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林凯同志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乡高铺村人,年近七旬,有48年的养蜂历史了。过去给国营、集体养过蜂,1984年自己办起了家庭养蜂场。现在蜂群发展到140群,成为全区第一个养蜂专业大户,跨入全市家庭养百群蜂的行列,连续三年养蜂收入超万元。1987年,生产蜂蜜9500公斤,蜂王浆50公斤,养蜂收入3万元,名列区、市养蜂户之首。老杜勤劳养蜂使家庭富裕起来,盖起新房,购买了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高档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寻找蜜源、了解养蜂信息和联养系蜂业务的得力工具。前年秋天,波兰养蜂专家参观了老杜的家庭养蜂,表示赞赏。1965年,生产队的养蜂由于管理不善,从70群减少到17群,连年亏损,群众对养蜂有意见,干部  相似文献   

2.
鲍光宇家住枞阳县铁铜乡东风村,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1980年,他买了三框的一群蜜蜂试养,当年就发展成四群,81年又发展到八群,收入200多元。初步的成功,使他对养蜂提高了兴趣和树立了信心,便投资400元添置了蜂箱和器具。接着遇上82年的好天气,他的蜂群很快地发展到200多框,而且蜂产品得到丰收,销路也很好。这一年,共取得王浆4.8公斤,蜂蜜1200斤,收入2000多元。他刻苦钻研,通过实践熟悉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基本掌握了全套养蜂技术。1983年,由于王浆难销售,以及阴雨天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乡白虎头村养蜂专业户郝显宽,现已年近六旬,身体很好.他种过地,当过工人,养蜂三十多年.过去曾给本村集体养蜂一二百群,为山村做出了贡献.罗马尼亚养蜂专家参观后连连称赞"养得好,养得好!".老郝热爱养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守旧,好学习.他文化底子薄,不论是开会、参观,还是上培训班,只要  相似文献   

4.
在湖北省当阳市玉阳城区内外的大街小巷、十里八乡,人们都伸出大拇指称贺安芬是个养蜂“王”。其实,这个美称20多年前就在双莲农村传开了。她一个女人家,离学回乡后,从牙缝里抠出来62元本钱,又从书店里买来一本养蜂技术书,凭勤劳的双手干起了养蜂的行当。一干就是10多年,每年都挣得过上万元的收入。10年前,贺安芬从双莲迁居东群村2组。这里已属城区范畴,她的楼房就建在长坂路6巷。在一无田种,二无工作的情况下,她重操旧业养蜂。没有地盘,她就把蜂箱放到三楼顶上,嗡嗡声不断形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她抢抓四季盛花时节,把30多箱…  相似文献   

5.
贵州锦屏县养蜂专业户兰世桥饲养中蜂已20年,有一定的养蜂经验。他于1970年开始养蜂。1980年至1982年小转地饲养,1983年以后返家定地饲养,至1986年时,蜂群发展到40群,不幸遭到中囊病的侵袭,于同年越冬时,只剩下1只王半框蜂。他并不泄气,精  相似文献   

6.
他——罗勇先的家,居于剑阁县金仙乡赛金村,座落在马鞍山脚下。他家前后左右群山起伏,一条小溪流穿村中,小溪东西边是一座  相似文献   

7.
最近,本刊编辑部访问了在云南寻甸放蜂的四川省富顺县养蜂专业户刘漫同志。一排排整齐的蜂箱前,小蜜蜂忙忙碌碌。帐蓬里摆放着各种养蜂书籍和杂志。刘漫同志也象一只辛勤的工蜂,不断刻苦钻研养蜂技术,探索蜜源植物的流蜜规律,最近几年在滇东一带小转地放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82年生产蜂蜜12,000多斤,王浆60多斤,蜂蜡40多斤,总收入达19,920元。1983年到8月底,又已收入13,040元。他还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先后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普遍实行了“两包”生产责任制,社员养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养蜂专业户却普遍反映:现在蜂难养了!难在哪里?据调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放蜂难。由于有些农户不了解蜜蜂为农作物、果树等授粉增产的效果,反而认为蜜蜂是“啃花瓣”“吃花蕊”,不准放蜂。有的以施放农药相威胁,限期搬迁;有的虽给放蜂,但  相似文献   

9.
这篇报道原载《专业户经营报》,说的是河北、安徽的十几户蜂农被江苏省新沂县瓦窑乡的“地头蛇”咬的事,这一咬就造成蜂农五万元的损失。看了这一桩发生在八十年代的“封建地霸”为非作歹的事件,真令人义愤填膺!为了申张正义,声讨当今“地头蛇”,特将这篇报道摘要刊登。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德庆县马圩区荣村乡青年养蜂专业户戴卫浜,1974年初中毕业后,立志学习饲养蜜蜂,并不断钻研和提高科学养蜂技术,到一九八四年发展到四十五群。在人工育王、人工分蜂、改革蜂箱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去年共采蜜三千二百多斤,单产七十多斤,最高的达一百五十多斤,共收入人民币三千四百多元。戴卫浜自己发了财,不忘帮助别人致富,先后帮助30余人提高养蜂技能,无偿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新的养蜂户,使这些蜂农也走上了养蜂发  相似文献   

