:一、池塘底质改良的意义池塘经过长时间的养殖,池底淤泥中积累大量的残饵、鱼类粪便与腐殖质,淤泥中还含有大量的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在每年冬季利用起捕鱼类的时机开展一次池塘清整和底质改良可以减少这些因素的耗氧。池塘清塘与底质改良既可以清除野杂鱼、消灭或减少病原,也改善了水质,确保池塘有良好的初始环境,有利于养殖鱼类放养后的水质调控。池塘底质改良是池塘健康养殖的必然要求,也  相似文献   

20.
由于池塘施服过多及水源污染而导致池水富营养化 ,藻类大量滋生 ,池水表面漂浮一层厚厚的蓝绿藻及青苔 ,可引起池塘中养殖的鱼类缺氧及中毒 ,严重的可引起鱼类大批死亡。在虾蟹养殖池塘中 ,虾蟹体表附着大量藻类、青苔及其它污物 ,不仅影响虾蟹的生长而且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每年3~11月 ,养殖池塘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池塘中的藻类及青苔 ,一般用硫酸铜0 5~0 7毫克/升全池泼洒。由于硫酸铜毒性大、多用影响鱼类生长 ,同时易引起鱼类缺氧 ,其效果也不是太好 ,因此 ,我们不太建议多使用硫酸铜。淡不渔业研究中心中水渔药有限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