11.
他走上了养蜂致富的道路──记养蜂专业户刘佐阳在四川省荣昌县安富镇,有一个远近闻名靠养蜂发家致富的专业户,他就是安富镇红庙三社的刘佐阳。说到刘佐阳养蜂致富,也许体会不相信,他是从饲养一群中蜂开始,苦心经营到今天已发展到拥有良种喀意杂交蜂200余群。蜂蜜...  相似文献   

12.
江西高安县龙沄乡龙沄村养蜂专业户涂坚,从1980年开始养蜂。他采取“长途、短途和定地相结合”放养的办法,先后到辽宁、吉林、黑龙江、宜丰(县)、新建(县)等地长途和小转地放蜂,获得丰收。蜜蜂由1980年一箱发展到现在一百二十箱。仅1986年,生产蜂蜜二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南昌县向圹镇勒家村科技致富能手、双环蜂业公司经理陈术根同志,是一位身材高大朴实富有生气的中年人,现年45岁,只读过四年书,六十年代在江西省向圹种蜂场当木工,学过养蜂。在生产实践中,他认识到养蜂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精心钻研,雄心勃勃,想把这项事业搞起来。但是,在“文革”期间被打成“暴发户”,蜂群被没收,只剩下一箱蜂。他并未因此而中断养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富民政策的感召下,1981年他带着100多箱意蜂转地放蜂。几年后,成了拥有蜂群600多箱,年产蜂蜜5万多公斤的养蜂专业大户。1985年7月,他创办了“南昌双环蜂业公司”,  相似文献   

14.
正2005年,黑龙江省十八站林业局永庆管护区第三管护站的职工于鹏和妻子承包了管护区第三管护站。管护站的业余生活单调乏味,但对发展自营经济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深入调研后,于鹏觉得周围的蜜源植物十分丰富很适宜发展养蜂,于是便将该想法向管护区领导汇报,得到管护区的大力支持。管护区帮助夫妻俩贷款,林业局工会帮助她们建设有温控设备的蜂窖,同时还为她们办理享受全民创业无息小  相似文献   

15.
提起曾昭俭 ,人们可能很陌生。因为他不是名人 ,但他确是明白人。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觉得他为人正直 ,品德高尚 ,技术高超 ,可以说他是善于学习的明白人。我时常到他蜂场去讨教 ,每次去都有许多养蜂同行与他讨论养蜂技术上的问题 ,有县内的也有县外的 ,有时还能碰到河南、湖北、浙江等外地蜂场的同行。不管谁去他场 ,他都热心传授 ,同时也乐于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曾师傅养蜂历史并不长 ,但他虚心好学。他参加过“数控养蜂法学习班” ,去过浙江农大蜂场 ,也到过沈育初蜂场。沈育初先生到他家时说过 :你们阜南有这样一位养蜂大师 ,真是了不起…  相似文献   

16.
夫妻定地养蜂酿造甜蜜生活———郭银洪养峰记浙江省东阳市南塘村养蜂专业户郭银洪,根据他养蜂20余年的经验和本地植物粉多蜜少的特点,从1985年起开始就地养蜂。把蜂群摆放在家门口的树荫中,从3月起饲糖取王浆,逢草子、油菜、梨花、山花等花期,就摇蜜、取浆一...  相似文献   

17.
吴京余是我县江城乡街口村公所早禾洞村民委会饲养中蜂的大户之一.从1972年开始,他把家里5群旧法饲养的中蜂改良管理后,通过十几年来的繁育,现已有中蜂86群,成为我县饲养中蜂大户之一,1988年已收入10,673元(冬蜜未计在内),创平均每群124.1元产值的新纪录.其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养蜂大有作为———记年轻养蜂员欧阳小林隆回县荷香桥镇树竹横岭村欧阳小林,1993年中学毕业后,不安心农村生活,学做生意、理发、照相,当过临时工,后来又到黑龙江采金船上开柴油机。他不断变换工种,内心很苦闷,觉得干这些事都不是长久之计。1995年春天,欧...  相似文献   

19.
“我今年虽然72岁,倒觉得自己还是个20岁的青年,只要还能动弹就出来放蜂”。笔者初次见到驻扎在河北省邢台县城计头乡的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白沙镇养蜂老人刘中林,他的表白让我十分感动。  相似文献   

20.
高阳 《蜜蜂杂志》2011,(3):12-12
“借助着政府的好政策,2010年合作社收入就达到了35万元,这蜜真是甜到心了”。每每读起“蜜”字经,怀柔区长哨营乡“北京龙泉兴养蜂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于成龙便有说不完的话。多年来,该乡同他一样的养蜂人靠着小小的蜜蜂,创造了大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